-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3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7991
- 條形碼:9787520337991 ; 978-7-5203-379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3集) 內容簡介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數生物能力的人類,依賴其日益發達的組織、生產、消費和繁衍能力,逐步演進為地球上的主人,這一過程不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擋,而且還在按其本質驅動,向著未來邁進。此種勢頭對于地球環境產生出來的巨大壓力和擾動,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層面人士和民眾的普遍憂慮。“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學科在考察解說個體人和群體人類社會此種能力及其演進方向時,因諳識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方法,而具有一種特別的角度和闡發優勢,學界有關這樣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一些,但可能僅僅是開始,更多的期待則俟之于今后。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3集) 目錄
理論探索
迎接地球和諧時代的到來
[附錄1]環境問題的時代差異和歷史本質
[附錄2]從人類歷史來認識生態文明
歷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對萬年世界歷史
人類家園的營造:通則和目標解說
“環境破壞論”的生態史評議
[附錄]創新歷史文獻記錄價值的認識體系
歷史地理學界“話域”與“話語”的融通
十年來學界學術組織與學術力量評價
環境史審視
由滄水入黑水
——明代冊封船往返琉球王國的海上經歷
天無絕人之路:隴西高原砂田作業的微觀調查
——兼及《魏書·張駿傳》“治石田”事跡
莊浪群眾燒柴小史
——對當地植被生存狀況的初步揭示
1911—1934年延川縣人地關系實況之考察
山地尋蹤
神山·奇山·英雄山
——西岳華山歷史文化蘊義的全程叩問
秦漢陰山山脈結構特點的地理學觀察
秦嶺牛背梁區域的野生動物——羚牛
長安城初探
漢初劉邦集團“入都關中”事跡查驗
隋初長安城政治生活片段
——以文帝楊堅遷都之舉為中心
國都區位論
——以長安都城的政治地理實踐為例證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人物透視
歷史地理實干家譚其驤先生
住在杭州城的鄉賢教授
——陳橋驛先生之心境
李約瑟先生留在長安孔廟的暢想
如何著眼于長遠和未來:錢學森院士部分論著思考
序文一束
從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出發
——王尚義、張慧芝《歷史流域學論綱》代序
地方性知識和力量
——王宏雷、王智真《統萬城研究文集》代序
張維慎《寧夏農牧業發展與環境變遷研究》序言
馬國君《歷史時期金沙江流域的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
研究》序言
吳俊范《水鄉聚落——太湖以東家園生態史
研究》序言
陳隆文《中原歷史地理與考古研究》序言
吳朋飛《歷史水文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基于
涑水河流域的個案研究》序言
張小永《明朝對河套地區經略研究》序言
后記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3集) 節選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三集)》: (三)歷史地理學若干“同行”話語 歷史地理學在經歷了顧頡剛、侯仁之兩代人的探索后,其學科“話域”終于確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地理學者可以被稱為地理學者了。學科“話域”一旦確定,*為興奮的還應該是本學科的學者們,他們的思維也隨之敞開。歷史地理學之內,習慣分為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兩大門類,這也是將歷史地理學劃為地理學科的一個基本理由。學界內日常“他是搞自然的”“我是搞人文的”這么一種認同,既反映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同時也體現了研究者已具有的學術專長和興趣。此外,結合歷史學治學特點的“斷代”習慣、結合地理學治學特點的“區域”劃分和“地理要素”選擇,學者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治學條件,各有所取,發覆舊案,探索新題,不斷開拓。而考據學方法仍然是部分學者根本所系的治學要領,采用其他的歷史學方法、地理學方法、考古學方法或社會學方法等從事研究的人員則越來越多。 學界歸屬地理學科的一個自然結果,是學者們在治學中形成了不少的“同行”話語,這符合學者們對研究對象的自我認可,也經得起地理學目光的考量。作為說話人,學者們經常使用的學術“話語”有如下內容: 歷史時期:有文字以來的人類歷史,已成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界普遍認同的歷史時期的劃分起始,而以近現代*近的時期作為研究段落的落腳,則完全尊重學者選題中的自我界定。只要是在“往日”之內,即符合歷史地理學所探索的所謂“時過境遷”的那些內容。按朝代或任何一種歷史分期來組織和敘述史實,皆為研究者的自愿。 地名定位:此即前人所做的“地望”“地理位置”類的考訂研究。這是歷史地理學的基礎性工作,數千年歷史上大量的人類活動跡象和認識,很多都是由地名來記錄和表征的。由于中文文獻記錄的邏輯性、準確性特點,大量的歷史地名可以通過考證工作予以定位,也有少量的地名限于文獻記載簡略而難以考證出今地了,如甲骨文與青銅銘文中的難考地名、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部分圖幅間所列“無考地名”等。① 分布及其變遷:前人習用地理事物之“考實”“考異”來涵蓋此類研究。地表地理事物在歷史時期的分布狀況,對于歷史地理學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若缺乏這樣的地理事物分布的內容,無異于說歷史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空泛的。甚至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這樣的地理事物分布都是*基本的,它們所構成的景觀正是往日一個個時間斷面業已日漸消失的地理面貌之基本圖景。沒有分布就無所謂變遷,而有了過去地理事物分布的內容,才有這些地理事物發生變遷的基本材料。識別和劃分這些地理事物,早已有氣候、地貌、水文、土壤、動植物等或者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分別歸屬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諸項要素(地理學界習稱部門地理),可供研究者分辨和習用。在本質上,這些地理事物又同今日野外考察所見所識的地理現狀相通相連。 時空差異:這是從地理學科直接習用的專業術語。當研究工作進入地表地理事物分布及其變遷略為清楚的層次上,就有了對該專題時空差異進行理論分析的必要性。這里的時空指的是歷史時期疊加歷史區域,研究者構建的是一個歷時的區域空間及其地理事物復原,而且要指出其時空差異之所在,這當然符合現代地理學的研究特點。現有的歷史地理學性質的類似研究,其表述多為文字形式的,若有更細致的研究圖表作為基礎,當有利于做出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 ……
歷史地理學探索(第3集) 作者簡介
侯甬堅,陜西省扶風縣人,現任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指導教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期刊主編,《歷史地理》《中國人文田野》《西部史學》和《生態史研究》刊物編委等職。研究領域為歷史地理學、環境史,興趣兼及地理學史、歷史演進和社會進步諸領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