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0045
- 條形碼:9787520340045 ; 978-7-5203-400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內容簡介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目錄
**章 埃里希·奧爾巴赫的新摹仿詩學:歷史形象
**節 英雄與流放者
第二節 現代語文學的命運
(一)語文學的歷史之維:以維柯為開端
(二)語文學的哲學之維:耀眼的現象學
(三)語文學的地理之維:新批評的巨潮
第三節 古典摹仿詩學的現代語文學闡釋
(一)奧爾巴赫新摹仿詩學的方法論基礎
(二)古典摹仿詩學風格論的顛覆
(三)歐洲現實觀和文化精神的三次裂變
(四)奧爾巴赫與利奧·斯皮策、雷納·韋勒克之比較
第四節 古典摹仿詩學的歷史批判:詹姆遜的新歷史主義詩學
(一)認知時間:從亞里士多德到布羅代爾
(二)時間的工具
(三)歷史的輪廓
(四)摹仿詩學的新境界
第二章 愛德華·薩義德與殖民/后殖民再現政治:跨文化形象
**節 蘇伊士以西:薩義德的跨文化之旅
第二節 彩色的地圖:薩義德的思想淵源
(一)薩義德的理論資源
(二)薩義德的思想體系
(三)薩義德與美國比較文學
(四)歷史學的地理學轉向——后殖民異聲與文化商榷
第三節 又一次思想啟蒙:重訪后殖民再現論
(一)后殖民思想啟蒙
(二)薩義德的文化他者原型論和文化抵抗政治
(三)文化他者原型和后殖民自我的雙重解構
(四)后殖民文化形象闡釋
第四節 后民族氛圍下的文化想象
(一)后民族氛圍
(二)作為文化實踐的后民族想象
(三)后民族時代的文化精神困境
第三章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與創傷研究:心理形象
**節 1915年后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一)憂郁癥:《悲悼與憂郁癥》
(二)死亡本能:《超越快感原則》
(三)文明的沖突:《文明及其不滿》
(四)遺忘與記憶交織的創傷歷史:《摩西與唯一神教》
第二節 心靈的幻像
(一)秘穴和代際間幽靈論
(二)客體的影子
第三節 憂郁的范農,憂郁的種族:心理分析話語的反俄狄浦斯隋結
(一)范農與歐洲心理分析的淵源
……
第四章 現象學之后的科際融合:象征形象
參考文獻
后記
后記二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節選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第二個系列是戰爭氛圍引起的間接創傷。創傷主體沒有直接承受戰爭暴力,但是充滿殺戮、血腥、仇恨、死亡威脅的氛圍改變甚至重塑主體的心理情緒、情感和觀念,使主體淪為恐怖行為的幫兇和犧牲品。 第三個系列是經受了不同類型的施刑折磨之后受創主體表現出的創傷癥候,即后施刑創傷。例如為了給那些沒有文化、來自社會底層的獨立分子洗腦,施暴者不是從改變他們的態度開始,而是先在肉體上摧垮他們的意志,消滅他們的民族意識,使他們無論在肉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排斥民族獨立,徹底依賴法國殖民權力。 第四個系列是在戰爭暴力造成的病態環境中產生的環境病態癥候。許多阿爾及利亞人的身心都處于紊亂狀態。如許多人肌肉攣縮,這是在身體上無聲地拒絕承認殖民權威。18歲至25歲的年輕人容易在晚間頻發所謂的胃潰瘍病癥——嘔吐、失重、憂郁、狂躁。更有甚者,這種環境病態創傷表現為典型的社會病態現象,如犯罪沖動。 提請注意的**點是,從戰爭氛圍造成的間接創傷到環境病態造成的社會病態創傷,范農提出了種族主義語境中需重新認知憂郁癥這一問題。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分析家熟知:憂郁癥患者具有強烈的自殺沖動。但是在阿爾及利亞乃至北非的殖民種族憂郁語境中,阿爾及利亞人則表現出向外的攻擊型的他殺沖動。他們通過攻擊生活中的其他人來發泄壓抑、焦慮和憤怒。有歐洲學者稱之為原始主義或無意識的挫折情結。但是,范農明確指出:“因此阿爾及利亞人的犯罪行為、他的沖動性格和謀殺暴力不是神經系統組織或獨特性格的結果,而是殖民境遇的直接產物。”① 提請注意的第二點是,范農的案例分類和剖析實際上已涉及當代創傷研究的兩大理論焦點,即施暴者和受害者創傷、直接創傷和間接創傷。不僅僅是被殖民者為爭取獨立和解放而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磨難、心靈痛苦和肉體折磨,作為施暴者的殖民者同樣淪為暴力的幫兇和祭品。殖民戰爭暴力產生的創傷場域中,所有的個體都被暴力的烈火炙烤,都在暴力的沸水中受煎熬。 在范農列舉的所有創傷案例中,有兩個個案頗值得我們反思。案例之一是民族獨立之后,一位昔日的愛國者每年的某個固定的日子都會如期產生失眠、焦慮和自殺沖動等并發癥狀。究其原因,這位忠誠勇敢的獨立戰士曾在這一天奉命用炸彈炸死了十名為殖民當局效勞的同胞。獨立之后,與那些曾經的敵人、如今熱烈擁抱獨立國家的同胞的接觸和交往,在他的心靈中投下了陰影。自由之路上他用正義的名義處死的亡魂縈繞著他,使他陷入典型的后殖民憂郁創傷。案例之二是殖民當局的一名警察陷入虐待狂的境地,瘋狂地折磨監獄中的囚犯,也對他的妻子和孩子失去了理智。如果將這兩個案例放置在一起,它們不僅僅例證了施暴者或受虐者創傷,其深刻的意義來自歷史深處。我們不得不自問,在暴力的歷史上,無論自由還是邪惡是否能洗凈帶血的雙手? 無論是為自由而戰還是惡魔附體,人性的脆弱和情感的韌帶都無力承受暴力之重。在自由與邪惡相互構成的異化的、辯證的境遇中,施暴者和受虐者、勝利者和失敗者、亡者和生者都不得不蹬過苦難的人性荒原。 范農沒有泛化暴力,也不是鼓吹暴力。他揭開了暴力的傷疤,看見了暴力下的苦難,提出了暴力歷史中與自由和解放同等重要的人之不幸和幸福這一更為超越的思想。 研究創傷,不能回避弗朗茨·范農。只有揭示西方精神分析、創傷研究、后殖民研究等話語對范農的壓制或扭曲背后的真理和事實,我們才能認識范農政治的、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學的乃至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甚至啟示錄式的言說所具有的理論價值和革命力量。其思想、學術和政治言行充滿了反摹仿式的爆炸力,因為他始終立足殖民境遇來掂量一切理論的真偽和成色,來透視現實背后的精神狀態,來揭示暴力和創傷的結構性成因,來召喚歷史暴力的灰燼中人性的回歸、復蘇和救贖。只有充分理解范農的上述革命精神,我們也才能熔鑄現實的、歷史的也是始終面向人的思想利劍,擺脫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和價值觀,克服愚昧、無知、盲從和偏見。 ……
形象學研究的四種范式 作者簡介
陶家俊,四川蒼溪人,先后就讀于四川外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人文研究所(西方批評理論博士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英語文學、西方現當代批評理論、后殖民研究、跨文化研究。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