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17002
- 條形碼:9787516117002 ; 978-7-5161-17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 本書特色
以商周時期的城市作為主體研究對象對商周時期城市的起源、分布、形態與功能的演變進行了分專題研究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 內容簡介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以先秦城市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揭示了中國早期城市一種新的起源模式,并系統探究了商周城市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變。 其次,在“長時段”理論的啟發下,《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選取了商周城市形態的四個主要方面,即防御設施、政治性建筑、手工業作坊與市場,對其進行了專題式論述,詳細闡釋了這四方面在先秦時期的結構性演變特征。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可供歷史、考古、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愛好者閱讀。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 目錄
緒論
一 從長時段角度研究商周城市的意義
二 舊有研究成果述評
(一)先秦城市研究相關考古資料的積累與整理
(二)關于先秦城市分布與選址的研究
(三)關于先秦城市形態與功能的綜合研究
(四)小結
三 本文研究主旨、理論與方法
四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中國古代“城市”概念的界定
(二)先秦傳世文獻中的“城市”及其相關名詞
**章 商以前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節 經濟交換中心與中國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 塞維斯(Elman R.Service)理論中的一個酋邦興起模式分析
二 西山古城與中原地區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地理環境與聚落群布局
(二)西山城址遺跡與遺物的分析
(三)小結
三 城頭山城址與澧陽平原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城址所處之環境分析
(二)對城址內部遺跡的考察
(三)城址所處聚落群分析
四 小結
第二節 龍山時代城址形態與功能的多元化及其地域差異
一 龍山時代城址文化遺存的個性化分析
(一)城墻在形態上的差別
(二)具有禮儀祭祀功能的遺跡差別
(三)具有儲藏功能的遺跡差別
(四)手工業場所的設置
二 早期城市發展在功能上的多元化表現
(一)政治禮儀功能較強的城址
(二)經濟功能較強的城址
三 小結
第三節 夏王朝時期的城市布局與功能特征
一 文獻所見夏王朝的貢賦系統
二 作為五服制中心的二里頭遺址在形態與功能上的
演變特征
三 夏王朝時期其他城址的功能淺析
(一)新砦城址
(二)大師姑城址
(三)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群
四 小結
……
第二章 商周城市的地理分布格局與選址原則
第三章 商周城市主體形態的結構性演變
第四章 商周城市的功能特征及其演變簡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商周城市形態的演變 作者簡介
李鑫,1997—2001年保送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攻讀學士學位(專業:歷史教育)。2001—2004年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專業: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先秦史;導師:趙世超教授)。2004—200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專業: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先秦史;導師:朱鳳瀚教授)。著有《江南地區文明初期發展遲滯原因探析》《西山古城與中原地區早期城市的起源》《經濟交換中心與中國早期城市的起源》《東周都城遺址市場位置考辨》《夏王朝時期的城市布局與功能特征》等文章。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