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839888
- 條形碼:9787557839888 ; 978-7-5578-398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內容簡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和醫學診療功效期望值越來越高。近年來,肝臟病學發展迅速,診斷方法和診療技術不斷更新。因此作為一名肝病科醫師,必須不斷學習,具備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醫術,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為患者解除病痛。為了滿足廣大肝病科醫務人員學習和提高業務水平,作者編寫了這本《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內容包括肝臟疾病的癥狀和體征、肝臟疾病常見的診斷方法、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肝臟良性局灶性病變、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感染性疾病、遺傳代謝障礙性肝病、重癥肝病的救治、肝血管疾病和肝移植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相關專業文獻書籍。同時注重實用性,并力求詳盡準確。希望對從事肝病科的臨床工作者提供幫助。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目錄
**節 肝大
第二節 右上腹痛
第三節 黃疸
第四節 皮膚和血管的改變
第五節 其他癥狀和體征
第二章 肝臟疾病常見的診斷方法
**節 實驗室診斷
第二節 內鏡診斷
第三節 超聲診斷
第四節 肝組織活檢診斷
第五節 放射學與介入放射學診斷
第三章 病毒性肝炎
**節 核苷類似物抗病毒作用機制
第二節 甲型病毒性肝炎
第三節 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四節 丙型病毒性肝炎
第五節 丁型病毒性肝炎
第六節 戊型病毒性肝炎
第七節 瘀膽型病毒性肝炎
第八節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第九節 病毒性肝炎重疊性感染
第四章 慢性肝炎
第五章 肝硬化
**節 肝纖維化
第二節 肝硬化的臨床表現
第三節 肝硬化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四節 肝硬化腹水
第五節 肝硬化內科治療
第六節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治療
第七節 肝硬化外科治療
第八節 肝硬化并發癥診斷、鑒別診斷與治療
第六章 門靜脈高壓癥
第七章 肝臟良性局灶性病變
**節 肝海綿狀血管瘤
第二節 肝腺瘤
第三節 肝結節
第四節 肝臟其他良性腫瘤
第五節 非寄生蟲性肝囊腫
第八章 原發性肝癌
**節 病因與發病機制
第二節 臨床表現和體征
第三節 診斷
第四節 鑒別診斷
第五節 治療原則、治療方法的選擇
第六節 外科治療
第七節 非手術治療
第八節 預后
第九節 肝癌預防
第九章 轉移性肝癌
**節 結直腸癌肝轉移
第二節 其他來源的轉移性肝癌
第十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節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二節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第三節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第四節 重疊綜合癥
……
第十一章 肝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 遺傳代謝障礙性肝病
第十三章 重癥肝病的救治
第十四章 藥物性肝病
第十五章 脂肪肝
第十六章 酒精性肝病
第十七章 肝血管疾病
第十八章 肝移植
第十九章 肝病介入治療
第二十章 常見肝病的中醫治療
第二十一章 常見肝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二十二章 常見肝病的護理
參考文獻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節選
《肝病臨床診斷與治療》: 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超聲診斷儀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出現了灰階實時B型超聲顯像儀,這是繼X線之后成為臨床上可以直觀地顯示人體內部器官結構和動態的又一重大技術進展。對軟組織、實質性臟器的解剖結構及層次均可顯示清晰的斷面圖像,接近于真實的解剖結構層次,提供了形態學診斷的依據。隨后發展的新型“雙功”及三功超聲儀采用脈沖多普勒和血流信號的偽彩色編碼顯示,即在二維圖像的基礎上疊加了血流的信息,不僅能提供清晰的解剖結構圖像,而且能反映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更豐富了診斷的內容,提高了診斷的水平。而且該項檢查技術,無放射性損傷作用,檢查方便,不受條件限制,結果迅速,可重復多次檢查。當今,灰階實時超聲與X線、CT、放射性核素及磁共振成像構成現代四大醫學影像診斷系統,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時發展的超聲造影技術和彈性成像技術對肝臟疾病的診斷又是一重大進展,特別是利用新型超聲造影劑經肘靜脈注射后,運用諧波超聲成像技術,能實時觀察到組織血流灌注的全過程,達到功能成像的效果,對肝臟病變的早期發現和定性診斷有著重要的作用,故被譽為是現代超聲醫學影像發展中繼灰階實時二維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發展。彈性成像技術利用組織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所產生的應變特性,在肝纖維化的診斷方面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實時B型超聲顯像 (一)應用原理 超聲診斷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超聲波在生物組織中的傳播特性,亦即從超聲波與人體組織相互作用后的聲信息中提取所需的醫學信息。當利用超聲診斷儀向人體組織中發射超聲波,遇到各種不同的物理界面時,便產生不同的反射、散射、折射和吸收衰減等信號差異,將這些不同的信號差異加以接收、放大和信號處理,顯示各種可供分析的斷面圖像,從而進行醫學診斷。 Kossoff等根據人體內不同界面的特征將其分為大界面和小界面。大界面的寬度大于波束及波長的寬度,呈鏡面反射模式,人體各臟器的表面、大血管、膽管管壁均屬大界面,反射回聲的振幅與界面兩側聲阻抗差別大小有關,在同樣條件下,入射角愈大,反射回聲振幅愈低,可使界面輪廓顯示不清。小界面的寬度小于波束及波長的寬度,呈散射模式,波束形成散亂反射,回聲較弱且與波束的入射角大小無關。各種臟器或組織內部的細小結構均可產生散射。10~100個紅細胞的集合體已可產生散射,散射波中僅有一小部分返回聲源,這一部分即所謂后向散射回聲。這些后向返回的信號太微弱,以致無法構成回聲而被個別地觀察到。但若其中有部分的排列位置使返回的“微小回聲”產生集合,即將產生一個可被探測的信號。這便是實質組織圖像中見到的低度和中度灰階回聲顯示的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光點并不能代表在組織內的一個解剖學上明確的結構,圖像和組織兩者間雖有關系,但這是一種間接關系,散射回聲并不決定于這些小結構與超聲聲束在方位上的關系。 人體組織對入射超聲反應的另一重要物理特性即吸收衰減,超聲在組織內傳播,除聲束的遠場擴散、界面反射和散射使其聲能衰減外,主要是介質的吸收所致,包括介質的黏滯性、導熱率和弛豫性。新近大量實驗研究證明生物組織吸收幾乎是由大分子引起,其中主要是蛋白質,含量高則吸收也高,蛋白質中又以膠原蛋白吸收*為顯著,凡膠原蛋白含量高的韌帶、肌腱、纖維組織等吸收更多的聲能,人體組織中以水的吸收系數*小,骨骼和氣體吸收系數*大。 病灶或組織后方回聲也從一定角度反映其衰減特性,當病灶界面有較強的反射及較強的衰減特性時,后方回聲減弱乃至消失,從而形成所謂聲影。當病灶或組織為液性或衰減不明顯時,其后方回聲強于周圍組織,即稱為后方回聲增強效應。故在聲像圖的觀察分析中除應注意其形態學特征外,后方回聲所反映的組織聲學特性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特征。 綜上所述,了解以上超聲圖像形成有關物理因素和組織聲學因素,是正確識別和分析圖像必要的基礎知識。 (二)儀器的類別與特點 現代B型超聲顯像儀種類很多,就接收超聲信號而言,可分為反射式和穿透式,現多采用反射式。按其掃描方式有電子式(多晶體)、機械式(單晶片、多晶片)及復合掃查式;電子式又分為線陣、凸線陣掃描和相控陣掃描;就其圖像顯示方式,可分為實時和靜態兩種:電子和機械式掃描顯示實時動態圖像,復合式顯示靜態圖像。現代B型超聲儀多同時附有距離選通的脈沖多普勒裝置,即雙功超聲儀,能同時顯示組織結構和血流信息。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即將其信號經自相關處理后,進行彩色編碼顯示,用不同顏色表達血流方向,亮度表示血流速度,是無創直接觀測血流的新技術。 現代新型超聲診斷儀微電腦技術已經深入到信號接收、處理和圖像顯示的全過程,使圖像的細微分辨力,對比清晰度和圖像的均勻性均達到較高水平。為了了解生物組織的細微結構或微小病變,從脈沖回聲中獲取更多的信息,人們已開始探討從回波信號中提取頻率信息與相位信息,這方面突破后生產出新型儀器將使超聲診斷進入新的更高水平。 ……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