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山陵檔案:總理奉安實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23985
- 條形碼:9787553323985 ; 978-7-5533-239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山陵檔案:總理奉安實錄 內容簡介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北平治喪活動結束后,孫中山先生遺體暫厝北平西山碧云寺。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將孫中山先生靈柩由北平運往南京安葬,國民政府特派林森、鄭洪年、昊鐵城為迎櫬專員赴北平設立迎櫬專員辦事處,為移櫬南下做準備。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國民政府成立總理奉安委員會,北平和南京同時開展了迎櫬和奉安的準備工作。為了讓民眾了解孫中山奉安的重大意義,國民政府特別組織了南北兩列迎櫬宣傳列車,沿途開展宣傳。一九二九年五月,南京中山陵主體工程竣工;二十六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自碧云寺起靈,二十八日抵達南京。從五月二十九日到三十一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了三天公祭。六月一日凌晨四時,靈柩從國民黨中央黨部起靈,十二時整,奉安大典告成,從此,一代偉人長眠于南京紫金山。 奉安大典結束后,總理奉安委員會以孫中山先生奉安為曠代大典,所有葬事籌備、迎櫬、奉安一切經過,亟應編集成篇。一九二九年七月十六日,第十八次委員會議決議組織總理奉安專刊編纂委員會,以蔣介石、胡漢民、戴傳賢、孫科、葉楚傖、于右任、孔祥熙為委員,指定梁寒操為編輯主任,鄭洪年、高秉坊、孫璞、符熙騰、夏光宇、劉毅夫、曾克端、朱子爽、李鴻音、沈卓吾等擔任編輯。*初定名為《奉安專刊》,嗣經奉安專刊編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改為《總理奉安實錄》。同年九月九日,召開首次委員會議,設辦事處于鐵道部,議決設秘書一人,專任干事一人,干事若干人。原推梁寒操兼任秘書,因其無暇兼顧,議決由專任干事沈卓吾兼,另有干事莊智煥、蕭大鑄、葉天倪、張燾四人。《實錄》的編纂“歷一百零五日,初稿完成”,一年后付印出版,共出平裝本一萬三千六百八十冊,精裝本五百四十三冊,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贈發,除參加幸安大典的黨政軍要員、家屬及各界代表每人贈送一冊外,還專門贈與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精裝本一百冊,以資紀念。 《總理奉安實錄》詳細記載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孫中山先生遺體由北平奉移南京安葬的整個過程,披露了奉安籌備、迎櫬公祭、宣傳、陵墓工程、奉安典禮、奉安賬目等鮮為人知的史料,時間跨度為一九二五年四月至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除了奉安委員會案卷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國民政府外交部、內政部、工商部、鐵道部暨南京、北平兩特別市政府負責協助搜集。 全書分照片、紀述、專載、附錄四部分,尤為珍貴的是,書中刊載了一百余幅按時間順序實地拍攝的奉安活動圖片以及多幅中山陵設計圖及陵園全景圖。卷首冠以孫中山先生遺像、遺囑及奉安哀詞。紀述類包含陵墓工程、迎櫬奉安的各種籌備工作、迎櫬公祭、奉安以及國民黨中央迎櫬宣傳列車在靈櫬經過沿途各地廣事宣傳情況。專載類包括諫文、祭文、賻贈和參加奉安代表人名。附錄類收錄了孫中山先。土葬事籌備委員會迎櫬專員、奉安委員會、奉安專刊編纂委員會的簡章、職員及迎櫬奉安支出賬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