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穆天子傳(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8221
- 條形碼:9787101138221 ; 978-7-101-13822-1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穆天子傳(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本書特色
《穆天子傳》(簡稱《穆傳》),*初題名為《周王游行記》。是西晉初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且V一流傳至今的竹簡古書,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被學界視為一部奇書。據《竹書紀年》《史記》等相關記載,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于十二年 (前 965)至十八年(前 959)間,兩次西征,東達淮泗,西及昆侖,南至鄱陽,北絕流沙,行程共計十九萬里。 《穆天子傳》正是記載周穆王巡狩四海的一部珍貴歷史古籍。
全書分為六卷。D一卷記載周穆王于十二年(前965) 至十三年(前964)間的D一次西征。周穆王自宗周洛邑出發,渡黃河北上,經蠲山,渡漳水,越井陘山,沿滹沱河北岸登越恒山,北巡犬戎;又西行出雁門關,經今山西平魯到達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祭祀河宗,又西征至河宗氏的溫谷樂都。第二卷至第四卷記載周穆王于十七年(前960) 至十八年(前959)間的第二次西征。第二卷主要記載了周穆王巡游了昆侖山一帶 ,歷壽余、珠澤、赤烏、曹奴、長肱、容成、群玉山、剞閭氏、鄄韓氏等地,順利抵達西王母之邦的行程和事跡。第三卷記述了周穆王會見西王母,大獵于曠原,然后東歸,經智氏、閼胡氏,南越沙漠,到達壽余的行程與事跡。第四卷主要記敘了周穆王從西域繼續東返回國及在 國內游歷并*終回到別都南鄭的行程與事跡。第五卷主要記載了周穆王于十四年 (前 963)至十五年 (前 962)間 ,以洛陽為中心 ,在中 原一帶巡狩的事跡。第六卷記載周穆王繼續在中原一帶巡狩、畋獵,期間穆王寵妃淑人盛姬染病去世,周穆王依照王后之禮為她舉行了隆盛的喪禮。
穆天子傳(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內容簡介
《穆天子傳》,全書六卷:一至四卷記述周穆王西征巡游之事,五卷記述周穆王東巡河南諸地之事,六卷記述周穆王在東巡過程中為美人盛姬辦理喪葬之事。內容涉及先秦時期各族的分布、遷徙、交流等情況。是西周的歷史典籍之一。
穆天子傳(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節選
荀勖《穆天子傳·序》
古文《穆天子傳》者,太康二年,汲縣民不準盜發古冢所得書也。皆竹簡,素絲編。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汲者,戰國時魏地也。案所得《紀年》,蓋魏惠成王子今王之冢也,于《世本》蓋襄王也。案《史記· 六國年表》,自今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書之歲,八十六年;及至太康二年初得此書,凡五百七十九年。其書言周穆王游行之事,《春秋左氏傳》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將皆使有車轍馬跡焉。”此書所載,則其事也。王好巡守,得盜驪、懲耳之乘,造父為御,以觀四荒。北絕流沙,西登昆侖,見西王母,與太史公記同。汲郡收書不謹,多毀落殘缺。雖其言不典,皆是古書,頗可觀覽。謹以二尺黃紙寫上,請事平。
戊寅① ,天子西征。鶩行② ,至于陽紆之山③ 。河伯無夷之所都居④ ,是惟河宗氏⑤ 。河宗伯夭逆天子燕然之山⑥ ,勞用束帛加璧⑦ 。先白□⑧ ,天子使祭父受之⑨ 。
【注釋】
①戊寅:二月四日。距前“丙午”三十二日。穆王于此休整一月余。丁謙《干支表》:“距前六日,騖行至陽紆山。《翟本》作‘戊申’。”檀本改“寅”作“申”,陳逢衡、翟云升、呂調陽、顧實等俱從之。常征云:“‘戊申’誤為‘戊寅’(“寅”字古文為“臾”,與“申”字古文形似)。通學之士如荀勖等不識誤譯之字且如是其多,等而下者晉人堪能造此古文《穆天子傳》乎?”王貽樑云:“計以時日,當作‘申’為是。”顧實作“三月十一日”,距前二日。案,不必改。穆王或于此休整,或在此作戰,不必僅據里程。
②鶩(wù)行:奔馳而行,疾馳。鶩,通“騖”。郭璞注:“猶馳也。”
③陽紆之山:又名“陽山”,即今河套之陰山。洪頤煊校注:“今本《紀年》云:‘十三年春,屜公帥師從王西征,次于陽紆。’《水經·河水》注云:‘河水又出于陽紆、凌門之山。’《淮南子》云:‘昔禹治水,具禱陽紆。’蓋于此也。”呂調陽云:“今河套北。”沈曾植云:“陽紆之山,蓋今賀蘭山。”小川琢治云:“當在穆王漁獵之滲澤附近地方,陽紆即陰山南麓之別名。”顧頡剛云:“就‘絕隃關隥’以至河宗的道路來看,似乎即是現在的大青山。”趙儷生云:“在叫做陽紆的河和湖的北面有山,這就是現在內蒙的大青山,文獻中又名之曰‘陽山’。”王貽樑云:“小川、顧實說為今內蒙陰山,是。顧頡剛、趙儷生說為大青山,則更具體。古以其在河之北而名陽山,后則以其遮蔽陽光而名陰山。”
④河伯無夷:即河伯馮夷。郭璞注:“無夷,馮夷也。《山海經》云‘冰夷’。”洪頤煊校注:“《水經· 河水》注、《藝文類聚》八十九俱引作‘馮夷’,因注而誤。”陳逢衡云:“《竹書》作‘馮夷’。”丁謙云:“蓋河宗伯夭之遠祖,祀為水神者也。”顧實云:“無夷,蓋為孱柏絮、河宗伯夭之祖先也。”于省吾云:“馮夷謂夷之國名也。死為河伯,因其為馮夷之國君,沿習既久,遂以馮夷為河伯之名也。”王貽樑云:“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河伯’條云:‘是河伯者,國居河上而命之為伯,如文王之為西伯,而馮夷者,其名爾。’此說極為簡明扼要。”都居:國都所在的地方。王貽樑云:“‘都居’者,臺灣‘中華學術院’編《中文大字典》(1979年修訂版)釋為‘奠都而居之也’,較他說為佳。”
⑤河宗氏:邦國名。位于黃河上游。郭璞注:“河,四瀆之宗,主河者因以為氏。”洪頤煊校注:“《初學記》六引《穆天子傳》云:‘河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曰河宗,四瀆之所宗也。’疑此注文。《史記·趙世家· 正義》云:‘河宗在龍門,河之上流,嵐、勝二州之地。’”丁謙云:“河宗者,河水之源在中國境內。足當河源名稱者,惟星宿海與羅布泊。”然考卷四所載里程,“知河宗必指星宿海。若羅布泊,則太遠而里數不合”。案,星宿海在青海,亦太遠。
⑥伯夭:伯爵,名夭。郭璞注:“伯夭,字也。”燕然之山:山名。地望不確。劉師培云:“此燕然山在今甘肅境。”“非《漢書· 匈奴傳》之燕然也。”陳逢衡云:“燕然山,今在多倫諾爾界。”王貽樑云:“依《傳》文,燕然山顯然為今陰山山脈中一山,具體當今何山,尚難確定。”山:洪頤煊校注:“偽《說郛》本引此篇訛作‘上’。”
……
【譯文】
二月四日戊寅,穆天子向西巡守。穆天子的車駕奔馳前行,到達了陽紆山。這里是河伯馮夷建都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河宗氏的國都。河宗氏的國君伯夭前往燕然山迎接穆天子,用五匹帛和玉璧慰勞穆天子。先奉上白圭作為覲見之禮,穆天子命祭父收下了這些禮物。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