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治國方略史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15422
- 條形碼:9787545715422 ; 978-7-5457-154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治國方略史鑒 內容簡介
《治國方略史鑒》共分三篇,**篇從**章到第十一章,是“治國方略的孕育與形成”,概述了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過程和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治國思想發展的線索;第二篇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是“治國方略主線”,從唐堯時皋陶的“明刑弼教”發展到春秋末卜子夏的“儒法兼容”,再發展到戰國中期茍子的“隆禮重法”;第三篇從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九章,是“治國史鑒”,按國別概述了各朝代治國思想的同異和實踐及其經驗教訓,并對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結,提出了當下治國理政可以借鑒的諸多方面。
治國方略史鑒 目錄
序二
序三
前言
**篇 儒法治國方略學說的孕育與形成
**章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概述
**節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第二節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簡況
第二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及先秦時期的中國歷史概況
**節 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概況
第二節 華夏文明起源的堯、舜、禹時期概況
第三節 華夏文明起源的夏、商時期概況
第四節 華夏文明起源的周朝時期概況
第五節 先秦時期的秦國概況
第三章 儒家治國思想的孕育
**節 儒家思想的遠源
第二節 儒家思想的近源
第四章 初期儒家治國思想在魯國的傳承
**節 魯國簡況
第二節 臧文仲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柳下惠的道德思想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
**節 解析魯史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途徑
第二節 儒學的創始者——孔子
第三節 孟子對孔子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第四節 儒家的治國思想
第六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與成熟(一)
**節 法家思想的遠源
第二節 西周宗法制度的傳承與裂變
第三節 晉國的治國思想文化
第四節 齊國、楚國的法家思想文化簡況
第七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與成熟(二)
**節 魏文侯的“重法尊儒”治國思想及其治國之道
第二節 魏文侯以后的魏國治國思想
第八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與成熟(三)
**節 趙烈侯任用公仲連實行改革及其治國思想
第二節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及其治國思想
第九章 法家思想文化的孕育與成熟(四)
**節 韓昭侯時期的申不害變法及其治國思想
第二節 慎到對法家思想的發展——“勢”
第三節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的治國思想
……
第二篇 治國方略主線
第三篇 治國史鑒
治國方略史鑒 節選
《治國方略史鑒》: 魏文侯在位五十年,于公元前396年去世,次年(前395),其子魏擊即位,是為魏武侯。武侯在位二十六年,于公元前370年去世。 魏武侯在位之初,其父文侯儒法并用的治國思想遺風尚存,而且當年的一班老臣多數還健在。例如相國李悝,于公元前390年去世,也就是說,李悝又在武侯時期活了六年。另一改革的法家(兼兵家)吳起還正為魏國鎮守河西,所以魏國國力依然很強。 據《戰國策·魏策》載:(一次)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稱日:“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鐘侍王,日:“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日:“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憤然日:“子之言有說乎?” 吳起對日:“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后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周)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日:“善。吾乃今日聞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這里說的是,魏武侯和吳起等臣在西河坐船巡游時,魏武侯認為邊防的堅固是因為那里的“河山之險”。隨從王鐘附和著說.“此晉國之所強也”,吳起便直言諫道,武侯之言乃“危國之道”,“子又附之”就更“是危也”。于是武侯憤怒地問吳起有何根據,吳起便回答說:光憑山河險要是保衛不了國家的,要建立霸業并不能只靠“河山之險”,他又列舉了商紂王四邊皆有名山大川為屏障,結果亦被周武王消滅掉了。又說武侯你親自率領臣民攻下敵國的城池,那些“城非不高”,城里的人“非不眾”,能攻下敵城的原因是因敵國君主的“政(策)惡”,不得民心。由此觀之,只靠地形險阻,又怎樣建立起霸王之宏業呢?武侯聽了稱贊吳起所言“善”,今天“聞圣人之言矣!”便將西河之政,全委任給了吳起。 李克在中山國為相國期間,多次和武侯(未即位前)縱論國家興亡之道。一次,武侯問李克,吳王夫差何以亡國,李克答日:由于“驟戰驟勝”。因為“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①,其意是,驟然而戰,會使民眾疲憊;驟然而勝,國君便會驕奢。國君因為“驟勝”而驕奢,必然縱欲放恣,乃至荒淫無度;百姓疲憊難耐了必然怨聲載道,就會謀劃著反對國君,這便是吳王夫差亡國之因。 武侯即位之后,自認為“謀事而當”,退朝之后自以為是地夸自己說:“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李悝于是以楚莊王“謀事而當,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的事例向武侯講述了“驕君必亡國”的道理。指出:若要臣下不如國君,國君則無師可求,無友可依,此乃危險之事,所以歷來為“霸王(主)之所憂”,而主公你卻反而引以自喜!武侯聽了很有感悟地說:“善!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自多則辭受,辭受則源竭”①其意是:作為君主,可怕的不是自謙而是自我驕奢;自我驕奢,必然會聽不進臣下的進諫,自己的智謀便會枯竭。所以,他稱李悝“可謂能諫其君矣”②。李悝死于公元前390年,所以這次對話必在此年之前。可見魏武侯這時雖有驕奢的苗頭尚有其父文侯善于納諫的政治家風度,也能看到李悝、吳起等一幫前朝老臣都在盡心竭力地直言進諫,所以君臣尚能和睦。 因為武侯前期君臣和睦,所以,其時魏國的國力還處于強盛時期,于是在武侯五年(前391),以魏國為首的三晉聯軍再次攻楚,占領了楚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等地,從此大梁歸魏所有。此后,魏又先后攻取了楚襄陵(今河南睢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縣北)等地,使魏國的版圖擴展到黃河以南。 魏武侯前期能繼續執行文侯的儒法并用治國思想,所以國力依然在上升。魏對諸國一方面以武力相威脅,另一方面又打著“王道”的旗幟,極力拉攏各國,儼然以霸主自居。早在戰國初期的文侯時期,魏在三晉聯盟中就扮演過這種角色。韓與趙曾經發生過糾紛,韓請魏出兵攻趙,被魏文侯給拒絕了。后來趙國也約魏出兵攻韓,同樣遭到拒絕,當時兩國都對魏不滿,當他們后來知道魏國這樣做是為了維護三晉兄弟間的友誼時,皆十分受感動,都向魏國朝覲,“魏于是始大于三晉”③。當魏為三晉聯盟首領后,對其他國家亦直接扮演起霸主角色。例如當時的齊國到了齊簡公時,政權已旁落到了田氏家族,田悼公死后,田和繼田悼子執政。魏武侯九年(前387),田和與魏武侯相會于濁澤(今河南臨潁白沙水庫東),田和請魏武侯勸說周王同意改立田和為諸侯。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