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35208
- 條形碼:9787567135208 ; 978-7-5671-352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研究 內容簡介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等出發,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反思,以期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當今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城市的霧霾猶如一層面紗籠罩在人類生活的上空,這層若隱若現的灰色面罩從淺層次來看,嚴重地困擾人們的身體健康,從深層次來看,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沙掷m意識是從全人類發展的角度關注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現代性視閾下人類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引起的人類生存困境。面對這樣的問題,傳統的量化研究注重解決具體問題,但更需要從宏觀的層面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沙掷m意識的構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立場,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角度對人類命運進行深切憂思,以期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 當前可持續意識的構建既要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借鑒西方的環境倫理和生態倫理的思想。雖然中西方可持續思想由于歷史、文化、思想的發展不同,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它們在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國的可持續思想根植于儒道佛的文化中,西方的環境倫理和生態倫理也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這些寶貴的文化和思想都是構建當代可持續意識的精神財富。因此,可持續意識的構建要堅持馬克思的可持續理論、西方的環境倫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內容上堅持主動性和規律性的內在結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正義秩序,培育可持續意識的和諧精神,塑造可持續消費的文化氛圍。 當代可持續意識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量,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視角來看,要重塑自然和文明的統一,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要確立理性價值評判標準,謀求人類與世界共生,與萬物共生,人類應對自然給予關愛;要消除人類與自然界的對立,將人從物質享樂中拯救出來,形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要將自然、社會與人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整體的高度去看待和研究這個高度復雜的系統,以此來指導科技工作者的實踐行為。從中國的具體實際來看,可持續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價值觀念,不僅需要人自身的覺醒,同時也需要外在制度的配合。因此,要借助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并讓媒體宣傳和環保活動參與進來,將可持續意識滲透在人的意識領域中;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給予強制性的規定;還要從觀念到制度方面,使人明確其責任和義務。 因此,對于當前可持續意識的構建,我們有信心去完成。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哲學思想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意味將可持續發展提高到關系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高度,為實現人們期待的“天藍地綠水凈”的新生活而努力!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研究 目錄
contents
導論/001
**章可持續意識的本體解讀
/020
一、 可持續意識相關概念辨析/021
(一) 可持續意識概念的界定/022
(二) 可持續意識與公民意識/024
(三) 可持續意識與生態意識/027
(四) 可持續意識與環境意識/029
二、 當代可持續意識內涵的詮釋/031
(一) 可持續觀念意識/031
(二) 可持續倫理意識/035
(三) 可持續責任意識/040
(四) 可持續消費意識/042
三、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的時代訴求/047
(一) 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理性反思/047
(二) 促進當代生態政治運動的發展/049
(三) 馬克思、恩格斯可持續思想在當代的彰顯/051
(四) 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現實要求/053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的可持續理論
/056
一、 馬克思的可持續理論/057
(一)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058
(二) 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062
二、 列寧的可持續思想/065
(一) 尊重自然/065
(二) 資源的循環利用/066
(三)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的破壞/066
三、 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理論/068
(一) 協調人、自然與經濟發展/068
(二) 環境保護要走法制化道路/072
(三)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074
(四) 科學發展觀/075
(五)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076
第三章當代可持續意識的相關問題及原因分析
/083
一、 當代可持續意識面臨的問題/084
(一) 理性價值評判的缺失/088
(二) 可持續意識信仰的滑坡/093
(三) 可持續道德意識的缺位/096
(四) 異化消費導致生態危機/097
二、 當代可持續意識問題的原因探析/099
(一) 主體性哲學下自然祛魅/100
(二) 工具理性下科技的發展/104
(三) 資本邏輯下的利潤追逐/109
(四) 文化缺失下的異化消費/112
第四章可持續思想探析與文化嬗變
/114
一、 西方的可持續思想探源及嬗變/115
(一) 古希臘的可持續思想及其發展/115
(二) 基督教的可持續思想/119
(三) 近代西方可持續思想的發展/124
二、 中國傳統可持續思想探源及價值/130
(一) 儒家“天人合一”的可持續思想/130
(二) 道家“道生自然”的可持續思想/133
(三) 佛家“依正不二”的可持續思想/136
三、 中西方可持續思想的比較與現實啟示/138
(一) 中西方可持續思想異同比較/138
(二) 中西方可持續思想的現代啟示/143
第五章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原則
/148
一、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的理論原則/149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續理論/149
(二) 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思想/154
(三)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156
二、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的基礎/158
(一) 重構“自我”與“他者”的道德關系/158
(二) 設立客體目標的合理性規范法則/159
(三) 化解人與自然主客體的道德分歧/163
(四) 確立主體改造自然的道德合理性/164
三、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的內容/168
(一) 主動性和規律性的內在結合/168
(二)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正義的秩序/169
(三) 培育可持續意識的法治精神/170
(四) 塑造可持續消費的文化氛圍/171
第六章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路徑
/173
一、 全球視野下可持續意識構建對策/174
(一) 重構自然與文明的和諧統一/174
(二) 確立理性的價值評判標準/175
(三) 重視可持續倫理意識/177
(四) 科技主體履行可持續行為規范/177
二、 中國可持續意識的構建路徑/180
(一) 中國可持續意識構建存在的問題/180
(二) 制度倫理設計融入綠色理念/181
(三) 引導媒體的可持續意識塑造/185
(四) 拓寬公民可持續意識參與路徑/186
(五)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187
(六) 以生態立法培育可持續發展制度/191
(七) 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可持續意識/191
結語/194
參考文獻/197
后記/203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研究 作者簡介
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等出發,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反思,以期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當今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城市的霧霾猶如一層面紗籠罩在人類生活的上空,這層若隱若現的灰色面罩從淺層次來看,嚴重地困擾人們的身體健康,從深層次來看,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可持續意識是從全人類發展的角度關注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現代性視閾下人類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引起的人類生存困境。面對這樣的問題,傳統的量化研究注重解決具體問題,但更需要從宏觀的層面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沙掷m意識的構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立場,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角度對人類命運進行深切憂思,以期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當代可持續意識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等出發,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反思,以期達到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當今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城市的霧霾猶如一層面紗籠罩在人類生活的上空,這層若隱若現的灰色面罩從淺層次來看,嚴重地困擾人們的身體健康,從深層次來看,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可持續意識是從全人類發展的角度關注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現代性視閾下人類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引起的人類生存困境。面對這樣的問題,傳統的量化研究注重解決具體問題,但更需要從宏觀的層面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可持續意識的構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立場,從哲學、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角度對人類命運進行深切憂思,以期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
當前可持續意識的構建既要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借鑒西方的環境倫理和生態倫理的思想。雖然中西方可持續思想由于歷史、文化、思想的發展不同,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它們在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國的可持續思想根植于儒道佛的文化中,西方的環境倫理和生態倫理也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這些寶貴的文化和思想都是構建當代可持續意識的精神財富。因此,可持續意識的構建要堅持馬克思的可持續理論、西方的環境倫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內容上堅持主動性和規律性的內在結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正義秩序,培育可持續意識的和諧精神,塑造可持續消費的文化氛圍。
當代可持續意識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量,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視角來看,要重塑自然和文明的統一,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要確立理性價值評判標準,謀求人類與世界共生,與萬物共生,人類應對自然給予關愛;要消除人類與自然界的對立,將人從物質享樂中拯救出來,形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要將自然、社會與人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整體的高度去看待和研究這個高度復雜的系統,以此來指導科技工作者的實踐行為。從中國的具體實際來看,可持續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價值觀念,不僅需要人自身的覺醒,同時也需要外在制度的配合。因此,要借助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并讓媒體宣傳和環;顒訁⑴c進來,將可持續意識滲透在人的意識領域中;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給予強制性的規定;還要從觀念到制度方面,使人明確其責任和義務。
因此,對于當前可持續意識的構建,我們有信心去完成。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哲學思想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意味將可持續發展提高到關系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高度,為實現人們期待的“天藍地綠水凈”的新生活而努力!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