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3557
- 條形碼:9787108063557 ; 978-7-108-06355-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本書特色
★32開平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書圍繞稻作這一日本農業的根基命脈,挖掘日本鄉村形象的內部建構,小到日常耕作、大到村落自治,諸多生動的細節一一道來
★本書理論對話豐富、田野調查詳實,堪稱民族志研究的上乘之作,并對于重新思考中國目前的“鄉村振興”與農村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本書探討每一個問題都有扎實的田野經驗再現和理論對話。主題對話的是“共同體”理論,各個章節的討論則涉及了“家”“村”理論、文化模式理論、儀式理論、社會管理理論、共同體理論、國家治理理論、社會結構理論、宗教人類學理論等。
★本書是了解相關領域的佳作,也可作為鄉村振興工作參考讀本使用
喜愛日本影視作品的朋友,大概不會對日本鄉村社會感到陌生——田園美景和鄰里溫情,都令人心生向往。但在這背后隱藏著什么東西嗎?日本鄉村有著什么樣的獨特發展模式,又有著哪些常人所看不到的問題呢?上門女婿、兼職農民、町內會,都是什么意思?又有著哪些故事可以講述呢?來聽聽專業人類學學者是怎么說的吧!
這是一本研究日本村落變遷的民族志。作者歷時多年深入日本村落內部,在觀察和訪談的基礎上,探討了日本村落在社會政治變動、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何受到沖擊,又是如何維系和發展的,并發現日本稻作村落之所以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落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共同體社會”。全書圍繞稻作這一日本農業的根基命脈,全景式、多方位地展現了一個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日本鄉村形象,小到日常耕作、大到村落自治,諸多生動的細節一一道來,是了解相關主題的一本佳作。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內容簡介
喜愛日本影視作品的朋友,大概不會對日本鄉村社會感到陌生——田園美景和鄰里溫情,都令人心生向往。但在這背后隱藏著什么東西嗎?日本鄉村有著什么樣的獨特發展模式,又有著哪些常人所看不到的問題呢?上門女婿、兼職農民、町內會,都是什么意思?又有著哪些故事可以講述呢?來聽聽專業人類學學者是怎么說的吧!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前言
序二 日本稻作傳統中的“村落共同體”
麻國慶
1994年10月,我以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的身份到東京大學大學院文化人類學專業留學,師從末成道男教授。臨行前到導師費孝通先生家聆教,先生希望我到日本后認真學習三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的研究,他們是福武直、鶴見和子和中根千枝。我的日本老師末成先生正是中根先生的大弟子。在學校我不斷學習這三位老師的著作,從中體會到他們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關注中日的社會結構和鄉村發展的問題。次去拜訪中根先生時,她很高興我來東大留學并問起費老的情況,我一一做了回答。她問我對哪方面感興趣,我說家族與社會結構。她當時就建議我去沖繩做調查,比較一下中國社會與日本本土社會的區別[但由于條件限制,我一直沒有完成中根先生的建議。直到2002年我以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的身份,在東京都立大學(現在叫首都大學)做客座副教授時,得到研究資助,才得以前后做過兩次村落調查]。末成老師的研究則涉及日本、韓國、中國(包括中國臺灣)、越南等地的比較研究,而且倡導從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其他社會的視角,從周邊來看中國。在兩位老師的影響下,我在留學期間特別感興趣的是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和日本在社會結構上表現出何種差異,基于此,我閱讀了相關的研究,并在末成老師的安排下去九州農村做了短期的調查。
其間我一直關注日本的“家”“村”問題。1999年,我在《世界民族》發表了《日本的家與社會結構》一文,系統闡述了我對日本的家與社會結構的認識。之后我又出版了《家與中國社會結構》一書,在書中我把中國的“家”與日本的“家”進行了比較,我發現,日本的家更強調其作為一個經營體的概念,而中國的家則強調血緣體及外延擴大的社會關系特征,更具文化意識形態的意義。書中我還闡述了日本村落社會的基本特征,指出日本農村社會的同族組織是日本社會主要的社會結構之一。日本社會中的同族組織,表面上類似于中國的宗族制度,但兩者的內容完全不同。日本的同族是在家聯合的基礎上建立的,家聯合是由本家(honke)與分家(bunke)所組成的,即是一個稱為“本家”的原有之家及與本家有附屬關系的新成立之“分家”所構成的功能團體。典型的本家、分家關系是由長子繼承本家,次子及以下諸子則為分家,不論是本家還是分家都是功能性的共同體。這顯然不同于中國的宗族的系譜關系。和中國進行比較,日本的同族是以本家為中心的,同族含有非血緣者,血緣的原理較為淡漠,但中國的同族非常清楚是以父系血緣的原理結合在一起的。中國人所指的宗族是一個典型的父系繼嗣群(patrilineal descent group),但是日本的同族顯然并非一個繼嗣群(descent group),這是中日兩國親族制度基本的相異點。因此,中國的宗族是基于父系原理形成之群體;日本的同族則是基于居住、經濟要素而形成之群體,其結構的本質具有一種松散的傾向,并非一種穩定的共同體。隨著長子繼承制度等在法律上的廢止,以本家和分家關系建立起來的同族集團也就失去了其實質的意義。我在書中討論了戰后日本農村社會學的理論問題,指出戰后的日本農村社會學,主要繼承了戰前有賀教授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福武直教授提出了具有影響的日本村落類型論,把日本的村落分為同族型村落和講組型村落。其他代表性的日本村落類型的分類還有人類學家岡正雄的同族制村落和年齡階梯制村落、法社會學家畿田進教授的家格型村落和非家格型村落。上述不同的村落類型論揭示了一個共同點,即家這個角色在村落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村落類型論的一個基點。戰后日本人類學對于日本社會結構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探明了年齡階梯制村落的社會結構。這一結構特征與社會學對于同族村落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對于日本的村落的基本結構,基本上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這主要是以村落結構和親族結構的對應關系為主軸展開的。日本人類學研究者對于村落社會的同族制村落和年齡階梯制村落兩種類型的分法和日本社會學者的看法并不相同,如有賀喜左衛門和福武直,都不承認年齡階梯制在村落結構上的意義。事實上,這種分歧出于各自的研究視角,如果確切地來劃分年齡階梯制村落和講組型村落也是很困難的,但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從功能上來看,在日本村落社會中,這三種性質確能體現不同的村落的結構特點。我在書中還討論了日本和中國的村在結構上的差異問題,指出從神社和廟的性質的差異上就可以看出日本的村和中國的村在結構上的差異。在日本,村里有神社,氏神不只是血族團體的守護神,它也保護著村與村里的人。例如對于祭祀,村民并不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進行祭祀鎮守,而是祭祀村全體的守護神,可見神社作為地緣結合的中心起到了強化地域認同的作用。中國的村落中村人信仰的對象除宗祠外,還有村廟。村廟是村人信仰的中心之一。漢民族作為血緣集團象征的祠堂和作為地域社會象征的村廟,和日本的不同,就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并沒有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是相互獨立地存在。也就是說,血緣和地緣的紐帶在漢民族的村落生活中是分離的。在日本,村同族集團在以共同祖先神為中心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又與其他的同族一起祭祀神社,祭祀共同的村守護神。因此,在地域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純地域團體的特色。在這一過程中,氏神、產土神、鎮守常作為相同的詞來使用,它們作為血緣、地緣一體化的共同體的神而被村民祭祀。在書中,我表達了自己對中日社會結構構成差異的看法,認為這一差異使中日兩國選擇了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比日本有更多的不利于現代化的因素,如繼承制所體現的資本的分散、集團構成的血緣意識、社會組成的關系網絡等,當然這些只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內在因素。
2001年到2003年,我以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的身份,在東京都立大學(現在叫首都大學)渡邊欣雄教授的安排下,在長野農村做了前后幾個月的田野調查,后來又到沖繩調查。從田野中我深切感受到中日兩國在鄉村社會方面的本質性差別。在我看來,對日本社會的人類學研究是人類學全球話語體系之內的工作,對于中國人類學界來說,這項工作做得還不夠理想。早在2010年,我在《中國人類學的學術自覺與全球意識》一文中就談到,人類學終要解釋人類生存價值背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種訴求的背后是對人與文化的反思。人類學話語體系是全球性的話語體系。作為一門以研究異文化為基礎的人類學,這一傳統對于學科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2015年,我在《跨界的人類學與文化田野》一文中指出,今天,人類學家在關注文化、歷史、結構、過程以及研究對象的行動時,經常要穿越村社、地方、區域乃至國家的邊界。近年來,從大量的民族志作品看,僅僅試圖賦予某個“個案”獨立的意義已難成功,甚至當以類型學的手段進行個案分析時,我們也難以概括不同個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性內涵。此外,雖然“跨國主義”“跨境研究”等系列概念也在試圖回應全世界普遍發生的“流動”狀態,但仍然是不夠的。因為,人類學的研究單位是立體的、多層次的,對任何一種社區單位層次的簡單概括都不足以分析當代世界體系中復雜的交叉性特征。即使是東方、非洲與南美等發展中區域,世界體系也早已將它們深深卷入其中。因此,我認為進行海外民族志研究,除了可以加深對研究對象國的認識之外,對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社會、解決中國社會自身的問題也大有裨益。而海外研究,即對于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周邊國家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和日本的關系非常重要,對亞洲社會中的日本社會的田野研究,是我們認識日本社會的重要基礎。我一直希望有學生能在日本做一個長時間的田野調查。
……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目錄
序一賴川昌久11
序二 日本稻作傳統中的“村落共同體” 麻國慶13
主要人物 26
導 言
一、共同體社會的理論視角 001
二、日本村落研究的傳統 003
三、人類學家對日本村落的研究 028
四、“稻作傳統”研究的選題意義 036
**章 田野點概述
一、秋保町 047
二、馬場村 068
第二章 日本稻作農業
一、日本稻作農業的歷史 097
二、日本稻作農業面臨的挑戰 103
三、馬場村的稻作農戶 107
四、稻作農業與水 117
五、稻作與馬 120
六、稻作與農具 123
第三章 “共同體社會”中的“家”與“村”
一、“家”與“村” 127
二、日本人的家族意識 133
三、“家”繼承 135
四、親戚種類 148
五、日本村落的歷史 153
六、日本“家”與“村”的類型 157
第四章 稻作文化與“村落共同體”
一、祖先崇拜 164
二、民間藝術 169
三、村落中的傳統節日 173
四、婚葬習俗 195
第五章 生計模式與村落共同體
一、非稻作生計 208二、稻作與兼業 215
三、馬場村的“新農民” 220
第六章 “村落共同體”的基石—馬場村的社會組織
一、町內會 235
二、水利管理組合 239
三、消防團 242
四、青年組 243
五、葬禮組 244
六、檀家集團 245
七、瀧野會 246
八、農業實踐組合 247
第七章 政府蔭庇下的日本農協
一、日本農協的誕生 253
二、農協的主要業務 254
三、農協和政府的關系 255
四、馬場村的實地調查 259
第八章 信仰“共同體”
一、日本“村民”生活中的神道 280
二、村社祭祀 284
三、家庭祭神 290
四、3·11大地震的村民神道信仰 294第九章 “村落”的國家在場
一、馬場村歷史上的“村落自治” 301
二、教育與村落自治 305
三、馬場村“村落自治”中的國家 308
第十章 鄉村再建中的“鄉紳”
一、日本的“鄉紳” 322
二、“田野”中的日本農村 325
三、村落中的“鄉紳” 328
結 語 339
參考文獻 344
后 記 348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節選
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志 作者簡介
李晶(蒙古族名:莫力契戈),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蒙古族,廣州商學院外語學院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學部訪問學者,日本東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曾就讀于內蒙古大學外語系,日本岡山大學文學部。原內蒙古農業大學外語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