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6116
- 條形碼:9787542666116 ; 978-7-5426-661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本書特色
王富仁先生是著名學者、魯迅研究專家、“新國學”理念倡導者、汕頭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榮休教授,本書即是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共計97篇,包括《生命因悲哀而莊嚴——悼富仁》《啟蒙是啟蒙者的悲劇》《王富仁:中國文化的守夜人》《和王老師的汕大緣》等。閱讀這些文字是一場靈魂、情感的尖銳洗禮,是警醒,是鞭策,融糅著血肉真氣。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內容簡介
本文集收錄了紀念當代著名學者、魯迅研究專家、“新國學”理念倡導者、汕頭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榮休教授王富仁先生的文章90余篇, 其中既不乏知名學者如錢理群、趙園、陳平原、尾崎文昭、陳思和、王曉明等人的慧悟之文, 亦包括不少青年學子的純真、熱血之作。閱讀這些文字不僅是一場生命智悟的洗禮, 亦是對靈魂、情感的一個鞭策。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目錄
緬懷王富仁教授
樊駿與王富仁
——在王富仁追思會上的發言
“知我者”走了,我還活著
——悼念富仁
生命因悲哀而莊嚴
——悼富仁
生命也因質樸而美麗
——懷富仁
送別富仁
哀悼王富仁先生
王富仁《魯迅與顧頡剛》序
“大師兄”王富仁
懷念王富仁老師
啟蒙是啟蒙者的悲劇
追記王富仁兄的三句話
夜對星空思富仁
王富仁《樊駿論》序
長歌當哭
——懷念富仁
并不就真的不可能
王富仁老師印象點滴
憶王富仁教授指點我如何面對困境和心靈痛苦
燈下漫筆:我與王富仁先生的幾件往事
富仁兄,你一直是我的鏡子
——關于寫給王富仁的兩首詩I
追憶王富仁先生,兼論其思想探索
一個時代的稀有之音
竦聽荒雞偏闃寂
——王富仁著《端木蕻良》序言
永恒的笑容不朽的豐碑
——懷念王富仁先生
“自鳴失意”的富仁先生
王富仁:中國文化的守夜人
泰山其頹乎哲人其萎
——我所接觸和理解的王富仁老師及其時代
“觀人于微而知其著
——我所見到的王富仁先生
和王老師的汕大緣
“感覺到了作為人的偉大
——紀念王富仁老師
王富仁老師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氣質
趕不上的送行
懷念王富仁先生
啟蒙者的哀音
——懷念王富仁先生
王富仁先生瑣記
……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節選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細想起來,富仁兄與我有“三同”:**,年齒相當,都經歷過新舊社會,接受了生活的多重磨難;第二,青年時代全部在教書,教過初中、高中,后來是大學。*難得的是還都教過小學,而在中學教的又都是語文并參與了學校管理(其中的大學他是正牌,我是兼職,但也帶過近二十年的博士生了);第三,人到中年趕上末班車,重新讀研,1980年代進入學界的時候,生命已至中后期。這樣的朋友不留地址便突然遠行,決絕地走了,讓我怎能不兔死狐悲,悲從中來呢。 憑著這些,我想我可以哭一哭富仁。我保有對他的一些記憶,可以懷念他。懷念他的學問、懷念他的人格,到明天,或永久。 我曾經說富仁的生命是“因悲哀而莊嚴”的,道出他的悲劇性質。這是說,他雖然是我們這撥人里的先鋒者、佼佼者,是“文革”后**代學者群里(大部分是1978屆研究生和1977級、1978級本科生)*杰出的代表之一,但他并沒有做完他要做的事情!改革開放的初期,他在魯迅研究領域崛起,從百年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評價魯迅,掀起“回到魯迅”的潮流。但到了當下對魯迅充滿誤解的時代,或者說需要他帶頭排除世俗性的干擾,在更高水平上提出“今日之魯迅”的時候,他卻倒下了。他天才地發現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文化發展的“逆向性”規律,但未及據此寫出一部新的文學史或文化史來。他深具遠見卓識,不懈地倡導“新國學”研究,欲從整體上總結中國近現代以來之學術大勢,但還來不及被社會普遍接納,就留給后人了。記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曾看到他正在閱讀的書籍,批滿他特有的大字。他還遠沒有將這些零星的感悟,全部移到他的新作中去哩。這讓我不禁憶及蕭紅在香港逝前說的話,把半部“紅樓”留給別人去寫,她的心是絕不甘的;富仁留下半部“新國學”,他的心潮焉能平靜呢?但是,沒有做完的事他生前是每日每時都在老老實實做的。這是他生命的另一面:樸素。富仁是農民之子,父親已經是入城的干部,但他外表“土氣”,穿戴雖算不上不修邊幅但也近之。看*早的會議合影,他不是躲在后面,便是不見蹤影。近年來地位高了,生活改善了,他也會西裝領帶,在毛衣下翻出疑似高級襯衫的領子來。但他是不服城市規則的,動輒就把毛衣和襯衫的袖子一齊擼了上來,手頭就有照片為證。他做學問的老實,其例證正如寫長文。他說起自己的長文少有人讀,失望和得意之色是兼有的。他辦“新國學”刊物拉稿子的時候,聲明三萬四萬字也能用,不怕長,好就行。這事跑到別人身上可能是炫耀,但富仁是誠心誠意認為他寫的題目,幾千一萬字是表達不完的,所以寫得長在他不僅不是炫耀,反是如實。就像茅盾早年說起他的中長篇,認為他所掌握的時代內容,沒有十幾萬或幾十萬字容納不了,是一個道理。不過富仁平時的做派,往往是低調,是退后。蘇州理事會后大家到同里古鎮游“退思園”,富仁、理群和我不知道怎的在園中走到了一起,他們兩人都盛贊此園名,富仁甚至說是這個時節*需要的一種精神。他到汕頭去工作,連我在內都不太以為然,盡管沒有做像魯迅勸阻郁達夫移居杭州的詩(情況也不同),卻都不愿意他走。現在對于他移居汕頭的原因有各種說法,我相信兩條:一條是病因,是他當面同我說的。因到珠海講課發現嶺南天氣對越冬克服氣管炎有特效(現在我也有了同感,去年冬日去了海南試住,果然靈驗);另一條是我認為的,他是為了找一個能老老實實做學問的地方才去的。因了某些地方排座次、爭職稱、搶山頭的傾軋之風太盛,他覺得汕頭可以獨立自由地支配科研經費用來搞學術,可能是理想之地。當然他這個理想有沒有碰壁我不清楚,從他曾經談起聚集、團結人才的困難,可以引申到他在退思園講過的語重心長的話。而他想低調地埋頭做學問的初心,是不會變的。 ……
在辰星與大地之間----王富仁先生紀念文集 作者簡介
汕頭大學文學院是汕頭大學的九大學院之一,是王富仁“新國學”理念的誕生之地,王富仁生前任職的“新國學研究中心”則是文學院下設的科研機構。目前該院設有中國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新國學研究中心、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及漢語培訓中心等六個系級教學和科研單位。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