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中華全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2924
- 條形碼:9787520502924 ; 978-7-5205-029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全史 本書特色
本書共四十八回。此書上起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地,下至清末。《中華全史演義》區(qū)別于各種歷史小說之處,以章回體結構,通俗的文章,真實再現(xiàn)了中華文明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進程,注重歷史真實性,以政治、軍事為主,尤其是各個朝代的興衰,簡單扼要地介紹了中國的上下五千年。
中華全史 內容簡介
《中華全史演義/話說中華五千年》堪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的提要,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和睿智的點評,基于信史,旁征野史,敘述了自上古至清朝末年中國五千年的興衰。一冊在手,可以一窺中國歷史之全豹。洵為通俗史著的經(jīng)典,深受讀者青睞。
中華全史 目錄
例言
歷代統(tǒng)系表
回 談天地 稽人物 盤古首出
第二回 歷三皇 經(jīng)多氏 乃及羲媧
第三回 五帝起 宣聰明 大興制度
第四回 堯禪舜 舜禪禹 天下為公
第五回 夏后氏 四百年 一十七世
第六回 商湯氏 三十世 六百余春
第七回 周室興 至平王 遷都洛邑
第八回 齊桓公 晉重耳 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后 至靈王 時生孔圣
第十回 李老子 釋迦氏 說法談經(jīng)
第十一回 周社稷 八百年 三十七世
第十二回 九州中 諸列國 并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 四十年 止傳二世
第十四回 劉項起 分楚漢 逐鹿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 定江山 一十二帝
第十六回 西漢衰 遭王莽 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 復中興 世稱東漢
第十八回 傳漢獻 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 亂紛紛 五十余載
第二十回 漢歸曹 吳入晉 依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氏 五十年 五胡大亂
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 承舊統(tǒng) 百歲云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 傳陳主 俱都江左
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 分齊周 北地稱尊
第二十五回 周并齊 隋篡周 平陳一統(tǒng)
第二十六回 隋煬帝 恣淫亂 授首江都
第二十七回 唐高祖 立根基 二十一帝
第二十八回 寵婦寺 及藩鎮(zhèn) 禍亂相尋
第二十九回 朱溫起 號梁朝 歸于李氏
第三十回 晉滅唐 漢繼晉 郭氏周承
第三十一回 宋太祖 統(tǒng)中原 未能混一
第三十二回 西北方 遼金夏 不住相爭
第三十三回 康王構 仗名將 偏安半壁
第三十四回 蒙古興 滅金夏 覆宋江山
第三十五回 有元朝 九十春 群雄并起
第三十六回 壬辰年 明太祖 應運龍興
第三十七回 明傳世 十有二 一十七帝
第三十八回 李白成 寇京邑 明社為墟
第三十九回 清室興 平世亂 戡定中原
第四十回 康熙帝 靖內外 創(chuàng)制顯庸
第四十一回 雍乾朝 拓版圖 清室全盛
第四十二回 嘉道繼 兵禍興 國祚中衰
第四十三回 洪楊起 英法來 世變日亟
第四十四回 東西后 秉朝政 內難敉平
第四十五回 外患迫 增國恥 百日變法
第四十六回 母子爭 釀拳亂 悔禍嫌遲
第四十七回 仆專制 創(chuàng)共和 清帝退位
第四十八回 稽歷數(shù) 及年號 演義告成
中華全史 節(jié)選
《中華全史演義/話說中華五千年》: 詩曰: 天地由來自造成,漫言斧鑿奏升平。 愿將禿筆刪陳史,留與時人仔細評。 天地人謂之三才,有天地,即有人。荒古之世,未嘗無人類,不過起咳咳,臥吁吁,茹毛飲血,與鳥獸無別,聽其自生自滅而已。后人稱之曰渾沌時代。或以渾沌二字,訓為蒙昧,其實不然。小子管見,以為渾沌二字,左旁從水,含有洪水意。諒以開辟之初,江海雖成,未加浚鑿,有時大雨浸淫,山水暴發(fā),則平原皆成澤國,居民易遭沉溺,以此死亡相繼,孳生不蕃。相傳伏羲之時,洪水乃退,世有居人。至于帝堯時所記洪水,乃泛濫之余波,非水之極盛也。 西國*古之史,存猶太國,名創(chuàng)世紀,抱殘守缺之士,珍若連城。今耶穌教舊約,亦多本此書,內載天主創(chuàng)造天地人物等事。謂首造一男曰亞當,取亞當之肋,和土造成一女曰夏娃,為亞當之配。其說不經(jīng),未足取信。惟云亞當數(shù)傳至諾藹,諾藹生三子,曰生,曰岡,曰亞弗得。其時大雨不息,洪水橫流,人多淹斃。惟諾藹一家,以預避高山得免。水退后,下山分居,復將所攜動植各物,散布四方。于是生居亞細亞洲,岡居阿非利加洲,亞弗得居歐羅巴洲。斯言似非無因,中國所謂盤古氏,疑即指諾藹言。所謂天皇、地皇、人皇,疑即諾藹三子。當時人壽甚長,要皆八九百歲。但文字未興,不知載筆,只賴記憶流傳,久而失據(jù),故西史所載,亦在疑似之間。 中史謂大荒山中,受天地靈秀,蘊日月光華,遂孕有靈通之性,內育人胎,生下盤古,龍首人身,長百尺,遍體皆毛。偶尋得一斧一鑿,皆先天金石之精,各一千斤。盤古右手持斧,左手執(zhí)鑿,斧之鑿之,砉然一聲,天地兩分。輕清者上升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故后人稱之曰開辟。小子以為天地未分,山河自載,所生盤古,何自立足。是與西史所載亞當、夏娃之造作,同一虛誣,不待辯而自明矣。 天體太空,渾穆無際。前人言天有九重,或言有三十三天者,全屬臆造。天之上無所謂天,天之外亦無所謂天。不過附麗天空者,有行星、恒星兩種。恒星常居一處,永不變易;行星隨時行動,周而復始。世人常見之日,一恒星也。恒星不止一日,經(jīng)天文家查得者,謂約一百五十兆有奇。有大有小,有遠有近,皆自能發(fā)光。惟日為*大,亦*遠。行星隨時環(huán)行,有繞恒星者,有繞行星者。繞日者謂日之行星;繞行星者,謂行星之行星,數(shù)不勝數(shù)。各行星本體,皆不能生光,須借日光以為光。其繞日而行者,有八大行星。*近為水星,在**層。次層為金星,第三層為地球,第四層為火星,第五層為木星,第六層為土星,第七層為天王星,第八層為海王星。近日者過熱,遠日者過冷,均無生物。惟地球在第三層間,冷熱適均,萬物由此生焉,人亦一動物耳,既生物,自生人。 地形橢圓,南北兩極,平凹如橘,中心如軸,為兩極樞紐,安然不動。外體自能旋轉,如車輪然,輪轉而軸不轉也。每日地球繞軸一周,稱為自轉,適合二十四小時,成一晝夜。每歲地球繞日一周,稱為公轉,適當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成為一年。當?shù)厍蛐D時,常自右向左,故早見日輪出于東方,晚見日輪下于西方。至地球再旋而左,右首不能見日,遂為昏夜。然此處正當昏夜,對面適在日中,如吾國處東半球,對面為西半球美國,吾國晝,則美國夜;美國晝,則吾國夜。游歷外洋者,多能言之。若如從前日出日沒之說,則大地以上,晝夜從同,何有中美之分乎! 其所以有寒暑之別者,地球繞日,有一定之軌道,其軌道成橢圓形。地球依軌道而行,距日近則日光直射球面,氣候自熱;距日遠則日光斜射球面,氣候或溫或涼,寒暑自此分。春夏秋冬四季,亦自此異焉。 地面又分五帶。言地理者,嘗虛設經(jīng)緯線,以作區(qū)畫。直為經(jīng),橫為緯。全球經(jīng)線,畫為三百六十度,劈分東西兩半球,各得一百八十度。緯線亦如之,中為赤道。自赤道向北二十三度半,稱夏至線;自赤道向南二十三度半,稱冬至線。此兩線間,為日光往返之處,終年恒熱,稱日熱帶。自夏至線向北四十三度,自冬至線向南四十三度,日輪未嘗正射其上,亦不至一日無光,故氣候溫和,稱日溫帶。在北者名北溫帶,在南者名南溫帶。若自北溫帶以北,及自南溫帶以南,各二十三度半,各半年不見日光,寒冷*甚,稱日寒帶。在北者名北寒帶,在南者名南寒帶。吾國在東半球之北溫帶內,故人文薈萃,物產(chǎn)豐饒。 至于月,則為地球上之行星,繞地而行,即所謂附麗行星之行星者,月體小地球四十九倍,離地七十二萬里,不能生光,借日光以為光。月與日地相掩映,人望之若有盈有虧。當月在日與地之間,人在地面,正見其背,故其光晦而為朔。迨月行至地球之、左,人望見其半面,光向西,魄向東,名為上弦。月行至地球之后,明面對于地球,光即圓而成望。月行至地球之右,人又只見其半面,光向東,魄向西,名為下弦。俟月又行至日與地之間,其光全晦,復為朔矣。吾國所用陰歷,即以月光之晦明一次,謂之一月,歷十有二月而成一年。凡月光晦明一次,約二十九日有奇,不足三十日,故陰歷月建有大小之別,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適符其數(shù)。惟月光晦明十有二次,地球繞日猶未畢一次,積有羨余,三年余一月,五年余兩月,故有歸余于閏之制。陽歷從日不從月,有閏日無閏月,蓋因地球繞日一周,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陽歷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留其余數(shù)以為積,積至四年,適得一日,乃置一閏,遇閏之年,都三百六十六日。中國近時,亦仿行之。日月之蝕,恒在朔望。其遇望也,月與日隔地相對,有時日為地掩,是為月蝕。其遇朔也,月在日與地之間,有時日為月蔽,是為日蝕。日蝕有見有不見,因月體較小,不能全掩地球,故所見有不同。月蝕則四海同觀,不過時刻有先后耳。古人以日蝕月蝕,視為災變,不過借以示警,其實理所當然,無足怪也。 若夫風云雨露,雷電霜雪等類,皆經(jīng)空氣變幻而成。空氣因熱上升,他處冷空氣流來補之,即成為風。風之大小,由于空氣補讓之徐疾,徐則風必小,疾則風必大。旋風 ……
中華全史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字椿壽,號東藩,浙江蕭山人,很好的演義小說家、歷史學家。1916年開始,歷時10年,蔡東藩將秦朝到民國2000余年歷史盡書于筆下,成書11部,21冊,1000余回,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該書“以正史為經(jīng),以逸聞為緯”,“語皆有本”,較之《三國演義》,更忠實于歷史;較之“二十四史”,更通俗易懂;較之《國史大綱》,自評自注更加生動有趣。此書一經(jīng)出版,即受到顧頡剛、二月河等眾多名人的推崇,風靡優(yōu)選,重印幾十版,累計銷量逾千萬冊,實為通俗史著之經(jīng)典巨著。蔡東藩因此而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