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42741
- 條形碼:9787568042741 ; 978-7-5680-427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評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記錄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30年的歷史,是這個時期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誕生于改革開放初的教育改革萌動期,成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之中,其間經歷了破冰籌辦、紅火初創、艱辛探索、迎風起飛、發展壯大五個時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成為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養能力的學院,成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第1梯隊的學院。同時,它又是我國新聞教育發展的一個典型——30年來走了一條特色探索之路: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首開文理交叉課程,90年代初首先使用計算機進行報紙編輯教學,90年代末前瞻性地開辦網絡新聞班等,“文理交叉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是這個學院始終不變的追求。另外,從本書中也可以看到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30年凝聚的學院文化:團結,心往一處想;實干,一步一個腳印;創新,特色化發展學科。正是這種學院文化,使這個學院遇到困難能扛住,不退不讓,頑強堅守;每逢機遇就大干快上,迎風起飛,才成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事業。
新聞評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新聞評論的理論研究 ; 新聞評論的實踐觀察 ; 評論人才培養的理論探索 ; 附錄四個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中美新聞主體選題方法的比較分析 ; 中美新聞評論立論方法的比較分析等。
新聞評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目錄
第1部分新聞評論的理論研究
代表性學術論文2
中美新聞評論選題方法的比較分析2
中美新聞評論立論方法的比較分析8
中美社論寫作方法的異同16
關于新聞述評文體的應用新聞學解讀20
新聞評論是情與理的統一體24
新聞評論也要講好故事29
新聞評論也該有“寬容”的一席之地34
獨立品格在新聞評論中的作用39
新聞評論離不開民主意識43
新聞評論少不了科學精神48
評論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52
新聞評論也要搶、要養57
新聞評論的正義觀初探61
視聽評論的勃興及其多重價值71
網絡評論的自由與控制79
打開決策“黑箱”:大眾媒介參與公共政策轉化的核心環節83
“任仲平”文章新聞評論屬性探析92
國家形象的自我認知:現實與想象的沖突
——基于對國家形象片網民評論的分析105
國家形象片建構對內有效認同的敘事分析
——基于對《角度篇》3年網民評論的分析113
論文要點摘編119
現代新聞評論寬容意識研究119
新聞評論的科學精神研究122
新聞評論的民主意識研究127
民國時期新聞評論理念研究
——以儲安平為中心的考察131
新時期報紙時評運行規范研究
——以發展傳播學為視角136
從強公共性到弱公共性
——我國媒體評論公共性話語建構142
網絡時評與中國新時期民主進程146
自媒體對中國公共話語平臺的重構149
中國的網絡論壇對社會民主的影響150
中美報紙新聞評論表達方法的比較
——以2008年—2011年中國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獲獎評論為例151
網絡新聞評論:實現我國公民表達自由的新路徑154
報紙評論專欄的特點與定位研究157
報紙經濟評論芻議161
阮次山評論思想個案研究164
新時期新興時政新聞話語研究168
央視《新聞調查》敘事話語研究169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的話語轉變探析170
新新聞主義理論框架下《南方周末》弱勢群體報道的話語轉型研究171
新聞評論視域下醫患沖突的媒介關系建構
——以“湖南產婦死亡案”系列評論為例172
網絡民意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機制研究
——以“地鐵族”對武漢地鐵建設影響為例173
近十年我國學術期刊論文關于新聞評論寫作方法批評的框架174
中國新聞評論研究狀況調查177
關于時評研究的研究178
第二部分新聞評論的實踐觀察
代表性學術論文182
用睿智和激情,與時代同行
——2016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182
中國新聞評論2013年回眸188
社會轉型中的新聞評論
——2011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193
日趨多樣化的新聞評論發展態勢
——2010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198
新世紀中國新聞評論的發展與變化研究
——以36份報紙評論版發刊詞為例202
我國報紙社論現狀及發展216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的困局及解困策略探析221
關于新聞評論改革的幾個問題225
黨報評論改革的范例232
新聞評論要學習領會和闡釋文件精神234
認識和參與電視問政239
電視問政十年:文化效應與反思242
中美報紙對“三鹿奶粉”事件評論的比較249
現象化與事件化
——中美新聞評論選題風格的歧異253
網絡民意與公共政策的“民間智庫”258
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創新的思考265
網絡新聞評論與輿論引導
——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268
網絡論壇和報紙評論的互補互動271
網評沖擊下報紙評論的發展空間探析274
一項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質
——關于新聞評論的三點理性思考282
論突發事件中的公民表達290
中美報紙新聞評論表達方法的比較298
論文要點摘編306
在推進公共領域建構中前行
——1996年至2006年中國新時評發展研究306
我國新聞評論意見多元化的發展變化趨勢
——以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人民日報》為例312
淺析時評在民主政治進程中的作用
——2002年至2006年《南方都市報》解讀315
都市類報紙評論周刊對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促進作用分析
——以《南方都市報》評論周刊為例318
淺議網絡評論對網絡輿論的影響322
試論電視新聞評論對“公共論壇”的搭建
——以《時事辯論會》為例325
中美新聞評論比較研究
——以《人民日報》、《新京報》、《紐約時報》為例328
普利策專欄評論獎風格分析
——以麗薩·法爾肯貝里的獲獎作品為例332
觀點競爭時代的社論比較
——以《南方都市報》與《廣州日報》為例333
徐鑄成新聞評論研究334
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經營研究336
人民日報評論版特色研究340
德國《明鏡》周刊社論寫作特色分析341
2011年度《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作品分析342
用特色贏得青睞
——2006年“光明論壇”內容分析343
《南方周末》“眾議版”評論特色分析344
財經新聞評論寫作變化初探345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特色初探348
解析中國電視民生新聞評論351
《焦點訪談》的點評藝術354
門戶網站網絡評論欄目特色研究
——以騰訊網“今日話題”2015年評論作品為樣本355
“網絡評論專題”研究
——以騰訊網、人民網、鳳凰網為樣本分析356
中低端論壇輿論領袖特征初探
——以天涯社區“灰常點評”版為例359
網絡新聞評論頻道現狀及對策研究
——以人民網觀點、新浪評論和東湖評論為例360
試論我國當前娛樂評論的社會責任及對策研究361
第三部分評論人才培養的理論探索
據“勢”行事,以事成“勢”:新聞評論特色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366
開放新聞評論教育,培養新時代輿論領袖379
提升新聞評論學科水平,實行開放的新聞評論專業教育
——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負責人顧建明老師381
再接再厲,抓好新聞評論特色教育387
新聞評論案例教學的影響因素及實現途徑392
創新新聞評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397
改革新聞教育,培養引領社會的評論員401
依托《華中評論》,培養杰出的評論人才404
培養可愛的人民信賴的傳媒人407
關于建立“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的再思考410
積極探索建立“評論記者”工作機制416
打通理論與實踐,打造新聞評論特色教育
——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趙振宇教授421
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426
新媒體時代新聞教育的轉型434
新聞評論起于發現和服務于社會
——趙振宇教授新聞評論理念與實踐觀437
華中科技大學重視培養新聞評論人才445
學科交叉與媒介融合語境下傳媒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445
秉中持正,求新博聞,做六星級的卓越傳媒人450
做*好的自己454
新聞理想與教育情懷459
學院文化: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基464
新聞傳播教育的支點錯位472
新聞傳播教育,轉型還是堅守?478
從交叉、融合到協同的演繹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科歷史與未來的選擇482
第四部分附錄
大事記486
新聞評論會議綜述489
新聞評論:旗幟的力量繼續飄揚
——“新世紀首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489
新聞評論:從“意見平臺”到“公民素質”
——“新世紀第二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495
改革創新是評論持續前進的不懈動力
——“新世紀第三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501
社會轉型中的新聞評論
——“新世紀第四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506
評論創新究竟難在哪里?
——新世紀第五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512
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后備力量的培養
——新世紀第六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綜述517
自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發展的危與機
——第七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會議綜述522
提高學生特色素質打造學校靚麗名片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十年會”紀要527
探討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教育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開放教育建設會召開532
后記534
展開全部
新聞評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特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牛靜,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媒介倫理、傳播倫理與法。兼任《新聞與信息傳播研究》主編。公開發表論文近20篇,獨著或參編學術著作及教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