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前言**篇 經濟地理學導論**章 認識經濟地理學 31.1 何謂經濟地理學 31.2 經濟地理學的發展 41.2.1 西方經濟地理學的發展 51.2.2 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進程 71.3 經濟地理學理論 91.3.1 人地關系及經濟活動空間差異理論 91.3.2 經濟活動空間趨向的相關理論 91.3.3 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與區域空間組織的研究 101.3.4 社會制度和文化因素對經濟空間現象的影響研究 101.4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體系 101.4.1 通論經濟地理學 111.4.2 區域經濟地理學 111.4.3 產業(部門)經濟地理學 111.4.4 企業(公司)地理學 131.5 經濟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131.5.1 經濟地理學與地理學的關系 141.5.2 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141.5.3 經濟地理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141.5.4 經濟地理學與技術科學的關系 15主要參考文獻 15第二章 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162.1 何謂科學方法 162.1.1 方法與科學方法 162.1.2 科學方法與科學方法論 162.2 主要的思想方法 172.2.1 哲學層面上的主要思想方法 172.2.2 具體的科學思維方法 202.3 主要的技術手段 212.3.1 定性分析方法 212.3.2 定量分析方法 252.3.3 空間分析方法 272.3.4 綜合集成方法 322.4 主要的研究設計 332.5 研究倫理 332.5.1 與研究者有關的倫理議題 342.5.2 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倫理議題 34主要參考文獻 35第二篇 經濟活動的內容第三章 經濟活動的類型 393.1 從部門分工的角度觀察 393.2 從功能角度觀察 413.2.1 主導產業 413.2.2 關聯產業 423.2.3 基礎性產業 423.2.4 支柱產業 423.2.5 潛導產業 423.3 從要素集約度的角度觀察 433.4 從經濟地域系統的角度觀察 433.4.1 農業生產地域系統 443.4.2 工業生產地域系統 453.4.3 商業活動地域系統 463.5 從企業角度觀察 473.5.1 單廠(部門)企業 483.5.2 多廠(部門)企業 483.5.3 跨國公司 48主要參考文獻 49第四章 經濟活動表現 504.1 經濟活動“量”的變化 504.1.1 國內生產總值 504.1.2 國民生產總值 524.1.3 社會總產值 534.2 經濟活動“質”的特點 534.2.1 經濟活動的效率或效益 534.2.2 經濟活動的結構狀況 544.2.3 經濟發展的社會效果 574.3 相互關系 584.3.1 經濟活動“量”的變化和“質”的特點間的相互關系 584.3.2 地區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 60主要參考文獻 64第三篇 經濟活動的區位第五章 區位的相關概念 695.1 區位與地理位置 695.2 區位因素 695.2.1 區位條件 695.2.2 區位因子 705.3 區位分析 715.3.1 區位分析評價的主要內容 715.3.2 區位分析評價的基本原則 735.3.3 區位分析評價的步驟 74主要參考文獻 76第六章 經濟活動的區位指向 776.1 經濟活動區位指向的一般類型 776.1.1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指向 776.1.2 能源動力指向 776.1.3 原材料指向 776.1.4 市場指向 776.1.5 勞動力指向 786.1.6 技術指向 786.1.7 資金指向 786.2 農業區位指向 786.2.1 農業的概述 786.2.2 農業生產特征 796.2.3 農業區位指向類型 806.3 重工業區位指向 816.3.1 采掘(伐)工業區位指向 816.3.2 原材料工業區位指向 816.3.3 制造業區位指向 836.4 輕工業區位指向 846.4.1 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區位指向 846.4.2 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區位指向 856.5 批發商業區位指向 866.5.1 生產企業或零售企業(市場)區位指向 876.5.2 交通區位指向 876.6 零售商業區位指向 88主要參考文獻 89第七章 跨國公司區位選擇 907.1 跨國投資的區位指向 907.1.1 跨國投資的國別區位指向 907.1.2 跨國投資的微觀區位指向 917.2 公司總部的區位特征 927.2.1 公司總部的分類及特點 927.2.2 公司總部的區位要求 927.2.3 公司總部的區位變化 937.3 公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區位特征 937.3.1 R&D 的過程特點 947.3.2 R&D 的區位要求 947.3.3 R&D 區位指向 947.4 公司生產單位的區位特征 957.4.1 全球集中生產型 957.4.2 市場地生產型 957.4.3 專業化生產型 967.4.4 跨國橫向一體化生產型 97主要參考文獻 97第四篇 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第八章 古典區位理論 1018.1 何謂區位理論 1018.2 杜能農業區位論 1028.2.1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背景與目的 1028.2.2 杜能農業區位論概要 1028.2.3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意義 1048.2.4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理論與現實 1058.3 韋伯工業區位論 1068.3.1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背景與目的 1068.3.2 韋伯工業區位論概要 1068.3.3 韋伯區位論的意義 1108.3.4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理論與現實 111主要參考文獻 112第九章 近代區位理論 1139.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1139.1.1 中心地理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1139.1.2 中心地理論概要 1149.1.3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1199.2 廖什的工業區位論 1199.2.1 廖什的工業區位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1199.2.2 廖什的工業區位論概要 1209.3 帕蘭德的工業區位論 1219.3.1 區位與市場地域 1219.3.2 運費與區位理論 1229.4 史密斯工業區位論 122主要參考文獻 124第十章 現代空間組織理論 12510.1 企業空間演變模式 12510.1.1 沃茨的市場區擴大模式 12510.1.2 泰勒的組織變形及區域演化模式 12610.1.3 哈坎遜的全球擴張模式 12710.1.4 迪肯的全球轉移模式 12910.1.5 模式比較及在中國應用 13010.2 區域空間結構模式 13210.2.1 區域空間結構模式 13210.2.2 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 13410.2.3 區域空間結構演變機制 13510.3 現代經濟活動的空間形態 13810.3.1 經濟地域綜合體 13810.3.2 經濟區 13910.3.3 產業集聚 14110.4 區際空間組織理論 14210.4.1 空間相互作用理論 14310.4.2 區域分工與合作理論 14410.4.3 極化-涓滴效應 14510.4.4 梯度推移理論 14610.4.5 中心-外圍理論 14610.4.6 城市與區域的關系 147主要參考文獻 150第五篇 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十一章 經濟活動演變及其機制 15511.1 企業增長 15511.1.1 企業增長的內涵 15511.1.2 企業增長的主要方式 15511.1.3 企業增長機制 15611.2 區域經濟增長 15711.2.1 區域經濟增長的內涵 15711.2.2 區域經濟增長的要素 15811.2.3 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 16111.2.4 區域經濟增長的經典理論及其主要流派 16311.2.5 新的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16711.3 經濟活動全球化 16811.3.1 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內涵 16811.3.2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 16911.3.3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機制 171主要參考文獻 172第十二章 經濟活動及其地理影響 17412.1 經濟活動全球化的區域影響 17412.2 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 17512.2.1 區域經濟差異概念 17512.2.2 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17512.2.3 區域差異化的特點 17612.2.4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7712.3 企業增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7812.3.1 跨國公司對投資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17812.3.2 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 182主要參考文獻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