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77025
- 條形碼:9787530677025 ; 978-7-5306-770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本書特色
對于大多數對葡萄酒有一些了解或者只是單純地喜歡葡萄酒,抑或是完全不懂葡萄酒而只是好奇的朋友來說,本書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2. 作者多年來在世界各大著名葡萄酒產區奔波探索,對葡萄酒種植、釀造、窖藏有深入的了解; 3.作者親身踏訪所得的珍貴圖片和優美文字,讓本書不僅是一部合適的入門書,更是每個葡萄酒愛好者書架上**的精美指南;4.內容的深入淺出、別具匠心,作者以葡萄酒為核心結合旅行、建筑、文學、電影等以及與葡萄酒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味領域綜合敘述,既有簡明扼要的葡萄酒知識,又有妙趣橫生的酒文化感悟與故事。這部作品適合大多數渴望了解葡萄酒以及葡萄酒文化的人。本書內容不強調葡萄酒專業知識,而是以葡萄酒為脈絡,覆蓋時尚文化領域,解析生活美學。業內人稱,寫葡萄酒的多,寫時尚文化的也多,能將兩者成功結合的屈指可數,歐陸文章是其中之一。2011年,部分專欄文章結集成書《燈暗酒紅》,獲得世界美食圖書大獎賽(2012 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zui佳飲品類文學圖書獎。本書集中了該專欄后來發表的文章。上篇內容主要是葡萄酒與旅行,包括建筑、文學等,下篇主要涉及葡萄酒與電影、社交、酒具、美食等。本書“適宜晚上睡前的時光,靠在床上,扭亮臺燈,仔細慢慢地品讀”。這句話是一位葡萄酒專業的學生說的,作者也同意這個說法。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內容簡介
有哲人說過這樣的話:一瓶葡萄酒里包含的哲理,超過全世界的哲學書。而葡萄酒文化,涉及太多領域,并且似乎難以定義式描述。本書不強調葡萄酒專業知識,而是突出葡萄酒的文化內涵。內容以葡萄酒為媒介,覆蓋重要時尚文化領域,包括旅行、建筑、文學、電影等,以及茶、咖啡、甜點等與葡萄酒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味領域。風格強調隨意、優雅并且幽默,強調文字韻律和美感。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目錄
[目 錄]
PART 1
酒困路長
草黃路長天蒼茫
園中有間空屋子
醉折花枝當酒籌
面紗后的眼神
葡萄酒的三重性格
每塊磚頭都有表情
酒意盎然的詩人
草青露白水中央
走上金色之丘
三套車與喀秋莎
茶里酒里看臺灣(上)
茶里酒里看臺灣(下)
煙波浩渺金三角
PART 2
東籬把酒
一杯紅酒配電影
生活如風 駐足酒中
品酒賞碟看人生(上)
品酒賞碟看人生(下)
舉杯邀誰共飲酒(上)
舉杯邀誰共飲酒(下)
怎么知道你來了
醉里挑燈看酒刀(上)
醉里挑燈看酒刀(中)
醉里挑燈看酒刀(下)
雨后復斜陽
煙色蒼茫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節選
葡萄酒的三重性格 其實,在全球葡萄酒地圖上,瑞士并不占據重要位置。在老世界,法國是教父,然后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國等一干黑衣大佬;在新世界,美國儼然是丐幫幫主,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智利、阿根廷等一群白衣新秀。 而我之所以對瑞士說個不停,其實不是因為那里的葡萄酒,而是因為這個國家。 這個國家真的很有意思,很多特點,與葡萄酒相似。 很多人有多重性格,或者叫人格分裂。在葡萄酒中浸潤久了,會知道葡萄酒其實也如此,也有多重稟性,也會“酒格”分裂。瑞士也是如此。 一 烈酒的“酒格”,基本可以歸納為烈。當然,烈,也有不同的烈。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烈酒烈酒,*大特點就是個烈嘛。 而啤酒“酒格”,如果用流行的網絡語言說,就是挺屌絲。剛接觸這個詞,還真云里霧里,不懂這是腫么個意思,而且也比較難聽,不明白為何會大行其道。 也許,是因為當今世界,變得越來越平。社會碎片化,個人原子化,人類進入大師凋零、豎子成名,山中無虎、猴子遍地的時代。高富帥白富美畢竟稀少,左顧右盼,周圍大多是屌絲。雖然聽起來不雅,不過用這個詞形容啤酒“酒格”,太合適。 至于葡萄酒,就難以一言而蔽之了,“酒格”復雜,起碼有三重。 **,葡萄酒比較柔。 聽起來像廢話。別急,這里面有說頭。在葡萄酒國家,喝葡萄酒沒有性別之分,全民皆喝。不過,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烈性酒普及的地方,葡萄酒會被看成是更適合女性飲用的酒。 首先是因為葡萄酒的酒精度不高。葡萄酒的酒精是通過葡萄糖份發酵轉化而來,酒精超過16.2度,酵母就停止發酵。同時,按照國際葡萄酒組織的規定,低于8.5°的不叫葡萄酒。所以,葡萄酒的酒精度基本在12度至15度之間。 過去聽老師授課時,記住一句話---如果看到14度以上的葡萄酒,別猶豫,趕緊掏腰包拿下。隨著“酒齡”漸長,“酒歷”增加,知道這句話原本沒錯,度數高,說明成熟度好。不過,現在似乎需要做些修正了。首先,要看產區。通常,歐洲一些國家,氣候涼爽,葡萄糖份低,通常釀造出的是12.5度的葡萄酒。但是,新世界地區氣溫普遍較高,所以14度甚至更高的酒比比皆是。其次,要看年代。隨著全球升溫,在歐洲主要產區,近些年來十三四度的酒也開始頻頻出現。 這種情況下,葡萄酒度數高未必是好事。酒精度低了自然口感不爽,但是高了有可能是糖度積累過快的結果,會導致芳香物質不夠,酒質粗糙,造成chaud(熱)的不良感受。當然,有些高于20度的加烈葡萄酒另當別論。*近聽說國內還出現了81度的葡萄酒,呵呵,比醫用酒精度數還高,用來消毒似乎更合適。 與動不動四五十度甚至六七十度的烈酒相比,十來度的葡萄酒當然柔和多了,所以有了葡萄酒適合女性喝的說法。 不過,未必柔酒就一定適合女性,實際上,女人對酒精的化解能力,未必低于男性。有個調查,喝酒的男性數量是女性的16.7倍,但是在人均酒量上,女性以日均192.5毫升完勝男性的159.7毫升,驗證了“一般女人不喝酒,女人喝酒不一般”的說法。這個調查可能不很靠譜,不過,常在酒桌上混的人,都熟知另一句話----斗酒*怕遇到三種人:戴眼鏡的,揣藥片的,還有就是扎小辮的。看似文質彬彬的書生、病怏怏的弱漢,實際上都可能是會讓你豎著進來橫著出去的陰人吶。比這兩種人更恐怖的,就是扎小辮的了。遇上能喝酒的女人,*好遵循老祖宗的那句話,好男不跟女斗。否則,好男會死得很難看。 說葡萄酒的柔,可能是強調葡萄酒體現的情調---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讓人心變的軟一些。 酒文化中,葡萄酒與感情、溫馨、家庭這些詞相依相伴。而烈酒,則與豪爽、好漢、壯行這些詞扭作一團。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電影里,男女雙方隔著燭光餐桌含情脈脈,舉杯相邀,通常出現的道具都是葡萄酒,不太可能是杯二鍋頭。同樣,風蕭蕭,易水寒,大風起,云飛揚,為荊軻刺秦送行,弟兄們倘若端杯云南柔紅一飲而盡,悲愴壯烈蕩然無存,只剩喜感。 與烈酒應一飲而盡不同,葡萄酒這東西,確實需要慢慢品。 和感情這東西一樣,盡管也有一見鐘情,也有烈火干柴,烈焰焚身。但是,從生活中穿越之后,都會知道,烈酒般的感情,通常難以長久。更多的時候,感情如玉,需要滋潤打磨。 養玉之人,*講究盤玉,除了文盤、武盤之外,*高境界是意盤。所謂意盤,需要用長久的時間,甚至要終其畢生,人玉日夜接觸溝通,不靠物理打磨,而是靠時光來打磨,達到玉人合一之境界。 如果愛,請深愛,這句話現在很流行。可是,也許,或者,這實際是不太懂愛的一種渴望和期盼。愛情也有規則,也需要智慧,更適宜的做法,是如果愛,請輕愛。這樣可以*大程度享受感情生活帶來的美好,同時避免那些副作用,比如受傷、煎熬、憂愁和痛苦。 瑞士這個國家,很柔和,很干紅,耐得住打磨。他們不打仗,搞中立,天藍云白,處處芳草梨花,讓人走到哪里,都想談戀愛。 我們中國人本質上不喜歡暴力的東西。古時候,我們奉獻給世界的東東,是華麗絲綢、精美瓷器和溫和的茶葉。盡管我們發明了火藥,也只用來做焰火煙花,把綻放的花園搬到夜空中去。可那東西被西方人拿走后,他們就做成殺人武器,滿世界橫行。 瑞士人也不喜歡暴力,他們給世界的,是手表和巧克力,也都是些精細與甜蜜的東東。雀巢公司總部門口的日內瓦湖中,有個巨大的雕塑,不是歐洲城市里常見的戰馬和凱旋門,而是一把吃飯用的叉子。
每滴酒都不一樣每滴酒都不一樣 作者簡介
沈愛民,長期在科技領域工作,曾經多年在《中國葡萄酒》雜志撰寫葡萄酒文化專欄,筆名歐陸。2011年,出版《燈暗酒紅》,獲得世界美食圖書大獎賽(2012 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飲品類文學圖書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