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106960
- 條形碼:9787515106960 ; 978-7-5151-0696-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本書特色
古典建筑空間是一種獨特的飽含魅力的文化空間,作者用文字化的寫作手法,用文化研究的學術方法對古典文化空間進行解碼和詮釋,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古典空間中,領略古典空間的美,柔化理念的堅硬,以詩意的筆觸對古典文化進行全新解讀,極富文化性和文學性。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張艷庭的散文集錦,文章聚焦于古典文化景觀,通過對古宅、古村、古鎮、古城、古園、古窟、古寺、古陵等古典空間的描寫及其背后歷史的深度探查,來進行文化內涵的分析和解碼,展現給讀者一幅風景、歷史和文化交織的三維圖畫,既有文學性,也有歷史性和文化性。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目錄
**輯 古宅
皇城相府:空間中的家族史 002
康百萬莊園:曖昧的精神家園 019
王家大院:晉商巨宅的華麗與哀愁 031
第二輯 古村
寨卜昌:火焰中的村莊與家族 042
婺源:徽鄉的美學元素 061
衛坡:時光雕刻的河洛古村 075
第三輯 古鎮
榆次縣衙:幽深的歷史迷宮 082
平遙:一座古城的三種形態 094
清化鎮:中原古鎮關鍵詞 111
第四輯 古城
西安:夜晚的歷史敘事 126
杭州:燈影光暈中的西湖 136
北京:紫禁城的權力陰影 144
第五輯 古園
退思園:江南私家園林的文化密碼 154
頤和園:權力的美學表情 163
蘇州園林:園林美學的迷失之境 172
第六輯 古陵
西夏王陵:神秘的背影 186
乾陵:對一座皇陵的神話學考察 193
后 記 202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節選
皇城相府:空間中的家族史 皇城相府在眾多的山西大院中是一個較為獨特的存在。它與眾多以姓氏命名的大院不同,也沒有用它原本的名字“午亭山村”,而是選擇了皇城相府來作為景點的名稱。皇城相府的官宅意味頗濃,但它不僅僅是一座相府,而是官商混雜的一個大家族的聚居建筑群落。相府這一稱謂也不盡屬實,因為清朝不設宰相一職。而相府前加上定語“皇城”,原來的意思指為晉城皇城村的相府。但村字的去除,讓皇城脫離了村落名稱的專有語義,讓這兩個字原本的意義彰顯出來,仿佛真是皇帝的居所。這種命名對詞語所指進行抽離造成了一種能指的狂歡。未抵達者除了少數人知道皇城本來的意思是指這個村莊之外,更多的人接受了這種能指的狂歡,即這個景點擁有了兩種風景,即相府和皇城的疊加。于是,一種富麗堂皇的景象便從望文生義者腦中涌現。整個皇城相府的命名,有一種強烈的比喻性質,帶有這個時代商業營銷中名實分離的手法。 這種名實之間的錯位或分離不僅是現代旅游業所獨有,事實上,在古代中國鄉土社會中,名實分離就成了一種廣泛存在的文化現象。古代 鄉土社會是一個變化極慢的社會,從春秋戰國誕生了思想界百家爭鳴后,中國社會在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節奏上走了兩千余年。思想的定于一 尊,使后世只能在注釋中謀求思想的變動和社會的適應。注釋的方式引 起了名與實的錯位與分離,也為后世思想發展提供了變通的途徑。在表 面的無違之下,社會思想隨著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動。而當今社會之中, 名實分離的現象仍然存在。但皇城相府的名實分離并不算嚴重,更不能 算離譜,只能算是一種話語修辭。這一方面體現在陳廷敬確實官至一品, 相當于宰相,康熙皇帝也確實兩次下榻這里;另一方面,體現在建筑本 身,它的規模和奢華程度,確實可與皇城相媲美。抵達皇城相府的游人, 的確會驚嘆它的龐大、奢華,即使知道此皇城非彼皇城,也不會覺得被 一種文字游戲所欺騙,甚至愿意將皇城當成一種比喻。在眾多被稱為 “民間紫禁城”的山西大院中,皇城相府的官宅性質更加突出,和其他大院相比,與紫禁城有更多的相似之處。 要了解這些建筑群落,首先要了解的,是在其中居住的人。而這些人中首先要了解的是陳廷敬。康熙不僅在這個下屬的家中留宿,也留下了對陳廷敬的評價。皇城相府御書樓上的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就不僅僅是景物描寫,也蘊含著對陳廷敬功績和人格的褒揚。陳廷敬去世之后,康熙皇帝更稱贊他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婺源:徽鄉的美學元素 真正找到婺源徽居之美,是在思溪、延村。這是相距不遠的兩個村落。在同行的人乘車去思溪的時候,我和同行的一位畫家選擇鄉間小路, 步行去了延村。做出這個決定,并非是一種有意的特立獨行,而是在水泥路和一條溪流邊的鄉村小路、在乘車與步行之間本能直覺的選擇。鄉村的距離概念,讓我可以更加相信自己的腳,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覺。如果說城市讓人對自身的本能加以懷疑,天性加以禁錮的話,那么在婺源,這個號稱*美鄉村的地方,人與自身的關系回歸到了更為自然親和的狀態。當雙腳踩在泥土之上,人并沒有離旅行的目的地更遠,而是離它更近,離鄉村的本質更近。 我此行所要尋找的,就是“中國的*美鄉村”。通往它的路,應該就是一條土路,路旁流著清澈的溪水,種植著金黃的油菜。美國詩人弗 洛斯特在詩歌《兩條路》里寫道:“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 我的人生從此便不同。”而在這里,這句詩可以翻譯為: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便走進了真正的鄉村,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旅游景點。 溪水清澈碧綠地流動著,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在婺源,有許多條這樣的河流,繞在一個個村莊旁邊,為村莊提供水源,也提供清澈與寧靜。是流水聲提醒了我這里的寧靜,而在城市里,是汽車的馬達聲、鳴笛聲、臨街店鋪聒噪的歌聲提醒我要為自己的內心保留一份寧靜。在這里,我不用刻意為之,溪水自然就把身體中的噪音流走。除了寧靜,它帶給我的還有清澈與充盈。這種清澈與充盈不僅僅是因為溪水流經了金黃或碧綠的田野,倒映了古老的村落。更重要的是,這溪水仿佛是與它們一體的,而這里就是它的發源地。用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來形容這些溪水再合適不過。這不僅是因為詩、景、情的完美契合,還因為朱熹的故鄉就在婺源。雖然,他人生中大部分時光都在福建度過,只回過婺源數次,但故鄉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無法從人生中抹去的。如果說游子是河流的話,那么故鄉就是它的源頭, 那么這詩句中溪水的源頭,甚至這首詩的源頭,應該就是婺源的這些溪流了。 寨卜昌:火焰中的村莊與家族 “寨卜昌”這個村莊名字的由來,就像它的周圍“修武”縣以及“待王”“承恩”等鎮的命名一樣,與武王伐紂有關。相傳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駐軍于此,占卜前程后必昌盛,故得名“卜昌”。這個小小的村落有了一個輝煌的起點之后,卻迎來了在歷史上更為久遠的沉默。武王對于它來說,只能是匆匆過客,而它要在接下來的兩千多年里,默默守候著自己作為一個普通平原村落的命運。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此后一直默默無聞了兩千多年的村莊,在清朝中晚期真的開始昌盛起來,也重新走進歷史的書頁。 帝制時代,中國鄉村是宗族體制的直接承載者,一個村落的昌盛往往與在村落里世代居住的家族有關。讓寨卜昌真正昌盛起來的家族就是王氏家族。與懷慶府的許多村落一樣,王家的祖先于明初之時由山西遷到這里。明代末年,王家的生意開始從這個村子起步。*早家族生意較雜,并不是單一經營。這與懷慶府在明中后期形成的商業貿易體系有關。此時懷慶府是懷藥、煙葉、竹貨、鐵器的貿易中心,王家的生意有較多的選擇,據王氏族譜記載十二世王來貢才開始專營鐵器。當時山西陽城是鐵器的重要產區,王家族人就在農閑之時從陽城販鐵鍋到周邊村鎮售賣。從*早的挑擔兒叫賣,到后來賺了錢買來牲口馱運。從*初擺地攤到擁有自己的店鋪,連接寨卜昌和*近的商業重鎮——清化鎮的鄉村道路上鐫刻下了鐵鍋的深深腳印。此時,王家族人也有了“品牌”意識,開始在鐵鍋上打上王家的記號。到了順治、康熙年間,王家已經在清化鎮和周邊市鎮上擁有多家商鋪。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積累,大約在康熙五十年的時候,王來貢的孫子王問安在清化鎮開設了*大的一家店鋪“泰順號”,算是“泰順號”的正式創立。此后的幾十年里,這個商號見證了王家的鐵鍋生意走向巔峰。 笨重的鐵鍋中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商機,制造出一個商號的騰飛? 這與康乾盛世人口的成倍增長有很大關系。清代初期,全國人口只有五六千萬,到康熙中期,已經增長到 1 億左右。后來又經雍正、乾隆兩代皇帝,18 世紀,全國人口從 1 億增長到 3 億。人口的增長使吃飯問題變得尤為重要,鐵鍋也因此有了大量的需求。從康熙開始,清代商業政策的調整促進商業恢復發展,到乾隆時期商業發展達到鼎盛。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商業政策的巨大利好,王家的生意逐步在這個黃金時期發展壯大。到了乾隆末年,“泰順號”的連鎖店在蘇北、皖北、山東、河北、河南遍地開花,大大小小的門店加在一起有一百多處,當時有“泰順子弟進京不宿外人客店”的說法。到了同治、光緒年間,“泰順號”歲入百萬兩,成了一個鐵鍋上的商業帝國。
古典空間的文化密碼 作者簡介
張艷庭,中國作協會員,河南省作協理事,作品刊發于《散文》《作家》《青年文學》等百余家報刊,其作品入選《2017年中國隨筆精選》等多種散文年度選本或中學校本教材,曾獲全國高校文學作品大賽獎、中國大學生創意寫作大賽獎、全國散文大賽獎等三十余項。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