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18615
- 條形碼:9787569018615 ; 978-7-5690-186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內容簡介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是對比較文學基本理論的一項輔助性研究。它立足于比較文學領域中傳統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變異研究”,就這些領域中的基本原理配置文本意義上的實踐闡釋和個案解讀。本著作的**章主要介紹世界比較文學研究所經歷的由研究對象的“窄化”“泛化”和“淺化”帶來的學科危機。第二章介紹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在世界比較文學出現危機之際開創的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探索出的全新理論天地。第三章以三個個案介紹了傳統的影響研究范式。通過《馬克斯·舒爾曼作品在中國》《西方當代文論在中國》《中國圖像詩歌受到的橫向與縱向影響》分別介紹了文學和文論的接受研究范式和影響研究范式。第四章介紹平行研究的研究范式。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目錄
一、比較文學研究的“窄化”
二、比較文學研究的”泛化”
三、比較文學研究的“淺化”
第二章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誕生與發展
一、“可比性”中的“易簡”思想
二、研究實踐和學科理論中的“變易”思想
三、“跨越性”中的“不易”思想
第三章 影響研究案例
一、文學接受研究實踐:馬克斯·舒爾曼作品在中國
二、文論接受研究實踐:西方當代文論在中國
三、文學與文論影響研究實踐:中國圖像詩歌受到的橫向與縱向影響
第四章 平行研究案例
一、手法比較研究實踐:《紅樓夢》與《愛情就是謬誤》人物塑造手法的類比研究
二、主題比較研究實踐:中英愛情詩歌異同比較
三、境遇比較研究實踐:中西詩歌發展史的求同比較
四、人物比較研究實踐:雨王亨德森與浮土德
五、評價比較研究實踐:中美揚雄漢賦研究探異
六、文論比較研究實踐:中西文論“異質性”之價值
第五章 跨學科研究案例
一、文學與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實踐:論莎士比亞戲劇中延伸隱喻的語言元功能
二、文學與翻譯跨學科研究實踐:薛濤詩作的英語譯介研究
三、文學與人類學跨學科研究實踐:對川劇《柳蔭記》“化鳥”不“化蝶”的多維解析
四、文學與心理學跨學科研究實踐:文學審美與認知
《曼斯菲爾德莊園》解釋漩渦
五、文學與教育學跨學科研究實踐:大學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
第六章 變異研究案例
一、形象變異研究實踐:“尤利西斯”形象的變異
二、他國化研究實踐:艾米莉·狄金森的“中國化
三、翻譯變異研究實踐:薛濤詩歌英譯的變異研究
四、文化過濾研究實踐:薛濤詩歌英譯的文化過濾
五、平行研究與變異研究之結合:跨文明視野下的瑪土撒拉與彭祖
第七章 比較文學研究學術動態
一、“中國比較文學三十年與國際比較文學新格局”學術研討會綜述
二、“第七屆中美雙邊比較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外方代表發言概要
三、賓夕法尼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托馬斯·奧利弗·畢比教授采訪錄
四、“互鑒與交融:首屆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概述
五、中國比較文學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
綜述
參考文獻
后記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節選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在近三十年里進行了且還在繼續兩個研究方向的轉變:從對外國作品和文論在中國的譯介與影響研究到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海外傳播研究,從對國外的漢學研究到以他者的立場關注國外學者對其自身本土文學的研究。 1.從“外國文學走進來”轉向“中國文學走出去” 20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改革開放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迅速開展,我國的比較文學掀起了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高潮。那段時期大量文學作品和文論譯著的出版使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享受到豐富的研究資料和充分的學術自由。當時的環境將中國比較文學相當多的研究者引向一個研究方向:從西方理論視角來研究中國文學,即借用西方人文學科的理論概念來觀照、闡釋中國文學。這些研究大體完成了中國文學研究的非民族化(或稱“西學化”)。西學化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語匯和言說方式,但同時也給我國本土傳統文學和文論帶來災難。曹順慶教授就中國文學和文論在現代化轉型時期對西方話語范式的盲目遵從感到痛心疾首。他于1995年提出中國文論“失語癥”這一話題以來,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失語癥”現象引起了眾多學者的警醒,加之中國政府對自身文化軟實力的重視,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方向悄然發生轉向:由致力于中國文學“西學化”轉向重視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當然,這一研究方向并不是這三十年里才出現的。事實上,早在20世紀早期就有陳受頤(《十八世紀英國文化中的中國影響》)、方重(《十八世紀英國文化中的中國》)、范存忠(《中國文化在英國:從威廉·坦普爾到奧利弗·哥爾斯密斯》)、錢鍾書(《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不約而同將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作為自己海外求學的博士論文研究內容;在改革開放后的西學化浪潮之中也仍有學者進行中國文學的海外影響研究,1983年趙毅衡的《遠游的詩神》就是其中的優秀成果。只是文化浩劫暫時中斷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改革開放后的“西學化”浪潮又使得這一研究勢弱。1995年范存忠的《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獲得國家教委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是一個重要信號,指引著中國比較文學學者的研究目光重新審視西方和自身。中國比較文學學派在重新開始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海外影響研究上投入巨大熱情。在眾多此類研究的成果中,錢林森和葛桂錄師徒的《光自東方來:法國作家與中國文化》和《霧外的遠音:英國作家與中國文化》是*近十年來此領域的優秀成果。錢林森在與葛桂錄就如何把握中外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精神實質的對話中這樣說道:“對于這一課題,我們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去把握:一是要具體實在地探討外國作家如何接受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影響;二是要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展示中外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對相關的思想命題所進行的同步思考及其所做的不同觀照;三是要從外國作家作品在中國文化語境的傳播與接受著眼,探析外國文學與文化在中國文化范式中的改塑和重整。”①老一輩學者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經驗指導著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在此方向掘進。 ……
比較文學研究范式實踐 作者簡介
盧婕,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四川大學與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曾主持省部級項目兩項、市廳級課題五項、校級課題兩項,參研教育部重大課題予項目一項、四川社科聯項目一項,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