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1275
- 條形碼:9787508691275 ; 978-7-5086-9127-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本書特色
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曾說過:“生命的用處,不在于壽命的長短,而在于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只活了一點點。”
生命的終結如同落葉歸根一樣,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坎,對于死亡,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諱。如果我們能夠對死亡多一些科學、理性的了解,不論作為病人,還是家屬,面對它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多一些坦然。作為健康的人,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話,我們是否能對生活多一些大氣和寬容。只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才能面對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
《死亡之書》凝結了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的智慧與思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死亡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只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才能超越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曾說過:“生命的用處,不在于壽命的長短,而在于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只活了一點點。”
生命的終結如同落葉歸根一樣,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坎,對于死亡,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諱。如果我們能夠對死亡多一些科學、理性的了解,不論作為病人,還是家屬,面對它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多一些坦然。作為健康的人,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話,我們是否能對生活多一些大氣和寬容。只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才能面對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
《死亡之書》凝結了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的智慧與思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死亡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只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才能超越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
死亡的尊嚴源于好好活過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種族延續的必要步驟。同時,也承認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圖都是虛幻的。*明智的建議是把每天當成*后一天過,同時竭力生存,就像永遠會活在世上一樣。
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求。活著時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后將被回憶的,后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內容簡介
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曾說過:“生命的用處,不在于壽命的長短,而在于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只活了一點點。”生命的終結如同落葉歸根一樣,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坎,對于死亡,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諱。如果我們能夠對死亡多一些科學、理性的了解,不論作為病人,還是家屬,面對它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多一些坦然。作為健康的人,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話,我們是否能對生活多一些大氣和寬容。只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才能面對那些我們很害怕的事情。《死亡之書》凝結了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的智慧與思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死亡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只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才能超越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死亡的尊嚴源于好好活過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種族延續的必要步驟。同時,也承認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圖都是虛幻的。很明智的建議是把每天當成很后過,同時竭力生存,就像永遠會活在世上一樣。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求。活著時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后將被回憶的,后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目錄
第 1 章 絞痛的心
005 觸摸那顆心*后的顫動
009 直面死亡的臉
012 缺血的心臟與猝死
015 燈光漸暗:一位心肌梗死者的瀕死體驗
017 冠心病患者的“黃金一小時”
第 2 章 衰竭的心
025 心臟跳動的秘密
027 冠狀動脈——花冠般的背叛者
030 “溺死”于心臟病
033 他就這樣告別傷痕累累的心
036 小心翼翼地活著
040 陌生的急救小組
第 3 章 無解的老化之謎
050 見證衰老:祖母的漫漫長路
057 心臟和腎臟將怎樣變老
060 腦卒中的本質是“老化”
063 老人的朋友
065 當靈與肉分開時
第 4 章 老者的死亡之門
078 生命有其天然的極限
081 損耗理論與定時自殺
085 死亡基因
086 告別人生的理由非此即彼
090 自毀,奔向來世
091 生死有時
第 5 章 阿爾茨海默病
101 結婚50周年紀念日
107 步向終點
112 像植物一樣的人
114 給一個名字
119 阿爾茨海默
123 走過黑暗的幽谷
第 6 章 謀殺與安寧
132 救命四分鐘
134 瀕死劇痛
136 驚訝的眼睛沒有一絲恐懼
143 體內的睡夢之神
145 死而復生
第 7 章 意外、自殺和安樂死
157 橫干天運
159 一一敗陣
163 悲哀與困惑
165 那些歷史上的“醫病同謀”
169 自我謀殺與自求死亡
第 8 章 艾滋病的故事
181 困惑的浪子
185 來歷不明的時代新病
190 披著細菌外衣的病毒
第 9 章 病毒的一生,人類的一死
199 脆弱的殺手
202 趁火打劫
206 蘇醒的惰性癌癥
209 愛的支撐
213 雙重的死
第 10 章 惡意的癌癥
226 憂郁的黑膽汁與少年犯
230 癌之諸多惡行
235 癌癥惡病質
第 11 章 癌癥與希望
245 關心則亂
248 誤導
252 怕痛的律師
256 好好過個圣誕節
第 12 章 教 訓
266 善意的謊言
269 解謎的誘惑
272 夠長了,年輕人!
276 把死亡藏起來
277 臨終之美
279 遺棄
282 天意
后 記 285 死亡的向導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相關資料
生與死,是自古以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命之書》和《死亡之書》是一位美國醫生對生死的思考。我覺得人要活得長、活得好,一生中要學會放棄,要學會給予。生命是有限的,要活放棄,活給予。比如說,作為老師怎么延長生命?好好教學生,以學生的生命“延長”自己的生命;怎么才能擴展自己的事業?要好好教學生,以學生的事業擴展自己的事業。作為醫生,搶救一個人的生命等于延長自己的生命,救活一個人自己就過得幸福。
——樊代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第四軍醫大學原校長
醫學技術突飛猛進,不斷延長我們的壽命,但且沒有延長我們的健康,只不過讓我們與衰竭斗爭的時間更長一些而已。生物學里的任何東西離開進化都講不通,也就是說,新的生命是進化而來的,同樣死亡和衰竭也是進化而來的——幾乎從地球生命進化之初,藍細菌就在自己的身體內包含了死亡裝置,這一如此違背直覺的事情,一直保留至今。顯然,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人類中進化出長生不老,但恐怕也沒有多少人真正希望永生。所以,生命需要有尊嚴地度過,死亡也必須有尊嚴地面對。
——趙斌 教授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很多初涉小說創作的新人,*難寫好的情節之一就是人物的死亡,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于死亡的體驗都是源于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的“二手貨”。醫生則是例外,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與死亡打交道。《死亡之書》就是出自一位醫生的筆下,讓我們真切看到人們在和平年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從而讓我們更加了解死亡,也就可以不再懼怕死亡。只有當你不再懼怕死亡時,你才能更好地享受活著的每一刻。
——葉盛 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版)譯者
這個故事出自一位敏銳觀察者之手……他見多識廣,深思熟慮,并用優雅的語言將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努蘭醫生的著作,反映了一種務實、謹慎的懷疑態度,并自始至終彌漫著惻隱之心。
——《華盛頓郵報書評世界》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筆力雄健,對人類生命走向終點的方式進行了無情、坦率以及生動的描繪。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
這是我讀過的*強大、*敏感、*無情以及*理智的書。
——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
努蘭醫生寫出了幾乎所有與死亡親密接觸過的人都感同身受的文字。他從不避諱自己的職業所代表的深意。如果對自己的身體不夠了解,你可能會無法讀懂《死亡之書》。即使今天放下,終有一天,你會重拾這本書。
——《紐約客》 (The New Yorker)
驚人的坦率,終止了我們對死亡的幻想。
——《新聞周刊》 (Newsweek)
任何依然不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死去的讀者,看完這本書后,必將顛覆之前的想法......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了解的知識。
——《今日美國》 (USA Today)
努蘭醫生帶著一雙訓練有素的臨床醫生的雙眼,窺探到了感性與哲學的奧義。
——《紐約日報》 (Newsday)
死亡之書:外科醫生的死亡手記 作者簡介
[美] 舍溫•B.努蘭(Sherwin B.
Nuland)著
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外科醫生,臨床學、外科學、醫學史、醫學倫理學教授,耶魯大學社會與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Policy Studies)研究員。TED演講人。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獲得者,《紐約客》《紐約時報》《時代》《紐約書評》專欄作家,曾出版過十余部著作,其作品曾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單榜首長達34周。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