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弘道/高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638696
- 條形碼:9787564638696 ; 978-7-5646-386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弘道/高潔 本書特色
《弘道》是《問道》《論道》《弘道》系列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大學生通訊社的學生記者集體寫就。,由《江蘇師范大學報》上的優秀教師人物專訪稿件匯編成冊,編印出版。《弘道》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來展示我校教師的風采。古語有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遇。”人師以教書育人為終生志業,樂而不疲,書中專訪的老師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退休后筆耕不輟,激情依舊,仍在崗位上譜寫春秋華章的離退休教師;也有踏實熱情的青年教師,他們以“弘道”為己任,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立德樹人的要求。他們都是學生成長路途中那明亮的燈塔,通過言傳身教,教會了學生“崇德厚學,勵志敏行”和“守正出新,堅志勇為”的真諦,而師大學子也將從他們手中接過教育的大旗,將傳道受業解惑的師魂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弘道/高潔 內容簡介
為記錄很好教師的優選事跡、弘揚師德文化,江蘇師范大學大學生通訊社學生記者跟隨學校典型教師的足跡、深入工作一線進專訪,現將30余篇很好教師人物專訪稿件匯編成冊,編印出版。
高潔主編的《弘道》是學校師德建設的一大重要成果,同時也是展示教師風采,弘揚師德精神,供廣大教師經驗交流的一大重要材料。
弘道/高潔 目錄
咬定青山不放松——訪我校連續兩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持人周棉教授
從語言教師到文化使者——郭晶萍:“行走”中的中華文化代言人
“高被引”學者是怎樣煉成的——訪我校連續兩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者屠樹江教授
打通社會科學研究的“*后一公里”——記我校陳延斌教授的科研理念和實踐
做學生都喜歡的“魔法”校長——訪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周慰
“生態衛士”的美麗家園夢——訪生命科學學院馮照軍教授
神奇催化劑揭開“化學的圣杯”的神秘面紗——訪化學化工學院李團結老師
指尖上刮起的多維視覺風——訪美術學院竇勤軍老師
謙謙君子風,國際學者范——訪我校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沈德元教授
法文化,民族情——南杰·隆英強教授眼中的十九大
美女教授和她們的任性青春
一號樓里的年輕人——記江蘇師范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團隊
吳夏蓉:我能想到*幸福的事
平民勞模的“大”與“小”——記我校離退休處李華龍老師
閃光的印跡——教師志愿服務團隊在行動
圖書館里那個可愛的爺爺——致敬文圖書館管理員鄭運良
三尺講臺的堅守——記老年科技協會義務送培新沂行活動
勞動者的故事
凝心聚血助力《辭源》再版——我校古敬恒教授及其團隊參與第三次《辭源》修訂
校園中的“綠手指”——訪校園中的花木修剪工張慶和師傅
永遠的音符不朽的樂章——寫在我校音樂教育事業奠基人、著名音樂教育家費承鏗教授八十誕辰之際
奔跑吧,*強大腦——記我校參加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團隊的96小時
清真食堂:回族大媽馬法土麥和她的家庭夢
以生命影響生命——跟第四黨支部學黨建
廉少純:熱愛運動初心不老
師大“筑巢人”——記我校后勤管理處副處長、人才公寓(玉泉雅筑)建設項目部主任顧春明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全國道德模范周長芝的公益故事
方寸膠片上的詩意人生——記我校**代攝影家李澤芳老師
舞出手鼓交匯中的知性美——訪江蘇師范大學健身舞蹈協會成員
后記
弘道/高潔 節選
《弘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訪我校連續兩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持人周棉教授 雪后初霽,陽光透過窗戶,拂照一盆并不茂盛的君子蘭。君子蘭旁是書,兩張辦公桌上,八九個倚墻而立的書櫥里,還有一個長桌上,都是書,各種文科的書,還有一摞一摞的資料、論文打印稿。這就是兩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周棉教授辦公室里的景象。 2015年冬,彭城**場大雪之后,盡管周教授再三推辭,記者們還是來到了他的辦公室。 執著:收完玉米收黃豆 周棉教授今年中標的國家重大項目——“中國**歷史檔案館清代留學檔案的整理與研究”,與他前一個重大項目同屬“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系列。 今年春,經過八年夜以繼日的風雨兼程,周教授終于完成了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時期留學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史料近900萬字,論文20多篇,超過原計劃數量近兩倍。專家們認為,這是中國留學史和民國史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不但將有力地推動民國時期的留學生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國社會轉型的研究,還可為當代留學生的派遣和回歸政策的制定提供參照。 很多人都覺得他該好好地休息一段時間,卻驚訝地發現他已做好了再次沖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準備。 “不能拖!就像秋天到了,收完玉米就要收黃豆,不能耽誤,時間不等人!”農家出身的周教授這樣回答。事實上,在下決心再次攻堅克難之前,他也曾有過猶豫:“申報上一個項目時,競標方是中國*有名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和一所非常有名的師范大學聯盟,現在想起來我都心有余悸。而項目結題時,體力、精力、思維都接近極限。”今年在準備申報前,他原以為兩個課題之間聯系密切,前一個投標書與今年的投標書大同小異。但他沒想到,這次申報要求和上次差別太大,以致從6月下旬到9月初,他用了幾乎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一份八十一頁的投標書。 “那時真有一種心智枯竭之感。”他回憶道。 “申報前,有關部門的同志對我講,到目前還沒有人連續兩次獲得國家重大項目。當時,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擔憂。”周教授笑笑,坦誠地說。如今塵埃落定,他完成了一件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大可能的事。然而,他仍像以前一樣每天在辦公室14個小時左右,從容地繼續著他的書齋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平凡而又不平坦的歲月中,他似乎練就了這樣一種胸懷。 責任:位卑未敢忘憂國 在采訪中,記者意外地發現,周教授學術生涯的起點并非跨學科的留學生研究,使他聲名鵲起的是文學,是他那被哈佛、耶魯等20多個國際名校圖書館收藏,被孫玉石、葉子銘等中國學界翹楚認為“具有學術永久性”的《馮至傳》。但是,就在他一鳴驚人的時刻,他卻轉而研究留學生與近代中國。至于原因,他平淡地說:“我是一名知識分子,要有憂患意識。” 出身農家的他,始終不忘社會責任,不愿把學問只做在象牙塔里,而是要通過研究,推動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程。這種使命感使他在1989年夏秋那個非常時期改變了研究方向。 當時九州風雨,人心動蕩,但是,周教授堅信鄧小平關于改革開放路線方針一個字都不準改的講話,更深入地考慮知識分子與中國的前途、留學生與中國的現代化聯系緊密的問題。于是,以投石問路的《留學生與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學》一文為起點,他開啟了留學生研究的漫長之旅。隨之,引起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茅家琦、李新、謝邦宇、張岱年等專家學者的關注與支持,獲得了我校徐放鳴、安宇等領導、部門負責人和眾多教師的支持。 在他看來,留學生誕生于鴉片戰爭、親歷中國苦難屈辱的社會現實,是中國*早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特殊群體。但是,多年來卻少有人系統研究,資料尤其缺乏。于是,周教授開始著手編纂《中國留學生大辭典》。當時沒有電腦,沒有科研經費,但是“對學術的執著,大家對我的信任,使我欲罷不能”。七易寒暑,他終于完成了中國**部留學生人物工具書,200多萬字。為此他獨自審校、增補、修改了七遍。“人物工具書不同于論著,只有正誤之分,不能馬虎。否則不僅貽害他人,也會使自己聲名狼藉。”后來,該書獲國家辭書獎,他卻難以興奮。這種堅守與靜默的背后,則是他對以留學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與中國現代化關系的特殊解讀: “20世紀70年代之前中國留學生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20世紀中華民族的理想與愿望;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留學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2l世紀中國現代化的走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中國的留學大潮還必將‘卷起千堆雪’,到21世紀中期或21世紀末達到頂峰,即當中國的科技、文教和經濟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近或基本持平之后,中國的留學大潮才會慢慢回落。”歷史和現實證明了周教授20年前的論斷。 于是,他發起成立了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創建了留學生方向學位點,創設了學報留學生研究專欄,獲得了教育部重大項目、國家重大項目,接連獲得省政府獎,主辦了留學生與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應邀參加哥倫比亞大學建校2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他由此成為中國留學生研究的領軍人物,江蘇師大則成為中國留學生研究的重鎮,留學生研究從而成為江蘇師大重要的學科特色。 ……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