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21608
- 條形碼:9787569021608 ; 978-7-5690-216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16年9月召開的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共收錄與會專家文章46篇,從宏觀上直接闡發儒學的現代化問題,或者從個別人物或文本推衍其中某些可與現代化對接的因素。通過相關論述,儒學的現代性、現代化等問題得到了集中的梳理,有利于多角度認知當前儒學復興中的難點、重點與特點,有利于深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有利于推進儒學的現代化進程,從而為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所裨益。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目錄
——儒學現代化論綱
儒學“華夷之辨”的文化寬容精神及其負面觀念反思
從道德形上學透析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范式轉型
——以唐君毅為中心
論儒學和合哲學對當代世界和平發展的現實意義
現代新儒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功能性解讀
——基于“后發”策略
宋學在乾嘉漢學話語中的不同意蘊
《儒教與道教》評述
“生之謂性”再釋
比較視域下的先秦儒家分配正義思想
中國自由觀念的時代性與民族性
“仁”在先秦儒學中的多元倫理學定位
談“法”說“律”
——儒家法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荀子·天論》中的茍子時空觀研究
——兼與《論天》中的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比較
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世嬗變及其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的文化滋養
論儒家的超宗教性
論孝對為官從政的價值啟示
程頤的氣學思想與其理學宇宙論的構建
譚嗣同與《明夷待訪錄》
中國古代禮法合治思想的歷史考察及其當代啟示
論朱子思想的現代開展
論易學哲學的現代轉型
“和合”精神的形而上理論重構與形而下歷史反思
——婚戀、“鄉原”與純陽崇拜
從“游于藝”到“逍遙游”的思想嬗遞
——中國古典美學思想溯源
從“禮崩樂壞”與“禮樂猶存”的視角看儒道思想的發生
本源、實質與修養:董仲舒人性論的內在邏輯辨析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節選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與傳統儒學一樣,現代新儒學對人的問題的闡發主要通過對心性問題的探討表現出來。現代新儒學突出入的德性的優先性、重要性,認為道德的本義就是人的德性品格以及建立在其上的自覺自律的道德行為,“內在德性的真實”,即人心人性是一切價值的根源,進而充分肯定人生意義與價值追求的重要性,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目的與本質。現代新儒學相信,從孔孟乃至宋明儒的心性之學“乃貴在能信者之主體之自覺一方面,而不只重在所信之客體被自覺的一方面”,故能“由重此中之能信之主體自覺,而重此主體之實踐其所信,由行道而成德,以建立其為賢為圣之人格于天地之間”。亦即它以人的道德實踐為基礎,同時隨著人的道德實踐的深入而逐漸深化。由于心性之學的實踐性格,它依靠覺悟而生實踐,依靠實踐而更增覺悟,知行二者,相依共進。由于強調知行合一,故心性之學不可懸空去擬議其無限量,而只可落實于倫常日用,透過倫常日用的實踐,無限的事物自然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關切它、參贊(指人于天地自然間的參與和調節作用)它,以印證我們與天地萬物實為一體。進而由此印證而論說此心此性同時即通于天,于是,人能盡心知性則知天,人之存心養性也就是事天,在他們看來,儒家心性之學強調實踐之行與覺悟之知相依共進,認定外在的一切道德實踐行為必根源于人的心性,而此心性即可以達天德、天理、天心而與天地合德,與天地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新儒學認為,“此心性之學,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內外及人天之樞紐所在,亦即通貫社會之倫理禮法、內心修養、宗教精神及形而上學等而一之者”。 現代新儒學把心性之學看作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是開發現代科學、民主事業的“內圣”根據。他們在整體上承襲了傳統心性論,但是由于吸取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潮,各具自身的理論特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與傳統心性論的區別。概括起來說,他們的心性本體論表現出了生命本體的創生原則、邏輯本體的理性原則、良知本體的道德形上學原則、仁學精神的價值原則。這四個原則又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現代新儒學利用中國傳統的心性之學融合西方哲學,重建儒家天人合德的本體哲學,以及內外合用的理想政治、誠明能合的人性修養、知行合一的社會實踐哲學,試圖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心性論的道德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把人的本質和自我價值說成是生命本體、理性本體、道德本體和價值本體,進而把人的本質說成是宇宙的本質,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現象都說成是主觀精神或客觀精神的產物。現代新儒學相信超越的天地宇宙對于人而言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通過向內在的人格世界不斷開拓,吾人自我就可以成就德性生命。同時,在個人的內在精神生命與天地宇宙之生生不已的創造生命之間找到一種內在的和諧與貫通,為人的道德性奠定穩固的根基。現代新儒學所強調的道德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范及這些規范之所以然的理由而已,道德之所以為道德必得于心性天理,必得融人整個宇宙大生命之中。這樣,道德學之于現代新儒學,是通過生命哲學而展拓的①,是從道德來說生命。所謂從道德來說生命,是指人能自反自省其心性之根源,而悟此根源乃為一道德創造體,是宇宙大化的根源,再由此大化根源而展開、創造一個人文的世界。 與同時代的文化思潮一樣,現代新儒學面臨著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發展道路如何選擇、如何定向的問題。這是20世紀中國思想界所面臨的*大的時代難題,也是輕易繞不過去的困惑。傳統社會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宣告終結,各種現代思潮蜂擁而來且激蕩互競,傳統失落,人心浮躁,社會失序,文化陷入危機,使多少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精神的依托。現代新儒學恢復儒家傳統的本體和主導地位,重建宋明理學的“倫理精神象征”,建構了具有獨特學派特征的道德形上學,力圖以價值理性來批判以工業化為主導的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工具理性的過分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性的疏離、意義的迷失等問題。其主張“返本開新”,以儒家文化為現代化的主要思想資源,反對全盤西化,反對激進變革,堅持群體本位的價值觀,謀求在傳統文化框架內完成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可以說代表了一種尋求不同于西方式的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道路的價值取向。他們不僅用心性本體論來反對西化派的科學主義人生觀,而且進一步將其應用于中國現代化的實際問題,主張以儒家精神為體、西方文化為用,由內圣開出科學、民主的新外王,用人文價值統御科技成果的平衡發展。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態度、價值追求、自覺的反思意識、民族意識,以及對中國出路的思考等,是值得我們珍視的。② ……
儒學的現代化問題:全國儒學與現代化學術論文集 作者簡介
崔發展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8年生,河南蘭考人。四川大學哲學本科,四川大學哲學碩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四川省第11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現主要從事儒家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方面的研究。作為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1項、博士后第56批面上資助1項。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孔子研究》、《東岳論叢》、《武漢大學學報》、《四川大學學報》、《鵝湖》(臺灣)、《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外刊物公開發表文章近40余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