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636821
- 條形碼:9787564636821 ; 978-7-5646-368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認真教學多年的成果, 是在充分收集資料并進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 對高校《文學理論》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分析與調研 ; 是對以學為主體的《高校寫作》課程教學調研與分析, 對高校“文化類”課程教學的思考, 對高校《美學》課程的探索, 對高校《比較文學》課程的反思, 對高校《應用寫作》課程的探索。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目錄
**節 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調查與分析
第二節 對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的三維思考
第二編 當前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多維思考
**節 近30年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綜述
第二節 新時期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新探
第三節 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再思考
第四節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視野與致用精神
第五節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網絡資源利用與網絡平臺建設
第三編 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寫作學課程教學模式建構
**節 網絡環境下當前高校寫作學課程教學新探
第二節 當前高校寫作學課程學生興趣的激發
第三節 當前高校寫作學課程“以學生為本位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四編 新時期高校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方法
**節 關于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的若干思考
第二節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中的地域與校園文化視角
第五編 高校美學課程教學新探
**節 當前高校美學課程的兩種教法
第二節 高校美學教學中的“平衡”原則
第六編 當前高校比較文學課程教學的反思
**節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本科階段比較文學教學新探
第二節 新時期立足于90后本科生的高校比較文學教學新探
第七編 應用寫作課程教學與教書育人之路
**節 大學“青椒”教學理念的培育
——基于應用寫作課程的一次探索
第二節 當前大學如何依托課程來“育人”
——基于公文寫作課程的一種教學嘗試
附錄
附錄1 當前大學穩定性公選課調查研究及對策分析——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
附錄2 中國礦業大學全校公共選修課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后記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節選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一、對教學不足、缺陷的反思 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中文系具有無可撼動的基礎性地位,教學周期*長,課時*多。然而“這門傳統課程在現代教學中卻正處于一種焦灼的瓶頸狀態:一方面傳統教學方法的沿用、大量文學知識的灌輸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②,其在高校近乎雞肋。眾多學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深入分析過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張昌紅對當前部分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和梳理分析后指出,在古代文學教學在長期實踐中仍存在三大誤區,并就其成因和危害進行了詳細分析。③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其一,以史為綱,忽視文學原典,危害表現在舍本逐末、以偏概全;觀點成就,非出己意;涉獵狹窄,忽視原典。其二,獨學不用,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危害表現在只講不練,忽視實踐進行;隔絕古今,對古代文學敬而遠之。其三,避重就輕,講授內容存在片面性。危害表現在存在駕輕就熟、重俗就雅等情形。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每一種誤區帶來的危害進行了深入分析,值得吸取和借鑒。作者在反思中指出,當前應充分重視此門課程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畢竟古代文學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具有的審美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當前對古代文學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我們對此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要編出內容全面、雅俗比例得當、重點突出、應用性強、有針對性的文學史教材。其次,古代文學課程教師要有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與整體眼光。“這門課程不應被當成‘史’或‘論’來講解,而應重點講授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多讀和細讀經典文學原著,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典雅的氣質與高尚的情趣,并進一步體悟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再次,要改革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課堂講授的同時輔以背誦與模仿訓練。通過學習和借鑒古典名篇的語言藝術,將其轉化為一種實用的技能,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后,在學習古代文學時,應消除白話文與古文、雅與俗的人為界線,同時也應消除貴古賤今、以今非古、重雅輕俗等錯誤觀念。 甘松等指出,許多古代文學教師普遍存在的難題和困惑主要有:課程教學容量大與課時日益壓縮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對教師授課積極性的挫傷;受功利實用思想的干擾,學生學習興趣整體不高,教師自身也產生了對課程意義的質疑。① 張克鋒撰文指出,目前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處于困境的*大原因是大學生對古代文學逐漸失去興趣,他分析原因在于四點:實利主義觀念的盛行;圖像閱讀;娛樂化、低俗化文化思潮的影響;教學方法的陳舊等。② 王早娟將當前古代文學教學模式的不足概括為三點:其一,教學以教師為主,強調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忽視了對培養對象的理解和關注,這無異于緣木求魚,*終學校培養了教師而非學生。其二,講解內容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文學中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授。其三,考查學生以試卷成績或論文成績為主,未能全面考查學生的接受情況。① 李英然反觀多年的古代文學傳統教學,認為存在著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歸納起來大致有四:一是教學目標的界定缺乏現代含量,多滿足于文學史知識的介紹和文學現象生成的一種可知性追求,而與現代人的生存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關聯。二是教學資源的處理方面,重視“史”的梳理,輕視“作品”的個性化解讀;重視文學知識的靜態傳授,忽視古與今的動態對接、知識與能力的意義建構、繼承與創新的有效銜接、文學與文化及人的生存的密切相關。三是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凸顯不出來,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交流。四是教學評價循規蹈矩、類型單一,缺少對學生多元化的綜合考量。② 宋娟指出,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評價一直深陷評價功能的甄別化、評價目的的功利化、評價主體的單一化的怪圈,輕視教師評價乃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性功能等弊端。③此外,王雙梅等學者也對當前古代文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行了反思與總結,值得學界深思和改進。 ……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
鄧心強,湖北大悟人,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藝學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礦業大學公管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校第九批青年骨干教師。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論的教學與研究,主講“中國古代文論”“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欣賞”“實用美學”“公文寫作”等課程,為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文心雕龍學會、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江蘇省美學學會會員。 先后獲中國博士后、江蘇省博士、江蘇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省教育廳和徐州市社科等多個項目資助,已出版《桐城派文體學研究》(2012,合著)、《中國古代文論元范疇論析》(2015,合著)、《蘇軾徐州詩文輯注》(2014,合著)等著作,在CSSCI及中文核心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成果曾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錄或轉引。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