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13961
- 條形碼:9787111613961 ; 978-7-111-61396-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茶文化愛好者、茶文化從業者 80后茶文化學者楊多杰,用好讀的文字幫你在千年《茶經》中找尋你我心中那盞清茶的溫度 喜馬拉雅收聽量100萬+的人氣茶課 20個當下茶界熱點話題 其實愛喝茶的你與會喝茶的你只差一本書的距離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內容簡介
茶文化學者楊多杰,精研茶學多年,走遍全國各大產茶大區,以《茶經》為魂,用歷史文獻學專家的視角為您解趣當下人的茶生活。 全書結合當下傳統茶文化中的熱點、難點、疑點,梳理和介紹關于鑒茶、泡茶、品茶中的各種門道和精髓、內涵和知識,糾正飲茶過程中的誤區和錯誤方法。其中摻雜各種有趣的茶人、茶事,讓您輕松汲取經典的智慧,提高生活的品位。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目錄
序
引 三卷、十章
鑒茶
樹齡
高山
陳皮
焙火
鑒別
比賽
泡茶
茶則
手工
將就
調整
穩定
茶末
品茶
苦味
聞香
常飲
音樂
人數
待客
卷外篇
茶博士
茶詩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節選
鑒別 好茶鑒定有法則 俗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 時至今日,茶區的確出現了“景區化”的現象。 一方面,有人認為在原產地買的茶肯定*正宗。另一方面,茶確實也是不錯的伴手禮。在旅游的途中買茶,已經成了一件既司空見慣又理所應當的事情。 當你回到家,滿心歡喜地沖泡從景區買回來的茶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眼前的茶湯,根本沒有在景區店里喝的味道呀。色、香、味無一幸免,簡直是天壤之別。于是乎,有的人大呼上當。但是也只能吃個啞巴虧,總不能坐著飛機、動車找人家退貨去吧? 很多人遇到的這種問題,總是會牽扯到茶葉“鑒別”的技巧與 知識。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茶圣陸羽是如何挑茶的。《茶經·三之造》中記載: 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 依照上文所述,陸羽將茶葉鑒別水平,分為了上中下三個級別。我們不妨對號入座,看看自己處于什么水平之上。 不管茶葉是“光黑平正”還是“皺黃坳垤”,都還算是從外表觀察來判斷好壞。茶圣陸羽認為,如果單純從干茶顏色及整潔程度來判斷,那只能算是下等或中等的鑒別方法。只有能進行綜合判斷,并且準確“皆言嘉及皆言不嘉”的才是上等鑒別方法。 放下《茶經》,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聊景區買茶的事情。 咱們先說主觀因素,再談客觀問題。 大家出門旅游或走訪,會有購物的欲望和沖動。有一年我給北京市旅游委的金牌導游上課,從學生那里得知“吃住行游購娛”為現代旅游產業六大要素。難怪有的導游底氣十足地說“不購物的旅行是不夠完美的旅行”了。 很多人買茶時,就是被自己旅行中愉悅的心情所左右了。游客到了茶區,遠看層巒疊嶂,近聞茶香四溢。欣賞著田園風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再加上“熱情好客”“原生態十足”“能說會道”的店家,心情自然大好。 普普通通的茶湯,能喝出瓊漿玉液的感覺。 等從景區回來,面對因出門旅游而堆積如山的工作與家務,可能就算真是瓊漿玉液,你也喝不出個所以然了。 除去主觀因素,“景區茶”客觀上也存在著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 景點買茶誤區多 首先,很多人就犯了“以貌取茶”的錯誤。由于景區茶店接待的人,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人們挑茶,首先是依靠視覺判斷。因此, 條索整潔、包裝精美的茶才*容易吸引人。久而久之,商家也覺得茶的質量并不重要,而是更愿意在茶葉外觀和包裝上下功夫了。 我在臺灣茶區,就發現了這種“旅游茶”。半球形的烏龍茶,總想做成美觀緊結的外形。為了便于揉捻,茶農就常采下成熟度不足的嫩芽。往往做成綠豆大小的顆粒,看起來討喜,喝下去卻傷胃。 至于包裝,更是一大陷阱。云南茶區,這種現象尤為嚴重。不管是昆明、大理還是西雙版納,景點周邊家家都賣普洱茶。而所有的普洱茶餅上,幾乎都用*大號的字寫著“古樹”“純料”“高山”“老茶”等字樣。有時候,包裝設計費可能比茶餅還要貴。 更有趣的是,這兩年我在福鼎的白茶市場上也常看到“古樹”“純料”“高山”等字樣。試想,福建的山能高到哪里去?福鼎的白茶樹,莫不是也動輒成百上千年的歲數? 東施效顰,古今一理。 另外,有些賣茶人喜歡打出“本地人賣本地茶”的旗號。我在西湖龍井的茶區,就曾見過茶店老板將自己的身份證放大后掛在店里。從而,標榜他所賣茶葉的正宗。實話實說,我從未懷疑過他身份的真實性。 但是請注意,他是龍井村居民,和他的茶是優質龍井茶之間,沒有任何必然聯系。 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當然很可能入伍參軍。但是你不能說,從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孩子就是軍人,而且還是戰斗英雄。至于在云南茶區,穿著華麗民族服裝賣普洱茶的店員,其實也是在對顧客進行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你因此而對他店里的茶多了三分好感,那么恭喜,你已經中招了。 以上通過干茶外觀、茶葉包裝,甚至賣茶人穿著打扮,來鑒別茶葉好壞的行為,都屬于茶圣陸羽說講“斯鑒之下也”。 耳聽眼見不可信 在茶葉鑒別方面:耳聽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若想“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勢必還是得開湯沖泡。但是要知道,喝到嘴里的茶湯,可能也會騙人。 首先,景區泡茶的水就有玄機。泡茶之水,貴鮮貴活。很多景區本身就有優質的水源,現打現燒,泡出茶來確實可以增色不少。同樣的茶拿回家去,用樓房的管道自來水一泡,自然風味大減。 另一方面,像云南茶區、福建武夷山茶區或是臺灣梨山茶區,都處于海拔較高的地帶。眾所周知,隨著海拔的升高,水的沸點在降低。在高山泡茶,水可能在90攝氏度時就已經煮開了。用這樣不足100攝氏度的沸水泡茶,茶湯風格偏向輕柔細膩。但問題在于,水溫不夠時,茶的缺點也難以顯露。 你把茶拿回家,用100攝氏度沸水一泡,苦、澀,甚至辛辣感,也就全出來了。 除此之外,老板泡茶的手法也頗多門道。你可以注意觀察,景區茶店老板泡茶講究“一多一少”。所謂“一多”,就是把投茶量增多,大致是正常投茶量的1.5~2倍。至于“一少”,則是浸泡時間減少,基本屬于“快進快出”。 茶葉放得多,好像顯得老板待客熱情,可其實,這樣“一多一少”就把大部分人蒙住了。這樣的泡茶法,短時間內就可以達到茶湯濃度。顯現優點的同時,缺點并沒有暴露。而且在投茶量足夠大的情況下,“快進快出”十余沖都沒問題。這樣一來,就會給人一種“此茶耐泡”的錯覺。 回到家里,3克茶加上150毫升的水,結果很可能就是茶湯寡淡無味。 其實老板并沒有調包茶葉,只是泡茶時用了些障眼法罷了。 陸羽《茶經;八之出》寫道: 其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 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這里面講,陸羽沒有去過思、播、費、夷等十一個產茶的州。但是有時候,朋友會帶給他這些地方的茶,他喝過之后覺得“其味極佳”。 在哪里喝的?自然不是產區,而是自己的茶室。 以我的經驗,外出逛店買茶,*好是要一些茶樣或是買*小包裝,然后自己拿回賓館沖泡。如果來不及回賓館細品,那則可要求店家按照自己平時的習慣進行沖泡。畢竟,買茶再多,也不可能附送茶藝師回家。 路,總要自己走。 茶,總要自己泡。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作者簡介
楊多杰 “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歷代茶文獻及茶文化課程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中央電視臺《味道》欄目顧問、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吃喝玩樂大搜索》常駐嘉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月吃越美》常駐嘉賓 已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新解——茶圣陸羽的飲茶智慧》 已出版音頻課程:《解讀茶經》《跟著古詩學品茶》《解讀續茶經》。曾在《月讀》《中國國家地理》《世界博覽》《時尚旅游》《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游》《中華遺產》《旅行家》《TimeOut》等雜志撰寫茶文化類專欄文章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