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2018-中國主持傳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3988
- 條形碼:9787565723988 ; 978-7-5657-239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8-中國主持傳播研究 內容簡介
2017年12月23日,來自全國近70家高校、媒體、研究機構的160余名專家、學者、碩博士研究生齊聚北京,共同參與了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主持傳播論壇,圍繞“融媒體時代的主持傳播”這一核心命題展開討論。一天的會議議程緊湊而充實,與會者帶著滿滿的學術熱忱而來,亦帶著濃濃的理論啟示而歸,也許這正為后來這本集刊的誕生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論壇結束后,本次論壇協辦單位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提出建議,“主持傳播”在當下具有鮮明的研究價值和學術延展性,故希望論壇以集刊的形式將學術成果固化下來并傳播開去。好意我們自然心領,但對于出版集刊的態度卻是審慎的:一是有無可持續的研究命題,二是有無充足的研究稿源,三是有無學術造詣深厚且熱心學術公益的“把關人”,四是集刊若固定下來后出版經費從何而來……這些問題能否解決,直接決定著集刊能否順利啟程和可持續發展。經過深入思量和反復討論,決定接受出版社建議以論壇的名義出版集刊,并依據論壇定名為《中國主持傳播研究》。 主持傳播研究的發端可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廣播電視媒介的誕生以及廣播電視媒介中播音主持工作的勃興,以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主持傳播研究初期的成果主要是對播音主持的語言表達和主持風格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曾涌現出了《中國播音學》《朗讀學》《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節目主持人通論》《節目主持語用學》等一大批優秀成果,為主持傳播研究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進入21世紀以后,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礎上,《解析主持傳播》《藝術的新視野——傳播學視野中的主持藝術》《節目主持人傳播》等著作相繼出版,正式開啟了國內以傳播學視角研究廣播‘電視節目主持實踐的新篇章,“主持傳播”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此后,國內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不斷創新研究思路,擴展研究格局,助推了主持傳播研究的不斷發展,這客觀上也是《中國主持傳播研究》得以出版的內在動因。誠然,較之其他新聞傳播類集刊,《中國主持傳播研究》的切口不大,主要以視聽媒介中主持傳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為研究核心,并合理延展研究路徑,將社會發展中的其他主持傳播現象囊括進研究視野中,努力推進在傳播學、社會學、廣播電視學、播音學、語言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基礎上構建主持傳播學理論話語體系的發展進程。尤其是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消解了傳統主持傳播研究的壁壘,在凸顯用戶體驗、社交與算法的新技術語境下,主持傳播在全媒體空間衍生出更多的“研究變體”,是機遇還是挑戰?想來兩者應兼而有之。機遇是研究樣本更加豐富,因而在學理層面的探究也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而挑戰則是研究者的理論涵養與研究邏輯是否準備充分,這直接決定了未來主持傳播學的透視效果和拓展理路。主持傳播是傳播學領域中的新支脈,如若能“一滴水折射陽光”,便達成了我們在起步階段略顯不安與惶恐,但卻真摯且樸素的初心。
2018-中國主持傳播研究 目錄
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推進播音主持事業發展
生還是死:技術變革視野下的主持傳播
互聯網思維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探究
“I”時代的廣播和主持人猜想
當代語言傳播的語境、理念與焦點
《張頌學術年譜》前言
主持傳播研究
“以聲立臺”“不止于聲”
——論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深挖聲音價值,再塑廣播輝煌
主持人傳播中節目的體裁結構解析
跨媒體傳播的創新、不足與思考
——以央視《中國輿論場》為例
融媒體背景下的主持傳播與母語安全
新媒體主持傳播研究
播音主持在互聯網時代的“變”與“不變”
——從朋友圈、網評新作品看播音主持融媒體創作的新變化
狂歡的代價:網絡直播的倫理困境研究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視域
融媒時代類型化廣播模式與主持人的互動關系
播音主持學科研究
培育現代傳播能力
——用科學發展觀看播音主持學科建設
中國播音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啟示
——《張頌學術年譜》讀后
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新聞主播培養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下,對云南雙語播音人才培養的思考
播音主持教學研究
融媒體時代播音主持教學法的創新
——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為例
融媒時代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歷史、現狀與未來
泛媒體化時代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變革路徑
“網絡直播平臺”在播音主持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播音主持藝術研究
從萌芽、附屬、專業化到回歸超越
——域外審視和歷時視野下的“主持”初探
網絡綜藝節目主持人的人才培養路徑與實際操作
新媒體時代涉農廣播節目播音主持創作策略研究
口語傳播研究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口語傳播效果探究
——以《朗讀者》為例
融媒時代主持傳播社交化創作新樣態研究
從《還看今朝》看全媒體語境下播音員主持人口語傳播特色
語境、路徑與價值回歸
——中國主持傳播論壇(2017)會議綜述
2018-中國主持傳播研究 節選
《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18》: 主持傳播,即以主持人、出鏡記者等人格化傳播者作為傳播主體的傳播,其實是一種實現了大眾傳播主體的人格化,并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人際性特點的大眾傳播方式,其中的人格化、人際性及大眾傳播是構成主持傳播的關鍵,亦是主持傳播的特點和優勢所在。因為這個特點,主持傳播在大眾傳播之中常常以播音主持以及出鏡記者報道等人格化的方式存在。作為大眾傳播中的一種獨特樣式,主持傳播雖承擔著重要的大眾傳播功能,但也因其在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之間架起了銜接的橋梁,使大眾傳播成為一種類人際(或擬態人際)傳播而被稱為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晶,主持傳播也因此順應了大眾傳播的人際化發展潮流。 在人類傳播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主持傳播并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逐漸衍生出來的。只有當大眾傳播技術能夠將傳播主體的聲音和圖像鮮活地展現在受眾面前,形成一種類似人際傳播的傳播情境之后,主持傳播才能夠出現并顯示其對大眾傳播的革命性價值。縱觀歷史,人類的傳播大致經歷了面對面的口耳傳播、跨時空的文字傳播、線性的電子傳播和互聯互通的網絡傳播等幾個階段。在口耳傳播時代,因為受制于技術,人類傳播大多只能在人與人的面對面之間進行,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人際傳播,也是由于技術限制,彼時大眾傳播尚無從談起。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造紙和印刷技術的變革,使人類傳播打破了只能進行人際傳播的限制,傳播可以借助印刷在紙張上的文字等符號在更廣泛的時空進行,這種傳播顯然使人類的傳播能力大大增強,人類社會進入了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 人類傳播自大眾傳播誕生至今,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大致又經歷了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新媒介等幾個階段。在印刷媒介時代,雖然由于造紙技術和印刷技術的突破開啟了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使人類傳播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但跨越時空及受眾量的劇增也使大眾傳播一開始便喪失了人類傳播原有的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的親近性,抽象的文字和圖片雖然不影響信息的準確抵達,但卻隔斷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情感鏈接,使人類被迫告別了在傳播中早已被他們所習慣和熟悉的人際性和互動性。 進入電子媒介時代,由于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通過無線電收發裝置對人類聲音和圖像的遠距離傳送,使得身處遙遠異地的受者能夠再次與傳者見面,廣播媒介通過聲音的記錄和傳送技術,使受者可以對傳者“聞其聲”,電視媒介則可以通過動態影像記錄和傳送的技術,使受者對傳者“見其人”,“聞其聲”“見其人”不僅使大眾傳播重新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化,更使受者與傳者在人類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后被隔斷的人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回歸,而正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基礎,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晶——以主持人為代表的主持傳播才得以出現。電子新聞采集設備的傳播優勢,使之很快在全美國、全世界推廣普及,并進而與電腦、控制技術等相結合,使電視傳播手段日臻完善,這就為節目主持人這一傳播形式的誕生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從此,在大眾媒介傳播過程中,因為主持傳播的存在,媒介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短,信息傳播的范圍和深度得到了大大拓寬。 而到了當下的互聯網媒介時代,全媒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即時互動技術的發展,更是讓大眾傳播中的人際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網絡世界,受者不僅能對傳者“聞其聲”“見其人”,傳者同樣能對受者“聞其聲”“見其人”。通過網絡,傳者和受者之間還可以隨時互動、即時反饋,克服了電子媒介時代受者對于傳者只有“聞其聲”“見其人”而不能即時互動的局限,可謂將大眾傳播的人際性再次推向了新的高度。 考察大眾傳播的歷史不難發現,整個大眾傳播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一個隨著技術進步不斷加入和接近人際傳播的過程,而其中*具代表性的主持傳播正是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產物。 綜上所述,主持傳播是一種實現了傳播主體的人格化,并在傳播過程中體現人際性特點的大眾傳播方式,其中的人格化、人際性及大眾傳播是構成主持傳播的關鍵,亦是主持傳播的特點和優勢所在。而從主持傳播本身的發展來看,其特點和優勢的體現同樣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變革甚至成了主持傳播不斷發展和進化的重要支撐。 ……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