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調查-總第63卷.村莊類.第17卷.華南區域.第9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41468
- 條形碼:9787520141468 ; 978-7-5201-414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63卷.村莊類.第17卷.華南區域.第9卷 本書特色
中國農村調查 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63卷.村莊類.第17卷.華南區域.第9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編寫的《中國農村調查》村莊類的第17卷,調查對象為華南區域的典型農村。書中收錄了閩南梅林村、閩中廷坑村和和粵北夏阜村三個典型的自然村莊,分別從村莊的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村莊治理形態與實態對各調查村莊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剖析,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華南宗族村莊演變與發展的歷史畫卷。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63卷.村莊類.第17卷.華南區域.第9卷 目錄
總序【徐 勇】
凡例【《中國農村調查》編輯組】
村莊類分序【徐 勇】
內分外擴:土樓集居家族的分化與延續——閩南梅林村調查
**章梅林村魏氏宗族的形成與發展**節 魏姓的由來與變遷一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二 源自羋姓三 由改姓而來四 出自少數民族第二節 梅林魏氏的開基與繁衍一 躲避戰亂:由定入靖二 修屋建祠:繁衍生息三 聚房而居:宗族分化四 枝繁葉茂:遷居外地第三節 村名的由來一 因梅得名二 因地定名第四節 梅林村的建制沿革第五節 梅林村當下概況一 人口與姓氏二 種植與收入三 建設與發展
第二章 梅林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節 自然環境一 氣候與災害二 土地與水源三 區位與交通第二節 人文環境一 改造風水二 建廟敬神三 聚樓而居第三節 村落格局一 高山圍村莊,民居圍良田二 錯落有致,界限分明第四節 梅林村自然變遷與實態一 居住與分布二 交通與宗族
第三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節 經濟形態概況一 經濟起步:墾荒與農耕二 經濟繁榮:以商補農三 經濟衰落:戰爭與瘟疫第二節 產權一 宗族共同產權二 家庭私有產權第三節 經營一 公有產權財產的經營二 家庭私有產權的經營三 合作經營第四節 交換一 梅林圩概況二 圩市交換第五節 分配一 族內分配二 家庭經營成果的分配三 國家賦稅勞役的分配第六節 消費一 宗族型消費二 家庭型消費第七節 財產繼承一 宗族公產的繼承二 家庭財產的繼承第八節 梅林村經濟變遷一 宗族共有產權的解體二 家庭經濟的變遷第十節 梅林村經濟實態一 宗族共有產權的管理二 交換與商品經濟概況三 地下六合彩盛行四 務工經濟與土地流轉
第四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節 社會形態概況一 村莊姓氏二 世系繁衍第二節 社會結構一 人口關系二 婚姻關系三 家庭關系第三節 社會組織一 谷會二 孝友會三 房長會四 文娛劇團第四節 社會交往一 族內交往二 族際交往第五節 社會分化一 血緣分化二 財富分化三 職業的分化第六節 社會沖突一 宗族外部沖突二 宗族房派競爭三 家庭內外矛盾第七節 社會保障一 救濟獎勵二 族內保護第八節 梅林村社會變遷一 宗族共同體的經濟基礎被瓦解二 宗族共同體的生產、生活形態被打破三 村莊新格局的形成第九節 梅林村社會實態一 社會構成二 社會組織三 社會交往四 社會分化
第五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節 文化信仰一 祖先崇拜二 生育崇拜三 神靈崇拜四 風水崇拜第二節 思想觀念一 遵守婦道二 尊卑有序第三節 文化教育一 祖訓蒙化二 敬教重才第四節 習俗一 結婚習俗二 喪葬習俗三 節日習俗第五節 文化娛樂一 攻炮城二 媽祖節三 唱山歌第六節 梅林村文化變遷一 解放初期:宗族文化的消逝二 改革開放:宗族文化的復興第七節 梅林村文化實態一 祭祀與添丁二 族譜與入譜三 香火進祠堂四 文娛現狀五 拜神現狀六 教育概況
第六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節 治理形態概況一 梅林村政權建設概況二 魏氏宗族治理概況第二節 治理主體一 族長與士大人二 小家長與大家長三 士紳四 保長與甲長第三節 治理內容一 宗族共同事務二 兩大房房內事務三 家庭事務三 國家事務第四節 治理規則一 族規二 祖訓三 國法第五節 治理過程一 族內事務的決策二 管理過程三 參與過程四 監督過程第六節 治理方式一 勸說教育二 懲罰警示三 獎勵激勵第七節 梅林村治理變遷一 “政經合一”的集體化政權組織二 民主平等下的村民自治第八節 梅林村治理實態一 治理主體二 民主選舉
梅林村調查小記
梅林村調查日記(節選)
同氣連枝:山區邊緣小族的聯合與發展——閩中廷坑村調查
**章 廷坑范氏宗族的由來與發展**節 范氏宗族的由來與遷徙一 范姓源流二 范氏名門,始入閩沙三 為避戰亂,遷入廷坑第二節 廷坑范氏的繁衍一 “五九”入贅,廷坑開基二 智斗風水,獨霸廷坑三 開枝散葉,綿延至今第三節 廷坑村建制沿革一 1949年以前的建制沿革二 1949年以后的建制沿革第四節 廷坑村當下概況
第二章 廷坑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節 自然環境一 氣候特征二 地理特征三 水資源特征四 土壤特征五 交通特征第二節 人文環境一 宗族建筑二 人居建筑三 神佛建筑四 祖居、人居、神居建筑之間的關系第三節 廷坑村自然變遷與實態一 自然觀念的轉變二 自然變遷三 村莊交通四 當下的村莊布局五 村民小組與宗族的重合
第三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節 經濟形態概況一 務農為本,林漁補充二 土地占有關系三 人地關系四 勞動力關系五 生產工具關系第二節 產權一 宗族共有產權二 家庭私有產權第三節 經營一 宗族共同財產二 家庭私有產權的經營第四節 分配一 族產經營成果的分配二 家庭經營成果的分配三 “派糧”和徭役的分配第五節 交換一 族內交換二 族外交換第六節 消費一 宗族共同的日常消費二 以家庭為單位的日常消費第七節 財產繼承一 宗族共同財產的繼承二 為宗族所認可的家庭私有財產的繼承第八節 廷坑村經濟變遷一 宗族共同經濟單位的變遷二 家庭經濟單位的變遷第九節 廷坑村經濟實態一 產權二 經營三 交換四 農民收入現狀
第四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節 社會形態概況一 姓氏情況二 人口概況第二節 社會構成一 人口關系二 婚姻關系三 家庭關系第三節 社會組織第四節 社會交往一 禮俗交往二 生產交往三 生活交往第五節 社會分化一 血緣分化二 利益交往三 職業分化第六節 社會沖突一 宗族內部二 宗族對外第七節 社會保障一 宗族對族人的救濟二 宗族對族人的保護第八節 廷坑村社會變遷一 民國時期的土匪政權二 土地改革時期的范氏宗族第九節 廷坑村社會實態一 社會構成二 社會交往三 社會保障
第五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節 文化形態概況一 文化觀念概況二 文化活動概況三 文化教育概況第二節 文化信仰一 祖先崇拜二 生育崇拜第三節 思想觀念一 長幼有序二 光宗耀祖第四節 習俗一 婚喪習俗二 節日習俗第五節 文化娛樂一 文化活動二 娛樂活動第六節 文化教育一 書田的設置二 學校的設置第七節 廷坑村文化變遷一 祖先崇拜二 男女關系三 思想觀念第八節 廷坑村文化實態一 如今的信仰二 當下的觀念三 現代的教育
第六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節 治理形態概況一 政權治理二 自成三甲,不成一保第二節 治理主體一 以族權為*高權威的內部治理二 族權與政權的博弈第三節 治理內容一 宗族公共事務二 家庭事務三 國家事務第四節 治理規則一 族規二 族禁三 家訓四 國法第五節 治理方式一 教育二 獎勵三 懲罰第六節 廷坑村治理變遷一 人民公社時期二 村民自治時期第七節 廷坑村治理實態一 黨員治村二 分組選舉與集中選舉
廷坑村調查小記
廷坑村調查日記(節選)
仕商哺農:客地大族的綿延密碼——粵北夏阜村調查
**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由來與發展**節 魏氏宗族的由來與遷徙一 魏氏源流,畢萬之后二 開枝散葉,族人南遷三 曰元開基,肇基下壩第二節 魏氏宗族的繁衍與興盛一 財丁興旺,宗族始興二 西門筑寨,夏阜興盛第三節 夏阜村的建制變遷與當下概況一 夏阜村的建制變遷二 夏阜村的當下概況
第二章 夏阜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節 自然環境一 氣候特征二 地理特征三 水利特征四 土壤特征五 交通特征第二節 人文自然一 祠堂:族人的精神殿堂二 祖墓:講究風水與秩序三 祖屋:見證繁華與分化四 鳳公圳:水利蔭澤后世第三節 夏阜村自然變遷與實態一 村民自然觀之變二 村落交通實態三 村莊民居與布局
第三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節 經濟形態概況一 土地占有二 生產能力第二節 產權一 宗族共同產權二 家庭私有產權三 產權變更第三節 產業一 農業生產二 商業手工業第四節 經營一 共同財產的經營二 家庭私有財產的經營三 合作經營第五節 分配一 族內分配二 家內分配三 賦稅分配第六節 交換一 族內交換二 族外交換第七節 消費一 共同消費二 家庭消費第八節 財產繼承一 共同財產的繼承二 家庭財產的繼承第九節 夏阜村經濟變遷一 宗族經濟的變遷二 家庭消費的變遷第十節 夏阜村經濟實態一 產權二 產業經營
第四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節 社會形態概況一 姓氏情況二 人口概況第二節 社會構成一 人口關系二 婚姻關系三 家庭關系第三節 社會組織一 “老大”組成“長老會”二 民間信用互助之“標會”第四節 社會交往一 禮俗交往二 生產交往三 生活交往第五節 社會分化一 血緣分化二 財富分化三 職業分化第六節 社會沖突一 族內沖突二 族外沖突第七節 社會保障一 救困濟貧二 族內庇護第八節 夏阜村社會變遷一 土地改革運動中的宗族社會二 集體化時期的宗族社會三 改革開放后的宗族社會第九節 夏阜村社會實態一 社會構成二 社會交往三 社會保障
第五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節 文化形態概況一 文化觀念概況二 文化活動概況三 文化教育概況第二節 文化信仰一 祖先崇拜二 生育崇拜三 伯公信仰第三節 思想觀念一 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二 光宗耀祖、感恩宗族第四節 習俗一 婚喪習俗二 節日習俗三 日常習俗第五節 文化娛樂一 文體活動二 娛樂活動第六節 文化教育一 開設私塾和現代學校二 重視教育資助第七節 夏阜村文化變遷一 政治運動之中消失殆盡的宗族文化二 改革開放之后蓬勃復興的宗族文化第八節 夏阜村文化實態一 文化習俗二 學校教育
第六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節 治理形態概況一 政權治理二 家族自治會第二節 治理主體一 以族權為主的“老大”治村二 族權與政權的合作與沖突第三節 治理內容一 宗族公共事務二 家戶事務三 國家事務第四節 治理規則一 祖訓二 家訓三 國法第五節 治理方式一 教育二 獎勵三 懲罰第六節 夏阜村治理變遷一 人民公社時期二 村民自治時期第七節 夏阜村治理實態一 宗族組織的治理二 村委會的治理
夏阜村調查小記
夏阜村調查日記
附錄:夏阜村調查資料一 夏阜村楹聯、門聯集錦二 魏氏石樓伯公傳說三 五華魏氏宗親會清明拜祭始祖曰元公紀要
本卷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63卷.村莊類.第17卷.華南區域.第9卷 作者簡介
徐勇,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后流動站評審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治學會會長。主要從事基層政治與鄉村治理研究,是國內最早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并從社會的角度研究政治發展過程,也是我國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自治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之一。鄧大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首批青年“長江學者”,湖北省政治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紀委廉政研究員、汕頭大學地方政府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會、順德區農村綜合改革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主要為小農問題及其方法論、產權政治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