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0295
- 條形碼:9787100130295 ; 978-7-100-13029-5
- 裝幀:80g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本書特色
歷史之“重”與文筆之“輕”竟如此完美結(jié)合 《學術的重與輕》的作者李劍鳴乃美國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本書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既有對美國史的學術回顧,又有對歷史學的整體反思,文字優(yōu)美耐讀,內(nèi)涵雋永深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內(nèi)容簡介
《學術的重和輕/光啟文庫》為學術隨筆集,收錄作者*近十余年的學術短論、研究札記、講演稿及訪談等文章二十余篇。其中既有對中外學術狀況及研究方法的觀察和思考,也有對史學前沿問題的述評和討論,還有對過往學術生涯的追憶和感悟。 《學術的重和輕/光啟文庫》作者欲以靈動而流暢的筆觸表達厚重的學識,力圖在學術的“輕”與“重”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書中所談雖多為嚴肅的學術問題,但也可帶來閱讀的輕松和愉悅,掩卷之際,或許能對其學術旨趣有會心之感。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目錄
“大”與“小”的關系及其他
學品、讀書與成才
射人又放一枝春
審視中國學術的第三個維度
自律的學術共同體與合理的學術評價
中國世界史學科的現(xiàn)狀和前景
外國史研究中的材料問題
從文化的視角解讀美國的“崛起”
再談美國的“崛起”
美國獲取世界領導地位的國內(nèi)政治資源
美國早期史研究雜談
美國早期的國家構建及其啟示
“復數(shù)化”的美國革命
邊緣地帶的“世界主義者”
富蘭克林和他的《窮理查德歷書》
美國史研究的新起點
《史學月刊》與中國的美國早期史研究
八十年代的南開美國史研究室
在珞珈山的濃蔭里讀書
他們在美國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王希博士和他的《民主的考驗》
并非“完美主義者”的遺憾
文章得失寸心知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節(jié)選
《學術的重和輕/光啟文庫》: 如何理解“做好小題目,思考大問題”呢?前面提到,寫論文先要有個論題;這個論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題材,二是主題,題材加上主題,就構成了一個論題。題材和主題有聯(lián)系,但不是一回事。初學者很容易混淆,常見的毛病是把主題當成題材。比如說,探討美國少數(shù)族裔的權利,這只是研究的主題,而不是題材;如果把它當作題材對待,那就太大、太泛了。題材應當是一些具體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看少數(shù)族裔的權利狀況及其變化。可見,題材是具體的,要做嚴格的界定,討論的問題則可以大一點。也就是說,要通過具體的、邊界明確的題材,來反映較大的主題。這就是“做好小題目,思考大問題”的含義。 當然,歷史寫作的題目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大學者可以寫大題目,但初學者*好先用心做好小題目,不要一開始就喜歡大題目,這樣容易把手寫“松”了,結(jié)果一輩子只會寫空洞浮泛的文章。不過,我們手上寫著小文章,心里卻一定要裝著大問題。在歷史研究中,我們始終都會碰到這個“大”和“小”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大”和“小”的關系,我在《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中提出了十二個字,叫做“以大觀小…‘小題大做”和“因小見大”。我在書里沒有展開來說,現(xiàn)在借這個機會,以這十二個字為中心,談談如何應對現(xiàn)代歷史寫作的挑戰(zhàn)。 先講**句:“以大觀小。”我們知道,歷史有點像宇宙,浩瀚無邊,內(nèi)容豐富得超乎想象;而作為個體的學者卻很渺小,無論他多么博學,在廣袤的“過去世界”面前,所知道的都只是一粒微塵。再偉大的歷史學家,畢生用功做研究,能觸及的也只是歷史世界中一個很小、很小的角落。19世紀有個美國歷史學家說,所謂“通史”是沒有人可以寫得出來的;歷史學家在“人類命運”這部大書中所隨意撕下來的,只不過是一兩張小紙片。因此,歷史學家在寫作的時候,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哪怕是歷史的一個細節(jié),也可能比他想象的復雜得多。嚴謹?shù)膶W者在下斷語的時候,往往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但是,歷史學家又不甘于渺小,總是極力克服自身的局限,一心要與浩淼的歷史溝通,要把他從“幽暗的屋子”里看到的東西展示給別人,并讓別人相信,這就是歷史本身。可是說到底,歷史學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對歷史這個龐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細小的東西。但是,這些細小的東西,與巨大的歷史軀體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這就需要用“以大觀小”的辦法來處理。 “以大觀小”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一個術語。中國山水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畫出的是全景式山水;這種畫面一個人站在某個具體的觀察點上,是根本不可能看得到的。那么畫家又是如何畫出來的呢?古代畫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設自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有一雙通天徹地的大眼;同時把面前的山水想象成一個“沙盤”,萬里風光就可以一覽無余,盡收眼底。這就是以畫家之“大”來觀山川之“小”。 ……
光啟文庫學術的重和輕 作者簡介
李劍鳴,湖南常德人,曾執(zhí)教于湘潭大學、南開大學和北京大學,現(xiàn)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文化的邊疆: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關系史論》《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和《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