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34990
- 條形碼:9787511734990 ; 978-7-5117-3499-0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本書特色
對哲學家們來說,“死亡”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這個主題被作家、詩人、導演、劇作家、思想家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詮釋。本書作者正是通過講述這些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的故事來展現生活的藝術,以期找尋生活與思想的結合點。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內容簡介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哲學史。作者打破學科界限,從人物的生命故事切入,通過講述蘇格拉底和海德格爾對信念的堅持,勒內.吉拉爾和帕索里尼的自我塑造,講述波伊提烏斯的修辭,伯格曼的電影《第七封印》,蒙田的生活藝術,以及托爾斯泰的“伊萬.里奇之死”,來闡釋非哲學因素為何能在塑造哲學史以及在哲學觀念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目錄
目錄
致謝
緒論
1 作為自我塑造的哲學
2 **層
3 身體哲學
4 第二層
5 殉道者哲學家的成功之道
后記:笑著去死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節選
哲學是危險的追求 一個人要成為什么樣的哲學家,才能為理念而死?首先,這些人雖 然具體信仰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下面這個觀念的堅定承 諾,即哲學首先是你踐行的某種東西。當然,哲學涉及思考與寫作,閱 讀與交談,但這些都不應該被視為目的本身;這些活動需要服務于哲學 的*終目的:自我實現。所以,你的哲學不是儲存在你書本中的東西, 而是你隨身攜帶并體現出來的內容。它不是你談論的“話題”,而是你 的人生體現。此種觀念就是作為生活方式或生活藝術的哲學。 矛盾的是,作為生活藝術的哲學常常*終歸結為學習如何死亡,即 死亡的藝術。*好的例子是蘇格拉底本人。他把哲學理解為生活方式, 并毫不妥協地踐行他的哲學,并*終導致其死亡。他的弟子柏拉圖深受 雅典人對待其老師的方式的刺激,竟然在據說是蘇格拉底被處決前*后 幾個小時的對話記錄《斐多篇》中,嫻熟地提出了他對哲學的認識,即 哲學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是準備死亡。從時間順序來看,《斐多篇》屬 于柏拉圖的“中年時期”之作,肯定是在老師死后很多年才寫成的。把 這視為“哲學正義”的行為非常具有誘惑力:柏拉圖這個仍然陷入悲傷 之中還沒有恢復過來而且可能仍然憤憤不平的人,把老師之死這個毀滅 性事件私自納入到他對哲學的定義中。無論是不是“哲學正義”,柏拉 圖的觀念都表達了一個關鍵的見解:哲學只有在為我們提供死亡藝術的 情況下才是生活藝術。 柏拉圖的定義直到今天仍然引起回響。在 16 世紀,蒙田呼應西塞 羅的說法,將他的一篇文章命名為“哲學思考就是學會如何死亡”。到 了 20 世紀,西蒙娜·薇依把死亡置于其哲學探索的核心。在她看來, 學會如何死亡甚至比學會如何生活更加重要。薇依說,因為死亡是“人 能夠得到的*寶貴財富”,“*大的不敬是濫用死亡”。(Weil 1997: 137) 如果我們浪費死亡,我們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就是談論哲學家 是如何“很好地使用”死亡以及他在此過程中是如何重新標識自己的人 生并使其作品變成一個整體的。 哲學作為生活藝術的觀念在當今主流哲學界并不時髦,雖然它并不 缺乏吸引力。實際上,假設言行之間、思想與行動之間存在著完美平衡 的哲學定義,一直包含一種令人滿意的東西。哲學是一種自我實現,即 哲學家的自我是“不斷取得進步的工程”,是他通過哲學思辨而創造出 來的東西。但與此同時,這個觀點很危險,因為它可能令那些較真的人 陷入麻煩之中。從社會的角度看,投身于生活藝術哲學的哲學家常常是 有話直說的激進分子,對其工作的部分描述就是不要讓他閉嘴。但是, 說真話的踐行者很少能生活幸福。 其實,擁抱哲學是自我改造實踐的觀念就會使你自己變得極其脆 弱。如果哲學的真誠性體現在踐行這個思想的人身上,那么哲學家簡直 就是沒有安全網的走鋼絲表演者。哲學家的生活永遠需要保持平衡:哪 怕走錯微小的一步,無論是偏向這邊還是那邊,都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如果他以與自己的哲學脫節為代價迎合世人的要求,那他就完蛋了;如 果他遵循良心不惜犧牲個人安全,他也完蛋了。這恰恰是蘇格拉底、希 帕提婭、莫爾、布魯諾和帕托什卡等人陷入的兩難困境。在其人生的某 個時刻,這些哲學家必須做出選擇:要么忠誠于自己的哲學而死,要么 背叛這種哲學而茍活。具體的細節或許不同,但情景的本質完全一樣。 他們中有些人或許被特別要求克制和懺悔,而其他人則有機會認識到, 若不停止所做之事就將付出代價。哲學家的鋼絲之行,其危險性也是如 此。《生死之間》就誕生于他們對這種平衡術的癡迷。 要么忠誠于自己的哲學而死,要么背叛這種哲學而茍活,這種選 擇的意義無論怎么強調也不算過分。因為對這些思想家而言,哲學不僅 僅是在原則上你能保持沉默或者將其拋棄的一堆教義,而是一種生活方 式,一種彌漫在你整個人生中的東西。所以該選擇承載著相當大的存在 主義的分量。你不能像更換一件衣服那樣輕松地改變你的哲學觀點。因 為哲學從定義上說體現在哲學家身上,放棄這種哲學就是把哲學家撕成 碎片。面對這種選擇的哲學家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陷入的危機不僅僅 是與自己的觀點在外表上保持一致的問題。選擇還掩蓋了一種考驗:如 果哲學不僅僅是空談,它就需要經受住生活的考驗。事后回顧起來,帕 托什卡用毫不含糊的話描述了這個場景,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先見之明。 他說:“哲學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時候僅僅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已經不 夠,雖然兩者都有極大的威力;但在此刻,除非做出一個決定,否則哲 學家將無法取得任何進步。”(Kriseová 1993: 108)接下來,我們需要用 新的眼光來看待哲學:*終來說,哲學思辨不是關于思考、寫作或說話 的,甚至不是大膽的、勇敢的表演活動,而是其他東西——決心以身殉 道。在本書中,筆者緊隨這個決策過程的內在機制,在探究的同時描述 哲學家以身殉道時身體所遭遇的變故。
生死之間——哲學家實踐理念的故事 作者簡介
科斯提卡.布拉達坦(Costica Bradatan)(2004年英國杜倫大學博士)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奧納斯學院副教授,曾在康奈爾大學、邁阿密大學、圣母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歐洲(英國、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亞洲(印度)等大學任教。出版專著和編著七本,*新著作是《東歐哲學、社會和歷史的狡詐》。布拉達坦曾在眾多知名媒體發表文章,如《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網、《新政治家》、《異議者》、《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版、《費城問訊者報》、《澳大利亞人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環球郵報》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