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仲景方方族/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05859
- 條形碼:9787521405859 ; 978-7-5214-058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仲景方方族/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本書特色
經久不衰、一版再版的當代中醫經典著作,國醫大師王琦推薦閱讀。 《張仲景醫學全集》集仲景學研究之大成,從源流、疾病、藥物、方劑、實驗及養生諸方面進行系列研究,不僅構架新穎,內容翔實,而且反映當代研究進展,使經典穿越時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是一部耐讀耐用的細流綿長的書。-------國醫大師王琦 實乃叔和之后,于仲景學說之光大,又一時代功臣也。業醫愛醫者如能手置一部是書,逐類考究,于中醫前途,必得光明昌大之一助矣。-------施今墨再傳弟子薛鉅夫
張仲景方方族/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方族的形式對張仲景方劑及后世醫家衍生方劑進行系統整理,共收方劑1102首,分為49個方族。能夠有效指導臨床,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
張仲景方方族/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目錄
**章 緒論 / 1
**節 張仲景方劑發展源流 / 1
第二節 張仲景方方族的概念及研究
現狀 / 7
第二章 桂枝湯方族 / 11
桂枝湯 / 13
桂枝加桂湯 / 14
桂枝加芍藥湯 / 15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
新加湯 / 15
桂枝加葛根湯 / 16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 16
桂枝加附子湯 / 17
桂枝加大黃湯 / 17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8
桂枝加黃芪湯 / 18
黃芪桂枝五物湯 / 18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 19
栝樓桂枝湯 / 19
烏頭桂枝湯 / 2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 2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 21
桂枝去芍藥湯 / 21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 22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22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 23
桂枝附子湯 / 23
桂枝甘草湯 / 2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24
當歸四逆湯 / 24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 25
桂枝芍藥知母湯 / 25
桂枝二越婢一湯 / 26
桂枝二麻黃一湯 / 26
桂枝麻黃各半湯 / 26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27
陰旦湯 / 28
陽旦湯 / 28
八物湯 / 28
桂枝芍藥湯 / 29
桂枝桃仁湯 / 29
疏邪實表湯 / 29
桂枝大黃湯 / 30
桂枝黃芪湯 / 30
桂枝葛根湯 / 30
桂枝芍藥湯 / 31
柴葛桂枝湯 / 31
桂枝防風湯 / 31
金鼎湯 / 32
玉池湯 / 32
桂枝去姜桂加龍骨牡蠣湯 / 32
桂枝四七湯 / 33
桂枝加歸芍湯 / 33
半夏桂枝湯 / 33
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
香湯 / 34
治喘一方 / 34
第三章 麻黃湯方族 / 35
麻黃湯 / 37
大青龍湯 / 37
麻黃加術湯 / 38
越婢湯 / 38
越婢加術湯 / 39
越婢加半夏湯 / 39
文蛤湯 / 40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40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41
麻黃細辛附子湯 / 41
麻黃附子甘草湯 / 42
麻黃附子湯 / 42
四順散 / 43
華蓋散 / 43
三拗湯 / 43
麻黃桂枝湯 / 44
加味三拗湯 / 44
再造散 / 45
百部丸 / 45
五虎湯 / 45
五拗湯 / 46
升麻發表湯 / 46
附子麻黃湯 / 47
麻黃定喘湯 / 47
麻桂術甘湯 / 47
甘草麻桂湯 / 47
麻黃杏仁湯 / 48
麻黃杏子湯 / 48
五虎湯 / 48
麻黃定喘湯 / 49
鐘乳丸 / 49
薏苡仁湯 / 49
驅邪湯 / 50
浮萍石膏湯 / 50
發汗散 / 50
倉公當歸湯 / 51
杏子湯 / 51
加味麻黃湯 / 51
新加三拗湯 / 51
麻附細辛湯 / 52
溫肺湯 / 52
深師麻黃湯 / 53
解肌散 / 53
加減麻黃湯 / 53
惺惺散 / 53
貝母湯 / 54
附子細辛湯 / 54
第四章 小青龍湯方族 / 55
小青龍湯 / 56
小青龍加石膏湯 / 56
射干麻黃湯 / 57
厚樸麻黃湯 / 57
桂苓五味甘草湯 / 58
苓甘五味姜辛湯 / 5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
半夏湯 / 5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 5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 59
補肺湯 / 60
干姜湯 / 60
五味子散 / 60
溫肺湯 / 61
杏子湯 / 61
溫肺散 / 61
杏仁五味子湯 / 62
張仲景方方族/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節選
桂 枝 湯 【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之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初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用】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主治】 本方在《傷寒論》中主治:①太陽中風,癥見發熱、汗出、頭痛、惡風、鼻鳴、干嘔、脈浮緩或浮弱等。②太陽病汗下后,外證未解。如下之后,其氣上沖;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等。③營衛不和,癥見常自汗出,或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④表里證俱在,當先解表者。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有熱,小便清者;心下痞而兼惡寒者;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或煩熱如瘧,脈浮虛者;太陽病,脈浮者。⑤表里同病先治其里,里和表未解者。如下利清谷或下利腹脹滿,服四逆湯后清便自調,仍身體疼痛者;或霍亂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金匱要略》中用于治療婦人產后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以及妊娠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者。 【解析】 本方在原著中用于治療太陽中風、營衛不和,以及各種外證未解者,有解肌祛風、外調營衛、內和脾胃、滋陰和陽之功。方中桂枝辛溫,解肌祛風;芍藥酸苦微寒,斂陰和營。二藥同用,一散一收,于解肌中寓斂汗之意,和營中有調衛之功,可使表邪得解,里氣得和。生姜辛散,溫中和胃,佐桂枝發汗通陽,大棗甘緩,養胃生津,佐芍藥益陰和營。甘草甘平,調和諸藥,既可佐桂枝、生姜辛甘發散,以祛在表之邪,又可助芍藥酸甘化陰,以和在內之營。生姜、甘草、大棗、桂枝又可為食用,故有開胃健脾之功。關于本方服法及注意事宜,可綜合如下:①桂枝湯是汗法的一種,一定要發汗,才能解肌祛風,故服已須臾,定要啜熱稀粥一升。一則可使谷氣內充而資汗源;二則可助胃氣、益津液,不但利于釀汗,更使余邪不得羈留,外邪不能復入。因此,用之發汗,自不致亡陽;用之止汗,亦不致貽患。②藥后溫覆,取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即藥后持續出汗,遍周全身,發汗要微,不可令汗出太多,若汗出如水流漓,則真氣外泄,正氣受損,邪氣反留,病則不愈。③若一服而汗出病解,則當停后服,此乃中病即止,以免過劑傷正。④若一服不汗,可繼進二服,依如前法。又不汗,再服可縮短給藥時間,半日許將三服服盡,即小促其間之謂。⑤若病重者,當晝夜觀察其病之進退,做到周全護理。⑥若服一劑而汗不出,病證猶在者,可連續服至二三劑,至病愈為止。⑦服藥期間,務必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皆在所禁之列。 本方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散風邪、調營衛,內能理氣血、協陰陽、和脾胃。桂枝湯應用廣泛,不僅用于外感,亦多用于雜病。凡由于氣血不和、營衛失調引起的發熱、汗出、脈弱等證,均可用本方治療。正如文夢香所說:“在中風得之為解肌之劑,在雜癥得之為調榮之方,蓋血分中諸病之祖方也。” 柯琴對本方評論說:“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溫能扶陽散寒,甘能益氣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內輔君主,發心液而為汗,故麻、葛、青龍凡發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湯不可用麻黃,麻黃湯不可無桂枝也。本方皆辛甘發散,惟芍藥之酸苦微寒,能益陰斂血,內和營氣,先輩之無汗不得用桂枝湯者,以芍藥能止汗也。芍藥之功本在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若倍加芍藥,即建中之劑,非復發汗之劑矣。是方也用桂枝發汗,即用芍藥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棗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陰陽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功,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 桂枝加桂湯 【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功用】 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主治】 用于治療心陽不足,水寒之氣上逆之證。癥見氣從少腹上沖心胸或咽喉,常兼見心悸或臍下悸,短氣或窒悶,驚恐不安,腹痛,手足欠溫等癥,氣還則止,常反復發作,脈多弦緊,苔白潤或白滑。 【解析】 本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通陽散寒,加重桂枝用量以平沖降逆,而泄奔豚之氣。清·鄒澍《本經疏證》云:“(桂枝)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本證為心陽虛,陽虛陰承,水寒之氣乘虛上犯心胸,故發奔豚。方中重用桂枝,即取其下氣之功。 有人運用本方時,于桂枝湯中加肉桂。至于用桂枝還是用肉桂,則應根據病情而定。 桂枝加芍藥湯 【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功用】 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 原著用于治療太陽病誤下后邪陷太陰,脾絡郁滯之證。癥見腹滿時痛以及腹中攣急,下利,脈弦等。 【解析】 本方即桂枝湯倍芍藥而合成。方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倍芍藥以破陰結,通脾絡,《本經》云:“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芍藥大于桂枝,則不治表而治里,故本方已具建中之意,正如尤怡所云:“桂枝加芍藥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功用】 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主治】 原著用于治療發汗太過,氣營兩傷,筋脈失養之證。癥見身疼痛,脈沉遲。本證還常見于婦人產后,四肢拘攣,惡風,舌淡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