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5952
- 條形碼:9787508695952 ; 978-7-5086-9595-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7~10歲的孩子及其家長 1.小繪本、大科學。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由物質組成,而各種各樣的物質又是由不同種類的原子構成的,在已經非常微小的原子內部,竟然還有中子、質子和電子存在!可是,組成這些小粒子的夸克又是什么呢?這本書會揭開微觀世界的面紗,在大到無極限的宇宙里,原來是這么多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粒子在運動! 2.歐洲原子能機構主任艾蒂安·克萊因將原本復雜的知識用適合孩子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生動、有趣又簡單。物質到底是什么?我們能看見的都是物質,那么暗物質又是什么呢?我們的星球為什么是圓的呢? 3.拒絕課本式說教,像聊天一般輕松有趣地為你細細講述我們身邊的一切,講述那些我們不知道、看不到的物質。 4.拒絕厚重的手感,繪本輕薄,知識簡單易懂,看似復雜的一切原來如此簡單。 5.風格與眾不同,幽默風趣的插圖,光怪陸離,生動有趣。 6.科學家一邊為你剖開微觀世界的種種關系,一邊提出那些尚在研究,卻還沒有答案的問題。用已知去鋪展探索未知的路,有基礎的知識才有擴散的可能,讓孩子站在科學家的肩膀上去遙望更廣闊的未知世界,下一個物理學家或者化學家,就從這里起航。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內容簡介
站在物理學家艾蒂安?克萊因的肩膀上 探索物質的神秘世界。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物質。我們對它很了解,卻又不了解,比如人類依然不知道為什么冰可以浮在液態的水上,也不知道為什么熱水比涼水結冰更快。在宇宙中,物質受重力影響不停地運動。重力也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那么我們了解那些構成物質的原子嗎?生命可以由物質來解釋嗎?傳說中的暗物質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神秘的物質與組成物質的原子,當然還有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探索。 7~10歲正是孩子充滿好奇心和使命感的階段。“站在科學家的肩上”發現并集合了很多你還不知道的事情……讓你對科學探索充滿動力!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目錄
第1章 猿與人:同根同源
第2章 露西和她的伙伴們是我們在東部的表親?
第3章 哎呦呦,想從樹上下來可不容易!
第4章 兩條腿,可以;四只爪,不行!
第5章 我們怎樣擁有了更大的大腦?
第6章 以前的爸爸媽媽是什么樣的?
第7章 使生活變得容易的工具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節選
第3 章 我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不論天上還是地下,不論脆弱還是堅固,物質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在我們的地球上,物質有著各種各樣奇異的形態。 物質或自由如空氣,或堅硬如巖石,或鮮活如植物。在我們這座遍布水源的星球上,有生命的物質幾乎存在于各種環境之中。 你、你的媽媽和你的爸爸,甚至是英國女王,大家都是由相同的微小的物質顆粒組成的。 我們人類是一種普遍的、穩定的物質,物理學家們還會研究那些不穩定的物質,它們中的很多出現后就會消失。宇宙中還存在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它會干擾與它相鄰的物質。 我們是由極小的微粒組成的,這些微粒小到我們根本無法看見。 古希臘人和拉丁人曾做過有關構成物質的微粒的假設。很久很久以前,古時候的幾位思想家曾認為,我們可能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我們所看見的所有東西都由肉眼看不見的、不可再分的小顆粒組成。這些希臘思想家包括留基伯、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他們的觀點如下:物質不可能被無限切分,分割到*后總會剩下一種“不可再分”的顆粒物,他們將這種顆粒物稱作“原子”,這一名稱在希臘語中意為“不能被分割的”。 近代的學者們發現了原子,但他們對原子的認識與古人不同。在他們看來,我們的確是由微粒構成的。并且他們與先賢們一樣,將這種微粒稱作“原子”。但他們成功測量出了原子的大小:一億分之一厘米。想象一下,一億個小微粒緊密排列,*后構成的“隊伍”長度只有一厘米,這會是什么樣的情景! 不會思考的物體、開花的櫻桃樹、烏龜、人,還有鉛筆、橡皮、箱子,還有長殼或沒長殼的、跟我們一樣聰明的動物,所有這些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種原子與希臘人和拉丁人當時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現代人對原子的認識比古代可深入太多太多。 我們無一例外,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但若說原子是“不能被分割的”,那恐怕就與事實相左了。1911年,新西蘭科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首先發現:原子有一個小內核,即“原子核”。核外還有一些帶負電的小微粒,即“電子”;帶正電的原子核密度極大,帶負電的電子則圍繞原子核運動……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2000萬億倍,也就是說,容量為1升的瓶子如果裝滿原子核,它的重量將達到1000億噸。 20世紀,人們對于原子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發現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一片虛空,不存在任何東西,也就是說,物質的內部充滿了虛空。此外,電子并不像現在的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圍繞著某些軌道運動,它們的運動沒有特定軌道。*后,原子核由兩種微粒組成:一種是帶正電的質子,一種是不帶電的中子。 人們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對于原子的認識仍然會不斷提升。當今的研究者們從過去汲取經驗,他們明白了“即便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會出錯”的道理。人們學會了利用原子能,當然,這種利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某些原子的原子核裂變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原子彈爆炸。當這種能量可以被控制時,就可以在核電站被轉換成電能。 科學家小語 古希臘人在當時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原子的存在,他們只能想象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永恒的、內部不虛空的。在他們看來,原子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組合起來,構成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就像字母構成單詞一樣。這些古希臘人的想法十分值得探究,但直到20世紀初,始終都沒有人將探索付諸實踐。190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片文章,又將那些有趣的設想呈現了出來。研究者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懸浮于水滴中的花粉粒會不停地做不規則的群體運動,他認為這種運動并非偶然:花粉粒必定與某種微粒物質發生了碰撞,所以才會被迫改變運動方向。而愛因斯坦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1906年,讓·佩林在巴黎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分子是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當時的人們仍然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但很快,歐內斯特·盧瑟福就發現,原子像櫻桃一樣也有內核。它們并不簡單,甚至不應該被稱作原子,因為原子可以被分為若干部分。例如,如果加熱或點燃原子,那么它們很可能會因此分裂出若干電子,從而變成“離子”。此外,原子不僅與前人所設想的大不一樣,而且也不遵循日常生活的種種規律,關于這一點我們正在積極地進行探索。
關于物質.我們還不知道的 作者簡介
安娜·阿爾特(Anna Alter):天文學博士,曾任《科學與生命》記者,《研究》副主編。目前是獨立記者與作家。 艾蒂安·克萊因(Etienne Klein):物理學家、歐洲原子能機構研究主任、科學哲學博士。巴黎中央大學教授,領導歐洲原子能機構物質實驗室的工作。曾出版《物質的秘密》等科普圖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