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96733
- 條形碼:9787514196733 ; 978-7-5141-96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三篇,**篇從橫截面上介紹了代表性國家信用合作事業的演變過程,并歸納了演變規律;第二篇從縱剖面上闡述了國際信用合作事業運行機制的有機構成要素,并比較了不同國家的運行效果;第三篇落腳中國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歷程,在借鑒國際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路徑。 **篇為代表性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介紹了歐洲、北美、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六個地區近20個代表性國家信用合作實踐的歷史背景和演變過程,尤其詳細介紹了德國、美國和加拿大三個國家成功的、市民社會自發的信用合作事業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使業內人士能夠充分認識到信用合作事業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群有理想的人探索和尊重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規律,并為之不懈努力的結果。在介紹代表性國家信用合作事業演變的基礎上,運用制度經濟學理論對信用合作制度的變遷進行了解釋,按照發展程度把世界各國的信用合作事業歸納為初級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并概括了推動一國信用合作事業走向成熟階段可能的有利條件:較高的社會民主水平和法治程度,富有人格魅力的領袖人物,政府合理的制度供給,社會的宗教傳統,行業聯盟充分的教育、宣傳和推廣,由行業推動的、遵循合作原則的政府立法和一個團結統一的全國信用社聯盟等。在歸納分析的基礎上,本篇*后一部分使用78個國家(地區)的相關數據,對影響信用合作制度實踐效果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外部法治水平與信用合作制度實踐效果顯著正相關的研究結論。 第二篇為信用合作社的運行機制。從信用合作組織的治理結構、產品、規模、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基層組織的聯合以及與政府的關系等信用合作運行機制各個有機構成要素的層面上,介紹了信用合作組織的運行應該遵循的一般規則,使用文獻研究法梳理了信用合作在不同國家的運行情況和運行效果,并分析了遵守這些規則所面臨的挑戰。民主參與和控制是信用合作組織治理結構的核心,而現實中堅持這一原則面臨很大挑戰,但這一原則的失守卻是一些國家信用合作事業失敗的原因之一。信用合作組織的主要產品是存款和貸款,較低的貸款利率和較高的存款利率是信用合作組織區別于盈利性信貸機構的特點,對其利率進行法定限制是防止信用合作組織變異的核心措施。適當的規模是保障合作性質的關鍵要素之一,但在規模方面,信用合作組織也面臨著保障充分的民主參與和追求規模經濟的兩難選擇,信用合作事業的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規模特征。與商業銀行一樣,信用合作組織也面臨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行業需要在總結風險管理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政府的制度供給、適當監管與稅收優惠支持,也是影響一個國家信用合作事業能否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為中國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與出路。首先介紹了自20世紀初開始,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信用合作事業的發展歷程。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資金互助組織的發展現狀,并跟蹤了資金互助業務*新的發展情況,對吉林梨樹縣、山西蒲韓社區、山東安丘市、河南信陽郝塘村和河南濟源的幾個資金互助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后對中國農村合作性金融發展的路徑進行了理論探討:使用租值消散理論和演化博弈論方法,論證了資金互助業務監管的必要性。使用超邊際分析法指明了選擇獨立型資金互助模式,還是綜合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模式,取決于對分工經濟和節省交易費用的權衡。使用制度經濟學理論解釋了處在發展初期的資金互助組織宜小不宜大。使用博弈論方法論證了設置資金互助組織貸款利率上限的合理性,并對政府支持問題進行了探討。 此外,本書的附錄部分給出了WOCCU建議的《信用合作社規章》模板的中文翻譯。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目錄
0.1 研究目的和意義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內容和框架
0.4 可能的創新
**篇 代表性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1 信用合作概述
1.1 信用合作社
1.2 信用合作社的原則
1.3 信用合作社和商業銀行的關系
2 歐洲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1 德國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2 意大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3 奧地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4 芬蘭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5 荷蘭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6 西班牙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7 英國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8 愛爾蘭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9 波蘭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2.10 總結
3 北美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3.1 加拿大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3.2 美國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3.3 總結
4 亞洲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4.1 日本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4.2 印度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4.3 總結
5 大洋洲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5.1 澳大利亞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5.2 新西蘭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5.3 總結
6 拉丁美洲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6.1 巴西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6.2 多米尼加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6.3 總結
7 非洲國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7.1 肯尼亞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7.2 尼日利亞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7.3 總結
8 信用合作制度的演變規律和影響因素
……
第二篇 信用合作社的運行機制
第三篇 中國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與出路
附錄:WOCCU建議的信用社規章模板
參考文獻
后記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節選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早在1864年,幾個紐約的德國手工業者聯合會組織了一個全市范圍的工人聯盟。他們試圖根據舒爾茨·德利奇的自助原則,建立銀行、醫院、建房協會和生產合作社。然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爭取8小時工作日的熱情很快就壓過了舒爾茨合作社的熱情。1870年,馬薩諸塞州一個波士頓的律師,塞繆爾·昆西(Samuel M.Quincy),也是馬薩諸塞常設法院的成員,把舒爾茨的報告《德國大眾銀行:根據*新法律的組織》翻譯成英文摘錄。他的侄子約西亞·昆西(Josiah Quincy)是馬薩諸塞參議院成員,把這個報告連同在本州立法允許開設這種銀行的請求提交給了銀行和銀行業委員會。一個波士頓的雜志對這一想法給出了正面評價,并認為在美國引進這種銀行是有利的。次年,一個參議院的議案提出成立這種協會,但在兩個月之內,銀行和銀行業委員會的主席約西亞告訴這個委員會,這種立法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他發現可以根據現行立法組織這種協會。 雖然馬薩諸塞州的立法沒有通過,但美國對信用合作的熱情并沒有消失。政治經濟學家和其他的觀察家繼續呼吁美國需要合作銀行來保證獨立手工業者的存在和減少勞資沖突。此外,19世紀80年代,人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缺少適當的銀行和信貸設施會迫使普通人轉向高利貸和當鋪,他們通常收取30%-50%的利率,被稱為合法的搶劫。有人認為:窮人不應該在他們*困難的時候被搶劫,也不應該為借款而付出富人借款5-10倍的價格,呼吁以6%的利率提供貸款的制度。雖然各種類型的儲蓄銀行、儲蓄和貸款協會相繼出現,但無論是舒爾茨還是雷發巽的協會都沒有馬上在美國取得立足之地。德雅爾丹在加拿大推廣信貸協會的同時,也參與到美國的信用合作事業中。歐洲領導人如舒爾茨和雷發巽的工作眾所周知,德雅爾丹的信貸協會也為美國人所熟悉,但在1907年以前,沒人效仿加拿大的經驗。德雅爾丹表示愿意幫助美國成立信貸合作協會,但認為協會要想成功,領導人必須出自美國。 美國信用合作事業的領袖人物是波士頓的愛德華·法林(Edward A.Filene),他在1907年的一次印度之旅后對信用合作產生了特別的興趣。愛德華生于1860年,畢業于馬薩諸塞的里恩高中,1878年,在幾個月的自學之后,他被哈佛大學錄取,但在入學之前,他的父親開始生病,愛德華不得不到他父親開辦的家庭服裝商店工作,他很快就表現出對商業的興趣和才華。愛德華5歲的時候受傷導致跛行,成為他終身未婚的原因之一;但是他深深關注大眾的生活,生意和公共服務耗去了他的一生,可以說,他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是整個社會。愛德華的波士頓商店生意興旺,其成功來源于他的商業和管理實踐,他堅持客戶的錢應該花得值。他也是一個開明的雇主,他為員工提供優厚的工資和福利,支持員工協會,并賦予他們為商店制定規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和假期。盡管愛德華的生意很好,但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唯一的奢侈品是旅行。愛德華謙虛地稱自己是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店主,但實際上遠不止這些,他是一個積極的自學成才的知識分子和國際主義者,他大部分的時間和金錢試圖解決人類的社會問題。1907年2月初,愛德華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非常迫切地到印度的村莊去研究他所聽說的信用合作事業。在印度的村莊里,愛德華看到了從未見過的貧窮,他認為印度農民的一個希望是農業合作銀行。英國政府已經敦促農民成立協會以接受他們貧乏的存款,然后政府借給協會一筆和社員存款金額相等的資金。反過來,協會為社員提供貸款,絕大多數的貸款是5-25盧比。愛德華對協會的工作和沒有報酬的志愿者印象深刻,當他離開印度的時候,更加堅信信用合作能夠幫助窮人。回到美國以后不久,他致電老羅斯福總統,推薦印度的農業合作銀行,并拜訪他,再次推薦這種制度,但*終不了了之。 ……
信用合作演變規律和運行機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作者簡介
鞠榮華,經濟學博士,博士后出站人員,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度中美富布賴特項目研究學者,亞洲開發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村金融咨詢專家,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 2002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和金融市場。主持國家、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10余項,作為首作者和通訊作者在SSCI收錄的《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和《中國農村觀察》《經濟學家》《農業經濟問題》等雜志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教材和著作8部。作為論文首作者獲2006年度商務部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論文優秀獎。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