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農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639150
- 條形碼:9787564639150 ; 978-7-5646-391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學概論 內容簡介
《農學概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介紹了與種植業生產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術,具體包括種植業生產的生態學基礎、作物的起源分類與分布、作物的生長發育與品質形成、種植業資源與生產調節技術、種植制度、種子繁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種植業發展展望等內容。安排了主要農作物形態識別、種子的形態與結構、種子活力/純度/凈度的室內檢驗、葉面積系數測定、測土配方施肥軟件、主要農作物產量構成因素分析及產量測定、輪作制度設計七個實驗。附錄中收集了與種植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節氣和農諺知識。 《農學概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面廣,適合農業院校非農專業和理工科院校與土地利用相關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作為農業工作者和教師的參考書。
農學概論 目錄
**節 農學的范疇和特點
第二節 作物生產的條件和特點
第三節 我國作物生產的形勢
本章習題
第二章 種植業生產的生態學基礎
**節 生態學基礎知識
第二節 農田生態系統
第三節 生態農業
本章習題
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類與分布
**節 作物的起源和分類
第二節 作物的分布
本章習題
第四章 作物的生長發育與品質形成
**節 作物的生長發育
第二節 作物產量及其形成
第三節 作物品質及其形成
本章習題
第五章 種植業資源與生產調節 技術
**節 種植業資源的類型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節 光照與作物生長發育
第三節 溫度與作物生長發育
第四節 水分與作物生長發育
第五節 大氣與作物生長發育
第六節 土壤與作物生長發育
本章習題
第六章 種植制度
**節 作物布局
第二節 復種
第三節 間套作
第四節 輪作與連作
本章習題
第七章 種子繁育
**節 良種的作用
第二節 良種繁育
第三節 種子加工、貯藏和檢驗
本章習題
第八章 作物病蟲害防治
**節 概述
第二節 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第三節 作物蟲害及其防治
第四節 作物草害及其防治
第五節 農業鼠害及其防治
本章習題
第九章 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
**節 低溫害天氣
第二節 連陰雨天氣
第三節 干旱天氣
第四節 暴雨天氣
第五節 強對流天氣
本章習題
第十章 種植業發展展望
**節 種植業生產機械化
第二節 種植業生產設施化
第三節 種植業生產標準化
第四節 種植業生產智能化
第五節 種植業生產安全化
第六節 種植業生產清潔化
本章習題
第十一章 農學實驗
實驗一 主要農作物形態識別
實驗二 種子的形態與結構
實驗三 種子活力、種子純度、種子凈度的室內檢驗
實驗四 葉面積系數測定
實驗五 測土配方施肥軟件
實驗六 主要農作物產量構成因素分析及產量測定
實驗七 輪作制度設計
附錄一 節氣介紹
附錄二 農諺集錦
參考文獻
農學概論 節選
《農學概論(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二)農田生態系統的特點 農田生態系統在自然程度上介于自然程度*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程度*低的城市生態系統之間,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系統,其在系統組成、開放程度和系統運行目標方面都有鮮明的特點: 1.系統組成方面 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農田生態系統也是由生物與其賴以生存的非生物環境因素構成的,但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以人工選育的農作物品種為主體,一般具有成熟一致、產量高、營養成分豐富、抗病蟲等優點,生物群體在人工控制下,結構相對簡單,物種多樣降低。農田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環境經過人類改造,更適于作物的生長。如人類進行基本農田建設,平整土地,建設完備的農田水利設施,施肥除草等,為生物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2.開放程度方面 農田生態系統的開放程度介于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之間,而更接近于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能量和物質流通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是相對封閉的,生產者所制造的有機物幾乎全都留在系統內,而農田生態系統中絕大多數**性生產產物被收割帶離系統,農產品遠銷外地。此外,由于頻繁耕作、翻土等農事活動擾動土壤,導致無效輸出增加,如土壤養分淋失、水土流失、反硝化作用、蒸發等,使物質和能量大量地輸出系統。另一方面,為使系統保持平衡并具有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投入人力、畜力、肥料、水以及大量能源,以補償產品輸出后所出現的虧損。 3.運行目標方面 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植物生產目標不同,產量效果也有很大差異。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的生產主要用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而農田生態系統運行目標在于獲得人類需要的農產品。在產量效果方面,農田生態系統僅相當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早期階段,作物群落用于呼吸的能量較少,凈初級生產量較高;而一個達到頂極狀態的自然生態系統,其凈初級生產量為零。此外,由于人工調控使生物群體適應環境、減少病蟲害,使系統消耗減少,同時又向系統投入了大量物質和能量,“補貼”的結果使農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較高的生物產量,還具較高的收獲指數,人類可以獲得更多的農產品。 綜上所述,農田生態系統由于人類的支配與控制,使生物組成相對簡單、非生物環境有所改變、開放程度顯著增加、初級生產量大大提高,成為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系統,其發展和演變及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同時還受到社會規律的支配。 =、農田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生物多樣性 農田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具有兩大組分,即生物組分與環境組分,生物組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生產者主要是人類種植的農作物,消費者主要是田間的各種昆蟲,還原者主要是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生性生物。此外,由于農田生態系統是半人工生態系統,人是農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消費者及干預者。 (一)農田生物組成 1.生物組成 生產者——主要是各種農作物和雜草,它們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功能是進行初級生產,又稱初級生產者,如作物青稞、小麥、油菜、豌豆等等。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