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2587
- 條形碼:9787100152587 ; 978-7-100-1525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于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并富于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筑,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后,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叢書立足于精選、精編、精校,冀望無論多少年,皆能傲立于書架,更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于思想性和獨創性上皆可等量齊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在世界范圍內贏得應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于文化積累,也便于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諸位學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兩個甲子后的今天,商務印書館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傳承前輩的出版精神,迎接時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們責無旁貸。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目錄
答劉胡兩先生書
《古史辨》**冊自序
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
一、古人缺乏歷史觀念
二、戰國秦漢間好古者的造偽
三、孔子對于歷史的見解
四、戰國以前的古史是"民神雜糅"的傳說
五、墨子的托古
六、種族融合過程中造成的兩個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陰陽五行說所編排的古史系統
九、道家的托古
一〇、戰國與西漢的疑古
一一、司馬遷與鄭玄的整齊故事
一二、東漢的疑古
一三、結論
附言
原編者后記
三皇考
童序
自序
三皇太一傳說演變略圖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義
三、名詞的"皇"的出現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為人王位號的實現
六、二皇二神和太帝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來源
九、"天神貴者太一"及三
一〇、太一的勃興及其與后土的并立
一一、泰帝的兩件故事
一二、西漢時三皇消沉的原因
一三、三皇的復現
一四、太一的消失
一五、人皇的出現
一六、伏羲們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糾紛
一七、天皇大帝與太微五帝
一八、盤古的出現與三皇時代的移后
一九、女媧地位的升降
二〇、三皇名稱確立后對于舊名稱的解釋
二一、道教中的三皇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一、五行說的起源
二、騶衍的略史及其時代
三、騶衍的五德終始說
四、秦的符應及始皇的改制
五、漢為水德或土德的爭辨
六、漢武帝的改制及三統說的發生
七、《世經》的出現
八、《世經》以前的古史系統
九、漢帝應讓國說及再受命說
一〇、五行相生說
一一、漢為火德說及秦為金德說
一二、漢為堯后說
一三、王莽自大司馬做到皇帝的經歷
一四、今古文問題
一五、《春秋左氏傳》著作時代的各家說
一六、王莽的《自本》
一七、"炎帝神農氏
一八、"全史五德終始表"的三個難題
一九、夏商周的新德及秦的閏統問題
二〇、"少昊金天氏
二一、"太昊伏羲氏
一一、"全史五德終始表"的定本
二三、對于《世經》的評判
二四、王莽的受禪及其改制
跋錢穆《評(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附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一、五帝之傳說
二、五行相勝及五行相生
三、漢為火德及堯后
昆侖傳說和羌戎文化
一、引言
二、三千多年來的羌戎
三、《山海經》中的昆侖區
四、《莊子》和《楚辭》中的昆侖
五、《穆天子傳》與《竹書紀年》中的昆侖
六、《禹貢》中的昆侖
七、昆侖和河源的實定
八、鄒衍以后的世界觀——神州和昆侖
九、《水經》中的河源
一〇、酒泉昆侖的實定
原編者后記
顧頡剛先生學術年表
顧頡剛在古史考辨方面的貢獻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節選
《古史辨自序(120年紀念版 套裝上下冊)》: 我有了這一個覺悟,知道過去的哲學的基礎是建設于玄想上的,其中雖有許多精美的言論,但實際上只是解頤之語而已,終不成以此為論定。科學的哲學,現在正在發端,也無從預測它的結果。我們要有真實的哲學,只有先從科學做起,大家擇取了一小部分的學問而努力;等到各科平均發展之后,自然會有人出來從事于會通的工作而建設新的哲學的。所以我們在現在時候,再不當宣傳玄想的哲學,以致阻礙了純正科學的發展。 那時大學中宋代理學的空氣極重。我對于它向來不感興味,這時略略得了一些心理、倫理的常識之后再去看它,更覺得觸處都是誤謬。例如他們既說性善情惡,又說性未發情已發,那么,照著他們的話講,善只在未發,等到發出來時就成了惡了,天下哪里有見諸行事的善呢!又如他們既說喜怒哀樂之情要在已發后求其中,但是又說動而未形日幾,幾是適善適惡的分點,已形則有善惡,有善惡就有過不及,不是中,那么,照著他們的話講,所謂中者又只能在未發中去求了,天下又哪里有得其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呢!稱他們的心,求至于圣人的一境,必有性而無情,有未發而無已發,養其幾而不見其形。如此,非不作一事,如白云觀橋洞中趺坐的老道士,未見其可。但若竟如槁木死灰,他們便又可以用7“虛冥流入仙釋”的話相詆了。他們要把必不可能之事歸之于圣人,見得圣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更用迷離惝恍的字句來搖亂學者的眼光,使得他們捉摸不著可走的道路,只以為高妙的境界必不是庸愚之質所可企及:這真是騙人的伎倆了!我對于這種昏亂的思想,可以不神秘而竟神秘的滑頭話,因課業的必修而憎恨到了極點,一心想打破它。 即在這個時候,蔡孑民先生任了北京大學校長,努力破除學校中的陳腐空氣。陳獨秀先生辦的《新青年》雜志以思想革命為主旨,也漸漸地得到國民的注意。又有黃遠庸先生在《東方雜志》上發表《國人之公毒》一文,指斥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的病根非常痛切。我的一向隱藏著的傲慢的見解屢屢得到了不期而遇的同調,使我膽壯了不少。以前我雖敢作批評,但不勝傳統思想的壓迫,心想前人的話或者沒有我所見的簡單,或者我的觀察也確有誤謬。即如以前考存古學堂時,給試官批了“斥鄭說,謬”四字,我雖在讀書時依舊只見到鄭玄的謬處,但總想以清代學者治學的精密,而對于他還是如此恭敬,或者他自有可以佩服之點,不過這一點尚不曾給我發見罷了。到這時,大家提倡思想革新,我始有打破舊思想的明了的意識,知道清代學者正因束縛于信古尊聞的舊思想之下,所以他們的學問雖比鄭玄好了千百倍,但終究不敢打破他的偶像,以致為他的偶像所牽絆而妨礙了自己的求真的工作。于是我更敢作大膽的批評了。 ……
古史辨自序(上下冊)(120年紀念版)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中國現代學術大師,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中國現代民俗學、歷史地理學奠基人。先后在廈門、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創辦樸社、民俗學會、禹貢學會等,主編《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等。1954年后歷任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他是錢穆的伯樂,譚其驤、童書業、楊向奎、侯仁之、白壽彝、唐德剛、胡厚宣、王鐘翰、徐文珊、張維華、馮家昇、朱士嘉、鄭德坤、王樹民、胡道靜、程應镠、劉起釪、方詩銘、黃永年等史學名家共同的老師。 他是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屆人文組院士還有胡適、馮友蘭、金岳霖、傅斯年、陳寅恪、陳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 1954年,毛澤東提議點校《資治通鑒》,欽點他參加“標點《通鑒》小組”,他是總校對。 1971年,經周恩來提議、毛澤東批準,他受命主持校點“二十四史”工作。 2013年,《新華日報》刊載江澤民贊譽顧頡剛的著述不得了,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到三皇五帝、軒轅神農,他把中國的歷史懷疑了個遍,勇氣可嘉啊! 2015年4月8日,李克強總理為他的“古史層累說”做新解:“顧頡剛提出了一個'古史層累說',其實正面理解應當說,每代人都有積累、有發展、有豐富。如果后人累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利于當代社會、有利于中華民族未來發展,那我們何樂而不接受呢?” 他出身江南第一讀書人家,是一位著名藏書家,藏書共計46000余冊,其中線裝書約6000部。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