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語.中庸.大學詳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39225
- 條形碼:9787511339225 ; 978-7-5113-392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中庸.大學詳解 本書特色
孔丘等原著的《論語》《中庸》《大學》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yè)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思履、文若愚主編的《論語中庸大學詳解》通過創(chuàng)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次地向讀者呈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近一千幅精美圖片。包括人物畫像、情景示意圖等,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全方位地詮釋圣賢的思想和言論。
論語.中庸.大學詳解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了與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圖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當時歷史背景、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風貌,詮釋圣賢的思想和言論。對于文章中難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詳細圖解,讓人一目了然。圖文配合,意境悠遠,與經典古籍相得益彰,為讀者的閱讀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閱讀變?yōu)橐环N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論語.中庸.大學詳解 目錄
?論語?
學而篇**
學什么,怎樣學
孝悌的意義
遠離巧言令色
要善于自我反省
從政應遵循的原則
學習做人的途徑
修己當從身邊做起
圣賢的風采和境界
如何才算是孝子
為什么要強調制度
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和原則
為政篇第二
以德服人
詩歌的教化作用
禮制與法治的區(qū)別
在追求中完善自己
珍重自身就是孝
老有所養(yǎng)不算孝
孝敬父母要和顏悅色
孔子的識人法則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學習與思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任人唯賢才是關鍵
治理民眾的三大要訣
政治無處不在
誠信比什么都重要
歷史損益法
亂作為與不作為
八佾篇第三
僭越禮儀的危害
制度破壞者都沒有好下場
文化是國家存續(xù)的命脈
君子不爭,爭則公平
要實事求是
舉辦典禮要注重實質
禮為治國之本
信守天道,不媚權貴
有繼承才會有發(fā)展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要懂得禮待下屬
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
如何對待過去的錯誤與失敗
量小非君子
重視禮樂精神
薪盡火傳,大道不絕
國樂當盡善盡美
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
里仁篇第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公正地評價別人
堅守信念,不違于仁
從犯錯觀察他人
貪圖奢華者胸中無道
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人*應該擔心的是什么
忠恕之道
省心向善去惡
如何勸說父母
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和生日
不要輕許諾言
少說話多做事
保持恰當?shù)娜穗H距離
公冶長篇第五
不以一時榮辱待人
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性
莫逞口舌之能
不逞匹夫之勇
做人要言行如一
仁道與恕道
勇于實踐才能成功
君子的四大美德
單一美德不能代替仁
大智若愚
如何才能成才
不念舊惡怨恨少
做人不可偽飾
仁者的志向
要學會自我批評
孔子的心得
雍也篇第六
孔子“曲線從政”
居敬而行簡
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英雄不問出身
修身貴在堅持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淡泊自守,安貧樂道
君子儒與小人儒
居功不自夸
人間正道難行
做個正直的人
區(qū)別對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言可畏
“仁”與博施濟眾
述而篇第七
信而好古,述而又作
孔子四憂
人不能失去夢想
學生的見面禮
人應有惻隱之心
進退有度,有勇有謀
孔子*謹慎的三件事
曲徑能通幽
不斷充實自己
孔子不講的事情
仁者無畏
教育應當循序漸進
對萬物心懷仁德
修身養(yǎng)性得自覺
貴在躬行
寧儉勿奢
曠達的胸懷
君子的風度
泰伯篇第八
至德無形,讓位于賢
危機意識
君子的操守
使命,任重而道遠
愚民思想
戒除驕傲和吝嗇
君子的進退之道
音樂可以端正人心
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舜和禹的圣德
崇高偉大的唐堯
子罕篇第九
少講利,多講仁
做人要謙虛
人生四戒
要有使命感
梅花香自苦寒來
孔子的浩嘆
做成功的教育者
任情不可逾禮
君子當積極進取
修德重在自律
貴在堅持
要有始有終
高貴的志節(jié)
誰能與我相伴
鄉(xiāng)黨篇第十
說話要看清場合
待客之道
重要會議時的禮儀
著裝禮儀
健康的飲食原則
注意禮儀細節(jié)
懂得尊重他人
禮儀的變通
對領導要忠誠
交友之道
家是放松的地方
出行的禮儀
善于把握時機
先進篇第十一
孔子的用人標準
各有所長
至孝的境界
真正好學的人太少
表達真性情
注重現(xiàn)實
成由勤儉敗由奢
不袒護弟子
看透人的本質
患難見真情
從政**的基礎
顏淵篇第十二
自我約束的重要性
做人要懂得敬重
德高不乏親善者
領導者必須取信于民
關心民眾疾苦
不要感情用事
以教化促進和諧
君子成人之美
上位者要廉潔自律
不可沽名釣譽
個人修養(yǎng)的三個方面
治政要親賢遠佞
結交能促進自己進步的朋友
子路篇第十三
從政三原則
名不正則言不順
學以致用,方為真才
榜樣的力量
尚儉,知足常樂
孔子的自信
日久方可見成效
區(qū)分政務與事務
心態(tài)與眼光
“士”的標準
恒心乃成功之本
如何正確對待公論
君子作風與小人作風
泰而不驕
憲問篇第十四
為官之恥與仁
如何全身避禍
德行高于武力
真正的忠愛之心
重要的是做人
人盡其才
恰到好處
正道比詭詐更長久
讓生命更有價值
組織的根基在人才
堅守*根本的原則
人生應該積極向上
君子思不出其位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走自己的路
人品高于能力
以直報怨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急功近利要不得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以禮治國,反對戰(zhàn)爭
一以貫之
忠信篤敬行天下
看清對象再說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控制人性弱點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不要耍小聰明
群而不黨
做學問的闕如態(tài)度
知錯就改不為錯
君子謀道不謀食
人人都有閃光點
當仁不讓
在諾言與原則之間
有教無類
季氏篇第十六
治國三要
破壞制度必然走向失敗
興趣對道德的影響
人生三戒
求知的三個境界
君子有九思
行善修德重在自覺
美名因德而傳
陽貨篇第十七
做人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多數(shù)人是可以改變的
政教推行的環(huán)境
行仁五要
學《詩》的意義
色厲內荏,心如賊盜
道聽途說不可取
道德墮落和人性退化
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孝是真誠的回報
君子之勇,以義為先
小人和女子的問題
微子篇第十八
行仁有不同的形式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
良臣擇主而事
出世入世,都是人生
君子之仕行其義
無可無不可
末世衰敗景象
任親的利弊
成事在人,重用賢才
子張篇第十九
士人立身之大節(jié)
執(zhí)德宜弘,信道宜篤
寬容開放的胸懷
求新溫故,才算好學
力學才能致道
君子有三變
大節(jié)不虧,小節(jié)不拘
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人當有諍友
重在內修
情感表達的環(huán)境因素
濁世為政,悲天憫人
學無常師
堯曰篇第二十
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
五美四惡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時中,不偏不倚
中庸為至道
人所同得,初行無難
智者過,愚者不及
賢者過,不肖者不及
道其不行天下
由不明,故不行
好問善思,就近察言
隱惡而揚善
自作聰明,不知避禍
辨別眾理以求道
擇乎中庸
得一善言則拳拳服膺
家國可均,爵祿可辭
白刃可蹈也
辨強以明強
君子中立而不倚
素隱行怪,有述弗為
行道不可半途而廢
中庸之道費而隱
至大莫能載,至小莫能破
道不遠人
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貧賤富貴,各安其行
君子無入不自得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鬼神為德,其盛矣乎
敬神如在其上
舜其大孝,德為圣人
大德之人四必得
盛德之人福壽長
周公制禮
繼志述事,方為大孝
禮序尊卑,辨貴賤
為政在人,修身以道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至誠方能盡其性
盡物之性與天地化育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
誠形著明而有動變
國家興亡,禎祥妖孽
福禍將至而先知
誠者自成,道自道
天地之道,一“誠”字而已
非常之事,必待人而行
自用自專,災禍不遠
雖善無征,雖善不尊
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天下至圣具備五足以
經綸天下,立本知化育
君子篤敬而天下平
?大學?
論語.中庸.大學詳解 節(jié)選
顏淵篇第十二 【原文】 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a。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解】 a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歸到禮的方面去,即合于禮。復禮,歸于禮。 【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精讀論語】 自我約束的重要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個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說法,就要克己復禮,加強自我約束。也就是說,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約束自我的行為。“仁”是用來實踐的,不是把“仁”掛到嘴邊就可以做到“仁”了。 儒學中的“仁”,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內心修養(yǎng)的真功夫,是實實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簡單抽象的理論。想要做到這一點,非要下苦工夫長期修煉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無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們都能夠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將精力集中到所從事的事業(yè)上,*終才獲得了成功。 我們都知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難把握和控制的,人們隨時都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欲望太多內心自然無法平靜,無法將精力集中到要從事的事情上去。但是,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堅定的意志和長期的專注。修德做學問,如果缺乏自我約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無法達到“仁”的境界。做事業(yè)也是一樣,欲望太多、內心浮躁都難以獲得成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被一時的利益所迷惑。 克己復禮,自我約束,不僅表現(xiàn)在這些大事情上,小事中也是同樣。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總不能一遇到煩惱就任性使氣,與別人爭吵,甚至動手吧。那樣的話,縱然得到發(fā)泄,但卻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別人質疑你的修養(yǎng)。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約束自己,冷靜面對不如意。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彼此互相謙讓、互相尊重、講究禮儀,從而激發(fā)出人性的光輝。從“禮”出發(fā),就能至“仁”。 人性中好的一面是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的,“禮”也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沒有誰生而知禮,我們從小接受教育才懂得了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又是錯的。社會有公眾奉行的社會道德,也有法律規(guī)范,人們通過對相應規(guī)范的學習來約束自我。 知“禮”是一個需要逐漸培養(yǎng)的過程,內心修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達到的。“禮”并不僅僅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禮貌”,它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是人們應該時時刻刻保持的莊嚴和誠敬。只有內心莊嚴誠敬了,才可能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有一種切身的愛,才能全心投入進去,才可能在與人交往中發(fā)自內心地處處講究禮儀,而不會顯得虛情假意。否則,即使一時注意了,早晚也會露出馬腳。 雖然說人通過教育而知“禮”,但是要想達到“仁”的境界,卻需要從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說誰教會我們一種方法,從此以后靠著這個方法就可以達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顏回如何克己復禮,從而達到“仁”的境界時,告訴了他一個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從眼、耳、口、鼻四方面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外在來規(guī)范自己。孔子告訴顏回的只是一個入門的方法,但并不是說靠著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了。我們應該從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約束自我,同時注重使內心修為逐步達到莊嚴、誠敬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到達孔子所說“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原文】 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a,在家無怨b。”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解】 a邦: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b家:卿大夫的封地。 【譯文】 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 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精讀論語】 做人要懂得敬重 人生在世,為人處事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則,才能夠使生活獲得幸福,事業(yè)取得成功。本章之中,孔子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當仲弓問孔子什么是仁的時候,孔子并沒有和他談道理,而是從實際出發(fā)告訴他具體應該怎么去做。孔子是從為政方面來具體闡述的,盡管如此,他所說的道理也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鑒。 想要做一個好領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告訴仲弓要“出門如見大賓”,這其實是很高的要求,就是說出門工作要像去會見重要的賓客一樣,嚴肅恭敬。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管是領導也好,普通職員也罷,要想有所成就,敬業(yè),也就是認真地對待本職工作*基本的要求。 對工作如此,對待同事也應如此,只有尊重別人,你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這一點,對領導者來說尤為重要。恭敬誠懇地待人接物,嚴肅而不擺譜,尊重每一個下級,只有這樣員工才能覺得領導足夠重視自己,才會心悅誠服。這是一個很深的學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做一時容易,時刻保持這種態(tài)度更難。為其難,才更富有價值。 接下來,孔子又告訴了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做事原則,也就是“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奠一樣。這句話放在現(xiàn)在來說就是說一個人一定要有強烈責任感,克勤克敬。這個原則,是說給領導者的。不管是在組織還是企業(yè)中,領導都是機構的核心,領導的責任感關系到一個組織的生存發(fā)展。一個領導,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從而凝聚力量、推動事業(yè)的發(fā)展。 做領導的還應該能夠了解和體諒下屬,因為企業(yè)是一個整體,需要分工協(xié)作才能夠取得成功。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啟示人們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在與下級相處時,領導者應樹立一種平等的觀念。自己覺得困難危險、無法完成的任務,*好不要推給下屬。當然,孔子的話不僅僅是對于一個領導而言的,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這句話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這段話,核心是一個“敬”,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能做到任勞任怨,而不會怨天尤人。一個常常抱怨這抱怨那的人是絕對成功不了。成功的領導者不會抱怨外在的環(huán)境,而是會去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改變環(huán)境;合格的員工不會抱怨工作困難,他會從自身找不足,虛心學習。因為他們知道,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只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原文】 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a。”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解】 a讱(rèn):說話謹慎,不容易出口。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他的言語顯得謹慎。”司馬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慎嗎?” 【原文】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a,夫何憂何懼?” 【注解】 a疚(jiù):內心痛苦,慚愧。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原文】 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精讀論語】 德高不乏親善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己治人,《論語》一書記錄孔子曾多次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觀點。《論語》前文說過“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與本節(jié)孔子提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話的意思都是說:有德之人不會孤立無援,身邊也不會缺少追隨者,必定會有同他親近的朋友。用儒家的觀點來看,品德高尚的人不用擔心自己孤獨無助,他的德行會在無形中吸引許多品德同樣高尚的人,協(xié)助他、支持他。一個人身邊之所以不乏擁護者,是因為其自身有吸引人的魅力。而一個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具有超凡的感召力與影響力。 綜觀歷史,對“德高不乏親善者”踐行*為徹底的莫過于舜了。相傳舜出身寒微,五世皆為庶人,是社會的下層。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續(xù)弦,后母生了個兒子名叫象。舜的父親心術不正,后母惡毒陰險,弟弟桀傲難馴,這幾個壞人串通一氣,欲置舜于死地。但是面對這種情況,舜仍然對十分孝順,對弟弟也十分友善,沒有絲毫懈怠。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美德。相傳在舜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聞名了。后來,堯向四岳征詢繼位人選,四岳就向堯推薦了舜。堯多方考察,看到舜確實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便決定選舜做自己的繼任者。得了天下的舜德行依舊如一,他對待百姓寬厚仁慈。對百姓無心犯下的過錯,再大也諒解;而故意犯下的過錯,再小也要加以處罰。如果過錯有疑問,就從輕處罰。他懲罰犯罪之人,不罪及其子孫后代,他獎賞有功之人,卻綿延其子孫后代。他重視生命,認為與其殺掉無辜的人,還不如取消一些不重要的刑罰。舜的美德深入人心,人們對他充滿愛戴之情,不管他到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著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是多么深厚的德行,多么大的感召力呀。 關于如何獲得大家的擁護,贏得追隨者,子夏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敬而無失”,二是,“恭而有禮”。敬,是指一種內心端莊的姿態(tài),是正直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態(tài)度,秉持這種態(tài)度做事情,就可以減少失誤,這樣大家都會尊重你。另外一點就是對待他人要謙恭有禮,內心保持著一種恭敬的態(tài)度,舉止彬彬有禮,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如果你能做到這些,普天下的人就會對你如同兄弟手足一般,到那時,你還愁沒有朋友嗎? 如果我們能夠向舜學習,注重道德修養(yǎng),即便德行不及舜那樣高尚,也能為我們迎來眾多的支持者、擁護者,我們人際關系將更和諧,事業(yè)將更容易取得成功。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