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70473
- 條形碼:9787550270473 ; 978-7-5502-704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 本書特色
張宏偉編著的《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精)》是一部全新的、資料全面、翔實的李嘉誠奮斗史。書中詳盡地講述了一個傳奇人物的精彩故事。首次批露李嘉誠鮮為人知的家庭生活中的苦與樂,他的婚姻、他的孩子、他的個人喜好甚至缺點等等。本書配以大量經典實戰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簡單、易學,便于模仿,它將引領讀者進入K線之門,把握升跌盈虧,力求穩定獲利。
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 內容簡介
本書就為你破解李嘉誠成為華人首富的秘密。書中深刻總結了李嘉誠縱橫商場的寶貴經驗,詳細解讀了李嘉誠如何攫取財富的智慧,多角度論述了他取得財富的方法與膽略,真實記錄首富之路的關鍵轉折,詳細披露傳奇人生的隱秘細節。這些內容精辟、實用,為那些站立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指明方向。可以說,李嘉誠的每一句話都是人生箴言,字字都是對自己財富、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提煉。本書沒有就經商論經商,而是將為人處世和經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講述,這樣更易于讓希望通過經商實現自己財富夢想的廣大讀者理解和接受。
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 目錄
**章?尋?根
根在潮州
父親李云經
幸福的童年
敏而好學
年少不懵懂
苦其心志
父親的遺產
延伸閱讀:奉獻的藝術
第二章?亂世少年
避難香港
投靠舅舅莊靜庵
語言關
香港淪陷
父親離世
延伸閱讀:現實的造夢者
第三章?打工生涯
求職屢碰壁
艱辛求職
茶樓跑堂
學會察言觀色
差點丟了飯碗
鐘表學徒工
離開中南鐘表公司
延伸閱讀:我很在乎未來
第四章?跳?槽
跳槽五金廠
推銷藝術
遭遇推銷敗績
加盟塑膠公司
步步高升
延伸閱讀:檸檬汁的人生觀
第五章?創業艱辛
成立長江塑膠廠
艱難起步
順應潮流
遭遇生產危機
誠信為本
逆轉乾坤
起死回生
延伸閱讀:80后問卷
第六章?長江塑膠花
發現新機遇
偷師學藝
研制塑膠花
漸入佳境
結交大客戶
進軍北美
未雨綢繆
延伸閱讀:超越夢想的人生
第七章?愛情之路
表妹莊月明
青梅竹馬
坎坷愛情路
幸福婚姻
延伸閱讀:自負指數
第八章?地產大亨
香港地產的潛質
醞釀新想法
初涉地產江湖
炒房熱
人棄我取
亂極則治
延伸閱讀:強者的有為
第九章?長江上市
明確增長目標
上市背景
成功上市
1973年股市泡沫
地產五虎將
蒸蒸日上
延伸閱讀:打倒“差不多先生”
第十章?中環地王
小有名氣
“擎天一指”
地鐵上蓋物業
研讀對手
對癥下藥
擊敗置地
中區站穩腳跟
延伸閱讀:李嘉誠談企業戰略
第十一章?聯手匯豐
聲名鵲起
結識匯豐大班
華人行掌故
新建華人行
互惠共贏
延伸閱讀:在那“零”和“非零”間
第十二章?助戰九龍倉
百年怡和
九龍倉的由來
“覬覦”九龍倉
收購戰
船王包玉剛
包李秘商
決戰九龍倉
競合之道
延伸閱讀:活出你的故事
第十三章?入主和黃
和黃的歷史
和黃合并
動心收購
匯豐大力支援
蛇吞象
和黃易主
超人李嘉誠
延伸閱讀:李嘉誠談成功
第十四章?招賢納士
人才觀
左右手
洋為李用
智囊團
任賢用能
感恩員工
延伸閱讀:管理的藝術
第十五章?收購港燈
吸納青坭
置地消化不良
置地新大班
初步交鋒
馬世民上任
16小時定乾坤
華資揚眉吐氣
長實盈利
延伸閱讀:李嘉誠談經營哲學
第十六章?地產獲利
地產繁榮
屋村計劃
迅速發展期
黃埔花園
兩大屋村
嘉湖山莊
展現實力
延伸閱讀:李嘉誠談賺錢的藝術
第十七章?股海弄潮兒
借股市成長
低進高出
股市投資經
私有化
內幕交易事件
遭遇股災
延伸閱讀:知識——核心價值
第十八章?置地收購戰
衰落的“獅子”
怡置互控
首輪接觸
再度較量
華商鳴金收兵
置地撤離香港
延伸閱讀:人性的迷失能否復歸
第十九章?遷資風波
移民風潮
堅決不遷冊
進軍加拿大
大舉進軍海外
延伸閱讀:在北京大學榮譽博士學士頒授儀式上的講話
第二十章?報效鄉梓
國慶觀禮
造福故里
籌劃捐資大學
艱困不放棄
對汕大投入心血
不注重名利
汕大落成
延伸閱讀:社會資本——終極目標
第二十一章?香港角力場
立足香港
角逐9號碼頭
地產寡頭時代
爭奪美麗華酒店
二李再次相斗
延伸閱讀:成功3Q
第二十二章?地產稱霸
地產大牛市
地產盛宴
香港樓市調控
與匯豐關系
換地不利
樓價繼續攀升
延伸閱讀:汕大開幕典禮致詞
第二十三章?聯手中資
香港四大中資
中信泰富
收購恒昌
李嘉誠售股
聯手首鋼
延伸閱讀:無限未來
第二十四章?高層變動
馬世民離職
爭議馬世民
霍建寧接班
打工皇帝
軍師袁天凡
重用將才
延伸閱讀:李嘉誠談領袖之道
第二十五章?大舉進軍內地
觸角伸向內地
東方廣場
遍地開花
否認囤地
延伸閱讀:裝備自己 挑戰未來
第二十六章?“首富”大手筆
亞洲金融危機
榮膺首富
賣橙
成功套現
Tom.com上市
穩健中發展
延伸閱讀:做自己命運的行動英雄
第二十七章?引領3G時代
3G生活
競購牌照
投資無底洞
出售寶潔股權
云開月明
延伸閱讀:科技——未來主軸
第二十八章?零售巨頭
零售業版圖
打入內地
品牌屈臣氏
經營百佳超市
食品安全風波
零售壟斷之辯
延伸閱讀:無心睡眠
第二十九章?多元化發展
中藥國際化
生物科技
控股華娛
投資港口
多元化思考
延伸閱讀:紫色動力
第三十章?接班人李澤鉅
李嘉誠教子之道
萬博豪園計劃
走向臺前
夫人王儷橋
李澤鉅綁架案
逐步接班
延伸閱讀:內心的天空
第三十一章?小超人李澤楷
家有嚴父
遠涉重洋
返港謀發展
創辦香港衛視
大戰吳光正
交手默多克
自立門戶
鉆石王老五
延伸閱讀:做夢者的追求
第三十二章?回饋社會
李嘉誠基金會
關心殘疾人事業
賑災捐款
熱心公益
延伸閱讀:我的第三個兒子
第三十三章?多面李嘉誠
“清教徒”生活
“慳吝”李嘉誠
母慈子孝
愛妻猝然離世
不傳緋聞
待人接物之道
延伸閱讀:李嘉誠實話實說
第三十四章?金融危機不倒翁
2008年金融危機
身家縮水
現金過冬
不放一個籃子里
延伸閱讀:李嘉誠的秘密法寶
第三十五章?脫亞入歐風波
工人罷工事件
撤資內地
出售屈臣氏股權
幾乎買下英國
延伸閱讀:Are You Ready
李嘉誠大傳-越崢嶸.越從容 節選
第十章 中環地王 小有名氣 1977年,是李嘉誠事業上不尋常的一年。1977年之前,李嘉誠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成功商人,1977年是他日后成為香港首富的分水嶺,1977年之后,李嘉誠成了一個大名人。 1976年,中國粉碎“四人幫”,結束為期10年的“文革”動亂,并開始推行四個現代化計劃。香港的經濟氣候也因此有所好轉,世界性石油危機漸漸退去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繁榮首先在土地市場上得以體現。在那一段時間,香港土地拍賣迭創新高。1976年,港府在官地拍賣會上售出土地面積54.36萬平方尺,收益為4.41億港元;到1980年分別為151.48萬平方尺和39.3億港元,增幅分別為1.79倍和7.91倍。1982年2月港府拍賣中環一幅土地,總售價為47.55億港元,平均每平方尺3.3萬元,創歷史*高紀錄,為全球*大宗地產交易。 香港經濟以11.3%的年增長率持續高速發展。自70年代中后期起,香港地產市場大幅攀升。百業繁榮刺激了地產的興旺;地產的興旺,又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地產成為本港的支柱產業,舉足輕重。 李嘉誠從當初籍籍無名的打工仔成長為上市公司的掌門人,他帶領長江實業從一家小地產公司發展成為香港不容忽視的大型地產公司。1976年,長江實業取得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尺、資產凈值增至5.3億港元的歷史*好成績。長江實業的實力讓港人對李嘉誠刮目相看,香港多數人從此對長江實業和這家企業的掌門人有了印象。 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李嘉誠的幸運,天時、地利,等等。從當初的街頭推銷少年,誠實而靦腆,到加工塑膠花的著名企業家,勤奮、機靈、信用,再到聞名香港的地產大亨,豪氣沖天,李嘉誠成為激勵人們向上的標桿。 李嘉誠成長、創業的年代,蘊藏著巨大的機會,也有著巨大的風險。從戰后到70年代的這段時間,一次次起伏給無數的商人帶來了災難,但也有少數精明的商人在時代的輪盤上轉眼崛起。李嘉誠讓人驚嘆之處,也正在于他有如神助,避過各種風險,成為香港的風云人物。 李嘉誠崛起的時代,有不少人物同樣出眾:霍英東智慧超群,包玉剛勇冠三軍,鄭裕彤膽略過人,李兆基本分嚴謹,郭得勝雷厲風行。李嘉誠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他的眼光足夠敏銳,他的頭腦極為靈活,他每有行動總能令世人大吃一驚。 和李嘉誠共事過的人都對他的能力非常認可,幾乎沒有人認為他會甘于平庸。在塑膠行業,他領先風氣,并且也較早地預感并應對其衰落。涉足地產業,每有舉動,似乎逆流而行,但他取得了成功。他在市道低迷時收進,幾年后他的產業成倍地升值。到70年代初,他已是香港小有名氣的成功商人了。 不過,盡管如此,此時的李嘉誠仍未被業界和傳媒視為商界名人。長江實業仍舊不能成為與置地公司比肩的頂級地產公司,他只是一顆正在冉冉升起的地產明星。 “擎天一指” 美國經濟學家麥卡菲認為:“拍賣是一種市場狀態,此市場狀態在市場參入者標價基礎上具有決定資源配置和資源價格的明確規則。” 1997年7月香港回歸中國之前,香港所有土地均屬英國皇室所有,由港督代表皇室處理,業主只是從港府取得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權。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后,《基本法》規定,香港境內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特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等。 香港自開埠以來,長期實行土地租用制或稱批租制,出租土地多數采用公開拍賣、價高者得的辦法,通過拍賣使土地商品化,進入市場,這是香港土地政策的基礎。準備拍賣的土地包括住宅樓宇用地和工商業樓宇用地,每年舉行多次拍賣,拍賣土地的時間每年預告兩次。 拍賣的起價,是為政府工作的物業測量師通過市場調查后制定的,一般比較保守。除拍賣土地外,香港還有公開招標承投的辦法,政府公布招標的地段,投票者不需要公開報價,投票者間彼此不知道對方出的價錢,仍是價高者得。在公開招標中,地價比較便宜,但投標者必須提交詳細的開發計劃并得到有關行政部門的批準,才能租到土地。 此外,用作興建公屋(政府用來出租的住宅)或發展公共事業及慈善用途的土地,通常采用私人協議方式批租,政府只收取部分地價或免收地價。 在香港的地產拍賣場上,李嘉誠頻頻舉手應價,被譽為“擎天一指”。 但是在地產界嶄露頭角的李嘉誠并不為人人所熟知,有個新入行的記者問旁邊的老記者:“那個額頭高高,頭發微禿,頻頻舉手應價的中年人是誰?舉一次手加個幾百萬,好像很平常?” 旁邊的老記者向年輕的記者解釋,他就是李嘉誠,長江實業公司的老板,當年靠做塑膠花發跡,還被捧為“塑膠花大王”。近些年投資地產,擁有多間工業大廈,還在賽西湖發展高級住宅樓宇。 其時,李嘉誠已經在地產界漸露崢嶸,看他在拍賣場氣定神閑的氣度,長江實業的實力已經不可小覷。 這個典故也說明當時的李嘉誠并沒有被所有傳媒人所熟知,如今,無論是新出道的記者,抑或是普通香港人,若有哪位還不知道李嘉誠,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在地產拍賣會上,傳媒的目光一般都會關注華資地產五虎將。五虎將中,除低調的陳曾熙,人們更關注的是郭得勝、鄭裕彤、胡應湘等人。1977年后,公眾漸漸將焦點聚在李嘉誠身上,只要他出現在拍賣場,記者會盯著他窮追不舍,采訪拍照。 此后,香港傳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賣場上舍我其誰的李嘉誠。其實,“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誠強大的經濟實力,更是李嘉誠與眾不同,超然于人的氣度氣勢氣概氣量。 拍賣場上的李嘉誠,并沒有財大氣粗、盛氣凌人的架勢。因此,每次參加競標,李嘉誠總是洞察先機,仔細研究,精心計算,全面分析,往往能夠一舉奪魁。 有記者在采訪中會這樣問李嘉誠,你在拍賣場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師必勝,為什么呢?李嘉誠幽默地回應,如果有利可取就參與競爭,不然就要退出。你們沒有看到我想舉右手,就用左手用勁按住;想舉左手,就用右手按住。 耐心等待,捕捉機遇,有智有謀,從長計議,這是李嘉誠成為“擎天一指”的訣竅之一。 地鐵上蓋物業 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公共交通的需求越來越大,港府決定興建地鐵。 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急速發展中,由于地理和傳統土地權益等種種因素,香港采取了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高密度發展模式,香港地鐵每日載客量約200萬人次。按每公里客運量計,它是世界上載客量*大的地下運輸工具。軌道交通在香港公交體系中的比重為55%。 中環—金鐘—銅鑼灣地鐵沿線的平均就業密度超過每公頃2000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鐘與中環地鐵站的中心距離僅800米,其間的辦公樓竟仍然沒有均勻分布,而分別向兩站靠攏,多數建筑到地鐵站的步行距離僅200米。 地鐵軌道的建設和運營都需要大量投資,如果單靠賣票賺錢,地鐵公司幾乎注定虧損。但香港軌道交通是全世界唯一賺錢的,其成功就在于地鐵的建設與地下商業開發緊密聯系,地鐵沿線的地產開發、物業開發支撐了地鐵的營運。 地鐵沿線的地皮價格總是一路飄紅,不動產不斷增值。香港地鐵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將地鐵建設和沿線地產開發捆綁在一起。每開通一條線路,香港地鐵都要先從政府取得發展車站上層空間的權利,然后尋找地產商共同開發車站及其上蓋空間,因地制宜興建大型住宅、寫字樓或商場,出售這些物業所得的利潤由地鐵公司與發展商共享,而這成為香港地鐵的滾滾財源。 香港地鐵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里,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而興建地鐵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地鐵上蓋物業引發了地產商的廣泛關注,尤其中環地區的中環站和金鐘站,是地鐵*重要、客流量*大的車站。 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也是港島開埠后*早開發的地區,也是香港的商業中心。早在1841年英國人占領香港的時候,英國人便率先在中環建立其軍事基地,并迅速地興建了多條主力干道。 在二戰前后,位于香港島北岸的中環,已經成為當時香港的主要商業中心。今日的香港會所,皇后像廣場、立法會大樓等,都在這個區域。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當時中環不斷興建多層式摩天大廈,包括各銀行總部,加上金融市場開始興旺,不少香港主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 毫無疑問,中環、金鐘兩站的上蓋將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豐厚的物業,香港的知名地產商無不對這塊物業心動。 當然,為之心動的也包括李嘉誠。經過20年的打拼,李嘉誠已經在香港蓋了不少房子,但是大多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地區,正因為如此,長江實業在人們眼中也只是一家大中型的地產公司。 如果能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環地區興建物業,長江實業將會改變其在香港人心中的形象。對李嘉誠而言,已經到了改變長江實業形象的時候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于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后,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地鐵車站上蓋投標的事,讓各大地產商都蠢蠢欲動,李嘉誠一定要打入中環地區,對他而言,他看重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 借地鐵上蓋物業打入中環地區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但如何才能獲得香港地鐵公司的青睞,這需要細細思量。那段時間肯定是李嘉誠*難熬的一段日子。據追隨李嘉誠多年的人回憶說,李嘉誠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處理完工作,然后才回家。李嘉誠在家的時光主要是用來陪太太和兒子,在家的時候他盡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證睡得安穩,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應付工作。 但是,這一次,李嘉誠把大量的文件資料帶回了家,因為地鐵車站上蓋投標是他認定的大事,他必須爭分奪秒地謀劃如何競標。 中環、金鐘的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筑商競標,群雄爭鹿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長江實業參與競投的把握在哪里? 中環地區的地價高漲,當時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世界地價*貴的地方。一幅地,動輒要數億至十多億,投標也面臨極大的風險。但是,李嘉誠夢寐以求的是希望帶領長江實業進入中環地區,雖然前路多艱,他決定投標,并在積極思考投標策略。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