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水稻在北方: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29020
- 條形碼:9787218129020 ; 978-7-218-1290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稻在北方: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 本書特色
栽培稻源自中國南方,并且很早就進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處在時斷時續的不穩定狀態。10世紀以后,受到北方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南方稻作技術,在有識之士倡導和國家政策鼓勵之下,經過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種方式和路徑傳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進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術,雖然先天帶有北方的基因,但卻未能在北方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接受,未能獲得對于北方來說也同屬于外來作物小麥一樣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動性成技術本地化的障礙。然而,我們也看到,10至19世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晉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它們分別代表中國北方稻作發展的三種模式,即傳統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軍事屯田模式。這三種模式雖各有特點,又都受到中國南方稻作技術的影響,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水稻在北方: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 內容簡介
栽培稻源自中國南方,并且很早就進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處在時斷時續的不穩定狀態。10世紀以后,受到北方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南方稻作技術,在有識之士倡導和國家政策鼓勵之下,經過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種方式和路徑傳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進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術,雖然先天帶有北方的基因,但卻未能在北方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接受,未能獲得對于北方來說也同屬于外來作物小麥一樣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動性成技術本地化的障礙。然而,我們也看到,10至19世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晉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它們分別代表中國北方稻作發展的三種模式,即傳統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軍事屯田模式。這三種模式雖各有特點,又都受到中國南方稻作技術的影響,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水稻在北方: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 目錄
水稻在北方:10世紀至19世紀南方稻作技術向北方的傳播與接受 作者簡介
曾雄生,男,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新干縣。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農業歷史與中國科學通史研究。參與了《中國農業通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等重大課題的研究與寫作,著有《中國農學史》《中國稻作文化史》《中國農業通史·宋遼夏金元卷》《中國農業與世界的對話》《中國稻史研究》等數種,并論著章節、論文、譯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創辦并主持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網站(agri-history.net)。著作獲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和“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等獎項。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