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00460
- 條形碼:9787010200460 ; 978-7-01-02004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聚焦于20世紀20-30年代的知識階層。作者堅持唯物史觀指導,從五四前后中西方社會文化思潮變動與國民大革命興起及其相互交感的大視野出發,系統考察了新生的近代知識階級的整體自覺,并經由五卅、三一八運動迅速走向社會政治中心,發揮自己重要作用,乃至浸成了以中國社會精神自居,充當“一切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指導者”的理想與抱負之心路歷程。緣此展開的過程,廣泛涉及了諸如外國名哲來華講學與中國思想界的變動,反省現代性的不同視角、建立“思想聯合戰線”與思想界關于“好人政府主義”與“科玄之爭”兩場有名的論戰以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南京民國政府建立初期的政治心態,等等的問題。作者以為,知識階級上述并非科學的自我體認,既反映它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也彰顯了它緣于階級屬性的個性與浪漫主義的情懷。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近代目前得失毀譽和很終歸宿的歷史命運。書稿的部分內容還涉及學術與時代的評論與隨想等。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目錄
梁啟超與歐戰
反省現代性的兩種視角:東方文化派與學衡派
歐戰后國人的“對西方求解放
五四前后外國名哲來華講學與中國思想界的變動
“五四”后知識階級的自我體認(1920-1926)
——以五卅運動和三一八運動為中心的考察
從“五卅”到“三一八”的中國知識界
——以北京、上海為中心
中共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與中國思想界的
兩場論爭(1922-1924)
國共合作與學生運動(1924-1927)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心態(1927-1932)
近代的文化危機、文化重建與民族復興
近代中國文化三題
中編
學術與時代:新中國史學斷想
廣義的“五四精神”不僅僅是“科學與民豐”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內涵
從時代汲取諍隋:對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進行再認識
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學術總結
在第五屆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上的發言
在“紀念長沙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召開三十一年學術討論會
上的發言
信札中真實的梁任公
歷史轉型期的改革風險
——清王朝*后十年的考察
正確體認當下中國社會的時代性
近代關于民族精神認知的當代啟示
正確對待近代史研究中的“兩個三十年”
歷史虛無主義既“誣古人”又“誤今人”
高校歷史學科科研與教學的互動與困窘
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之我見
歷史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緬懷導師龔書鐸先生
下編
《商務印書館與近代文化》序
《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序
《“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序
《章門弟子與近代文化》序
《辛亥革命前后的滿族研究》序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
《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序
《(獨立評論)與抗日救亡運動》序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派與文化保守派——價值觀比較》序
《任鴻雋科學文化思想研究》序
《民初的媒體與政治——1912一1916年
政黨報刊與政爭》序
《近代中國科學救國思潮研究》序
《從“文物保護”到“文化保護”——近代中國文物保護的制度
與實踐研究(1840-1949)》序
《戊戌時期學術政治紛爭研究——以“康黨”為視角》序
《元明北京建都與糧食供應——略論元明人們的認識和實踐》序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節選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很顯然,同樣都主張反省現代性,但二者對西方現代思想變動的體悟不盡相同,這除了求變與求常的差別外,還在于:梁啟超諸人是肯定已然的趨向(柏格森生命哲學為代表);而梅光迪諸人則是否定此種趨向,而強調應然的取向(新人文主義)。故梅光迪說,白璧德的思想“是當今西方流行的各種思潮的‘解藥’‘’,”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要將當今誤人歧途的人們帶回到過去的圣人們走過的路途之上;用白璧德的話來說,就是要‘用歷史的智慧來反對當代的智慧’“。②換言之,前者順勢而為,后者則是兩面出擊,欲挽狂瀾于既倒。正是此種對西方現代思想變動的體悟不同,又不能不給兩派的思想主張同時帶來深刻的分歧。 首先,也是*重要的是,二者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大相徑庭。 20世紀初,東西方都面臨著自己”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大變革的時代。在梁啟超諸人看來,柏格森、倭鏗的生命哲學求變與彰顯個性的價值取向,正契合當時中國社會渴望變革、爭取解放的普遍心理。張君勱后來回憶說,當年吾儕所以欣然接受柏氏哲學,是因為柏氏主張自由、行動、變化,”令人有前進之勇氣,有不斷之努力“,”正合于當時坐言不如起行,惟有努力奮斗自能開出新局面之心理“。”在主張奮斗者之聞此言,有不為之歡欣鼓舞不止者乎?“③如果注意到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初發動新文化運動,同樣也借重了柏格森的理論,以激勵青年自主進取與自覺奮斗,那么我們便不難理解其言之真誠。④也惟其如此,除章士釗外,梁啟超諸人多成了新文化運動重要的同盟軍。1920年3月,梁等自歐歸來,5月其麾下《時事新報》的著名副刊《學燈》便發表《學燈之光》說:“一年來之文化運動,其*著之成績,莫過于換新國人之頭腦,轉移國人之視線,由此而自動之精神出焉,而組織之能力啟焉,而營團體生活之興趣濃焉,而求新知識之欲望富焉。此不得不對于提倡新文化諸人加敬禮也。”①其支持新文化運動的立場十分鮮明,實無異于是梁啟超諸人決心投入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所以,毫不足奇,《學燈》與同一旗下的《晨報副刊》,都成了公認宣傳新文化的重要陣地;而梁啟超也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②梁漱溟承認與陳、胡有分歧,但堅決否定自己反對新文化運動,而強調“我們都是一伙子”;即便就不同的一面說,“我們還是不相為礙的,而是朋友”。③其言同樣是真誠的。 學衡派則相反,其遵從標準與約束人性的理論認知,恰與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方枘圓鑿。梅光迪認為,當下中國的主要危險,在國人日趨激進,傳統喪失殆盡,胡適諸人熱衷西化,“他們已走得太遠,已不再是如他們自己宣稱的那樣,進行著‘中國的復興’,而是鑄成了‘中國的自取滅亡’”。④所以,他早在留美期間,便開始積極地招兵買馬,以便歸國后與胡適諸人及《新青年》抗衡。1922年《學衡》創刊,梅光迪稱:‘《學衡》的創辦者們一定是將捍衛中國的傳統當作了自己的主要目標“。⑤他還就此致書胡適,挑戰性地問他:《學衡》創刊了,你怕不怕。主編吳宓發表長文《論新文化運動》,指斥胡適諸人持論詭激,專圖破壞,長此以往,國將不國。⑥這無異于公開叫陣,而與上述《學燈之光》的宣示,恰成鮮明的對照。不僅如此,由于白璧德認定新文化運動是”今日中國之功利感情運動“,⑦故學衡派也群起指斥新文化運動不僅是理性主義的,而且還是浪漫主義的運動。梁實秋說:“所謂’新文學運動‘,處處要求擴張,要求解放,要求自由。 ……
近代知識階級新論 作者簡介
鄭師渠,男,1946年生,漢族,福建省福州市閩安鎮人。1970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至今。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學與科研。出版有《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思潮與學派》《五四前后國人的現代性反省》《中國文化通史》(十卷本,總主編)《中國近代史》(主編)等學術著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有《論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外國名哲來華講學與中國思想界的變動》等一批學術論文。先后主持多項全國社科重大項目。現為馬工程首席專家。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系主任、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社會兼職曾有: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