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4616
- 條形碼:9787552024616 ; 978-7-5520-246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內容簡介
本書從縱、橫兩個方面對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在結構安排上分為兩大部分。靠前部分從區域國別入手,對北美、蘇聯及俄羅斯、亞太地區、歐洲地區從事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機構、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學術期刊等進行全面梳理與分析,第二部分以專題研究展開,對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領域的學術流派、代表人物、代表成果進行深入的解讀與分析。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目錄
上編 研究綜述
**章 美洲地區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綜述
**節 美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概況
第二節 加拿大的中國當代史研究概況
第三節 拉丁美洲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四節 美洲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特點和趨勢
第二章 前蘇聯及俄羅斯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綜述
**節 學術史回顧與總結
第二節 主要研究機構及研究領域
第三節 專題研究的深化與細化
第四節 特色研究與學派化趨勢
第五節 對中國學者關于當代俄羅斯研究的關注
第三章 亞太地區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綜述
**節 日本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二節 韓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三節 澳大利亞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四節 印度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五節 東南亞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四章 歐洲地區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綜述
**節 英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二節 德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三節 法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四節 荷蘭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五節 丹麥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第六節 瑞典的中國當代史研究
下編 專題研究動態
第五章 海外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動態
**節 思想史、運動史研究
第二節 國家-社會關系研究
第三節 民族問題、邊疆與中央政權的關系
第四節 性別與家庭、記憶政治、女性勞工史
第五節 結語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研究:基于實證的考察
**節 數據估算的核心作用
第二節 從宏觀數據到宏觀分析
第三節 計劃和管理
第四節 激勵和收入分配
第五節 農業
第六節 工業和外貿
第七節 歷史傳統
第八節 今后的道路
第七章 前蘇聯和俄羅斯的中國當代經濟史研究動態
**節 前蘇聯的中國當代經濟史研究
第二節 俄羅斯的中國當代經濟史研究
第八章 改革、開放、全球化——中國當代經濟史研究動態
**節 經濟改革、制度及政策
第二節 宏觀的中國經濟發展
第三節 中國經濟與國外關系及全球化
第四節 香港地區和中國內地經濟發展
第五節 中國經濟的地區性發展
第六節 從統計來看中國經濟
第九章 海外中國當代外交史研究動態
**節 研究現狀
第二節 主要議題
第三節 簡要述評
第十章 海外中國當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動態
**節 教育體制、教育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 多學科、多方法交叉的當代宗教史研究
第三節 以“中國角度”作為進路的當代電影史研究
第四節 范式轉移與“中國中心”
參考文獻
后記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節選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三、經濟變革與發展 通過微觀考察體現宏觀思考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學發展的一大特點,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的“中國討論會”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學者們運用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理論方法,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如婦女、知識分子、計劃生育、老齡化、青年人口以及農民問題等進行研究。如維爾德的《中共的新經濟主義》、埃米利和赫沙特的《八十年代的中國婦女》、謝淑麗的《同志間的競爭:中國的職業刺激與學生策略》、戴維士的《中國老齡人口與共產主義革命》等著述,開拓了美國中國學研究的新視野,也為運用不同的理論方法研究中國提供了嘗試。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獲得巨大發展,但同時導致物價迅速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并出現廣泛的貪污腐敗現象。美國的中國學家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環境進行研究,出版了許多重要著述。如佩內洛普·哈特蘭·桑伯格的《中國的十年經濟改革:未來的挑戰》、巴里·諾頓的《中國經濟中宏觀政策及其結果》、德懷特·帕金斯的《中國:亞洲的下一個經濟巨龍》、簡·普里波拉的《中國的改革與其他社會主義經濟》、布魯斯.L.賴諾爾德的《中國的經濟改革:深度與速度》、奧克森伯格和雅各布森的《中國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等。學者們將研究的視角對準中國經濟改革中出現的困境,如物價、市場發展、企業行為、企業體制改革、決策權力分散、改革中的宏觀經濟等問題。 影響較大的如巴里·諾頓的《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被評論界稱為是“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讀者所需要的一本全面地、成熟地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的極具價值的資料”。它反映了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1949年以來經濟發展史的一個較為宏觀和概括的認識。 美國鮑爾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鄭竹園所著《中國的經濟發展,1950-2014:根本性轉變與長期展望》,是作者多年對中國經濟研究的匯集,涉及多個領域,作者在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思想背景時著重強調三個方面:一是東亞國家現代經濟發展背后的文化因素,二是孫中山的思想,三是毛澤東的經濟思想。該書以簡潔明了的闡述和系統全面的介紹得到國外學術界的肯定。 《中國偉大的經濟變革》是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經濟學教授洛倫·勃蘭特和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G.羅斯基主編的論文集。該書把中國經濟改革放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分析中國在過去30多年中不平凡的經濟轉變。研究揭示了中國經濟大繁榮的起源與擴張機制,考察了中國制造業和研發能力的運行軌跡,展示了中國是如何通過結合政治體制與非公經濟、全球化以及跨經濟區域的資源轉移等諸多因素來刺激經濟飛速發展的。該書還分析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制度缺陷錯綜復雜地糾結在一起的現實,重點論述了財政、法律和金融體制方面的發展與弱點。伯克利大學的杰拉德·羅蘭認為,這《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將是未來數年里理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發展情況的*有價值的參考書。 《中國之外:關于中國經濟改革的比較視角》是美國學者斯科特·肯尼迪主編的一部文集,目的是把中國政治學和政治經濟學更直接地放在政治學中的比較政治學研究子領域中。文集由前言、7篇論文和結論組成。通過與法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南非和俄羅斯等國進行比較,作者把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實踐,二是權威主義背景下利益群體行為的資源支持和結果。內容則相對集中在與日韓等東亞發展型國家的比較和與俄羅斯及東中歐后社會主義國家的比較。 曾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的美國人詹姆斯·麥克格里格所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中國威權資本主義的挑戰》,贊同把中國模式看作一種獨特的體制、一種特殊的自我道路。同時指出其缺陷,認為當前的發展證明它與全球貿易和商業治理存在矛盾,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推動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 ……
海外中國當代史研究理論前沿 作者簡介
王健,歷史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當代史”創新學科首席專家。同時兼任當代中國研究所國情調研(上海)基地副秘書長、上海靠前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國務院、日本外務省靠前訪問者,美國斯坦福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中外關系史、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史等領域的研究。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