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庸的傳播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4772
- 條形碼:9787510874772 ; 978-7-5108-7477-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庸的傳播思想 本書特色
首部從傳播角度探討《中庸》智慧著作
中庸的傳播思想 內容簡介
《中庸》是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本書開創性地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中庸》一書以及中庸思想的核心意涵。書中分別從慎獨入手探討中庸內向傳播思想,進而從人際傳播、政治傳播、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等理論視域觀照中庸觀念,從而整體性地展現中庸的傳播思想。
中庸的傳播思想 目錄
總 序 ???????????????????????????????????????????????????????????????????????????????????????1
序 ??????????????????????????????????????????????????????????????????????????????????????????????1
**章 慎獨成圣:《中庸》思想與內向傳播意蘊 ???????????????????????????????? 10
**節 慎獨的“為一”指向,貫通修身與治世的內向傳播過程 ?????? 10
第二節 慎獨:《中庸》尋求突破自我的獨特范式 ?????????????????????????? 15
第三節 誠意、慎心、慎德、中和:《中庸》“慎獨”觀念的意義演變 ???20
第四節 《中庸》慎獨觀念對身心健康與社會和諧的價值與意義 ???????? 34
第二章 國家可均:《中庸》思想與政治傳播旨趣 ???????????????????????????????? 41
**節 為政在人:《中庸》核心政治傳播觀念的落腳點 ????????????????? 43
第二節 以人治人:《中庸》政治傳播觀念的方法論 ??????????????????????? 49
第三節 反身而誠:《中庸》政治傳播觀念的原點與終極關懷 ??????????? 53
第三章 中立不倚:《中庸》思想與游戲文化傳播之道 ?????????????????????????? 59
**節 “不誠無物”:游戲設計的初衷 ?????????????????????????????????????? 61
第二節 “智仁勇”:游戲制作者的自我修養 ???????????????????????????????? 65
第三節 “盡物之性”:游戲作品的策劃與制作 ????????????????????????????? 68
第四節 “致中和”:游戲行業的發展之路 ??????????????????????????????????? 71
第五節 中庸之美:游戲作品的美學表達 ???????????????????????????????????? 75
中庸的傳播思想.indd 1 2018/11/2 14:20:42
? 2 ? 中庸的傳播思想
第六節 中庸之道:游戲作品的跨文化傳播要旨 ??????????????????????????? 80
第四章 敦厚崇禮:《中庸》思想與人際傳播綱領 ???????????????????????????????? 85
**節 中庸與人際傳播的研究回顧與概念辨析 ??????????????????????????? 87
第二節 中庸思想的四個基本關系及其當代啟示 ??????????????????????????? 99
第三節 中庸思想利于擺脫當代人際傳播的困境 ?????????????????????????? 119
第五章 內外之道:《中庸》思想與安樂哲譯介的跨文化傳播智慧 ??????????125
**節 安樂哲《中庸》譯介中的跨文化傳播智慧 ???????????????????????127
第二節 安樂哲跨文化傳播思想的形成原因探析 ??????????????????????????136
第三節 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和路徑 ??????????????????????????139
附 錄 ??????????????????????????????????????????????????????????????????????????????????????147
一、中庸原文、注釋與譯文
二、中庸章句(朱熹) ??????????????????????????????????????????????????????????????????203
參考文獻 ???????????????????????????????????????????????????????????????????????????????????237
后 記 ??????????????????????????????????????????????????????????????????????????????????????241
中庸的傳播思想 節選
第二章 國家可均:《中庸》思想與政治傳播旨趣 作為儒家的“四書”之一,《中庸》在儒家的地位不言自明。本文主要從政治傳播的角度入手,來探討其關注自身修養的學問是如何與政治產生關聯,并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中庸》所構建的政治傳播體系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觀念,是一種理想型的政治傳播體系,它不單單將大眾傳媒納入之中,它是一種社會認同的建構,是一種改造日常生活的政治實踐。通過對“為政在人”“以人治人”“反身而誠”三個《中庸》觀念的分析,《中庸》在政治傳播的過程之中貫穿了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三個過程,并構建了一個循環反復的政治傳播體系。 作為儒家的“四書”之一,《中庸》在儒家之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一般而言,《中庸》一向被認為是一部關于君子如何修身,完成自我修養的提升,進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境界的著述。然而,儒家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入世哲學,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意味著君子就要放棄現世中的一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體現著儒家的終極關懷始終是現世。因此《中庸》之中也有著很多關于現世之中該如何行事的論述,本章正是以此為出發點,來論述《中庸》的政治傳播觀。 對于問題的考察我們總是要先從概念開始,政治傳播的起源于“媒介時代的政治”,在西方語境下,它考慮的是在民主政治的前提下,政府、政黨利益團體、公民等在公共領域的訊息互動問題。Denton 和Woodward 將其定義為“關于政治的有目的的傳播,其中包括:(1)政 治人物和政治和政治行為者達到特定目的所采取的各種形式的傳播;(2)選民和專欄作家等非政治人物對政治人物所做的傳播;(3)媒體關于政治人物及其活動的報道、評論等傳播。” 這樣的定義實際上是 早期大部分傳播學者所認同的“政治傳播”的定義,它雖符合了很多政客或是行政主義傾向的學者的思維,但它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傳播的視角在后來也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抨擊。目前西方學界對于政治傳播的定義查菲則將政治傳播理解為“傳播在政治過程中的角色” 的定義。 白文剛認為綜合西方學者的論述,政治傳播的實質就是政治信息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本是傳播者或者說傳播主體希望得到手中或者傳播課題對自身政治身份、政治政策或政治觀點的認同。 當然,以上的種種概念它們本身就是西方民主政治或者說是競選政治的產物,而是否適用于中國的政治傳播還有待討論。近幾年來,傳播或者是溝通的問題實際上正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史學者所關注的話題,鄧小南就認為通過信息溝通的角度,它使得原本“死板”的政治史動了起來,并“使政治史的討論空間的以拓寬,縱深有所延展”。 政治傳播的研究使得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從一個靜態的角度轉向了一個動態的角度,通過政治傳播視角的引入,可以使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構成特定的政治生活。當然,這里所指的政治傳播并不是西方所述的狹義的僅適用于選舉政治的“政治傳播”,而是一個涵蓋大范圍溝通交流的政治行為,從這點來看,中國自古就有政治傳播了。 至于本章為何選擇《中庸》這一文獻來闡述中國古代的政治傳播思想,其原因在于《中庸》本身很早就作用于政治生活之中了,慶歷時期就有范仲淹規勸張載多讀《中庸》的記載,以至后來《中庸》成為中國古代科舉制考試中*重要的參考材料,《中庸》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正所謂“政治就是談論”,只要是關于政治的話語都是政治傳播的一種,當前隨著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構與調整,“微社會”與“微政治”已成為當前中國政治傳播之中不可變面的話題,可以說政治傳播的“門檻”幾乎沒有。這是一個“全民政治”的年代,小到街頭巷尾、坊間流傳、茶余飯后的討論,大到明星名人、娛樂八卦都充滿著政治傳播的氣息。這恰與《中庸》“君子時而中”的觀念相互映襯,如何在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政治傳播之中保持“時中”的政治傳播觀念,這也是《中庸》對當今政治傳播的實踐可盡的一縷綿薄之力。 **節 為政在人:《中庸》核心政治傳播觀念的落腳點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治的風云變幻,政治傳播研究也日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另一方面,隨著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與技術日益成為政治傳播中的重要話題。然而政治傳播技術的發展,政治傳播必須要建于堅實的政治文明需要的基礎之上,這是政治傳播亙古不變的特質。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溯古代,去追尋古代之中政治文明賴以維持的根基。 將這一想法帶入到《中庸》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庸》之中*先提到關于政治的話語就是在第二十章所提到的“哀公問政,子曰:‘文、武布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在這一段論述之中,政治就好像蒲蘆一樣,楊少涵認為一般對“蒲蘆”的解釋有三種,即“土蜂說”“蒲葦說”以及“葫蘆說”,這三者分別對應于教化政治哲學、德化政治哲學以及內外兼修,方可成人的政治哲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指的是一種如魚得水的狀態,只要用對了傳播策略,政治傳播就能順利得到實現。儒家認為,施政的關鍵,在于方策,儒家認為,要使政策得到實施,首先必須得通過媒介來進行,也就是所謂的“方策”,它首先是指一些典籍或是史冊。孔穎達疏《中庸》時認為“言文王、武王為政之道皆布列在于方牘簡策”。實際上就是指那些記載行政之道的書籍。其次,它在后來又被延伸為一種具體的方針或策略,如洪仁玕在資政新篇所說“實欲備陳方策,以廣圣聞”。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將他理解為一種媒介策略,即如何能夠更好地通過進行傳播。因此“方策”這一媒介,可以是傳達政令的簡牘,也可以是快馬加鞭送達的竹簡,甚至是一些具體的傳播策略,但儒家對于“方策”*重要的一種解讀是認為“方策”是人即傳播者本身。《中庸》關注的是政治傳播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人。 自古以來,成圣成賢一直都是我國古代儒家學者畢生所求的終極追求,正如孟子所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儒家所追求的這些楷模恰成為古代政治傳播之中*被經常運用的媒介。在西方世界的觀念之 中,“人”本身就是一種媒介,也就是所謂的“道成肉身”。德布雷就 認為外在,亦即內在,天主的氣息是從人嘴里通過,只有恢復肉身的 地位,才能為無盡的、不懈的積極活動打下基礎。a 陳嬿如認為后來 的傳播學研究之中,由于傳播效果的研究太注重過程以及技術,人作 為傳播過程之中的要素就被隱藏了起來。在她看來,“人”的言、行、 情、思對傳播效果的產生往往都發揮著中心作用。b 像“言傳身教”“榜 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的傳播觀念在中國古代可以說是非常多見 的。朱熹嘗言“嘗謂圣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圣經之旨不明,而道統 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賢之經訓。”c 他認為先賢關于治 理國家的方法或者精髓即道統都散見于先賢所著之書,即我們通常所 說之“五經”,因為這樣的分散導致了這些經典的主旨不甚明了,后人 所做研究經典之事,實際上就是為了繼承先賢的意志,并將他們的話 語再次表達出來,在這里,先賢本身就是一種媒介,他們的話語通過 他們自身再透過書籍傳達給了后人們,正如德布雷所說,這是一種媒 介化的力量,通過媒介化,一個觀念成為一種物質力量。d 先賢們的 觀念透過他們自身的發揚,以一種“道成肉身”的方式進行傳播,在 這之后再通過像《春秋》《詩經》這樣的經典以一種媒介化的方式表達 出來。 當然,接受這種政治化媒介的熏陶并不意味著要使萬民都參與到 政治實踐中來,儒家所倡導的政治實踐實際上并不僅僅存在于我們所 說的政治領域。在儒家看來,一切生活的場域皆是政治或是政治傳播 的領域。因此《中庸》中所說“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本身就是一種循環往復的政治傳播理念。通過對這些儒家經典的研讀,我們接受了儒家的政治傳播觀念的熏陶,并將它們用在了日常的生活實踐之中,這種日常生活的實踐則更促進了我們向儒家政治傳播觀念 靠近的過程。此時的《中庸》作為一種政治化媒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嵌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對于“為政在人”的**層理解我們可以將“人”理解為先賢們的一種政治傳播觀念,這種政治傳播觀念首先通過先賢們的政治實踐轉化為一種物質力量,在這之后它通過經典的方式留存了下來,并通過這些經典,古代人希望可以找到“回向三代”的方法。“人”在此表現為一種媒介化了的精神力量,并以此作用于后來的政治實踐之中。 明確了“人”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可以通過媒介化作用于物質實踐之中,我們再來看看“為政在人”的“人”指的具體是政治傳播之中的哪個要素。首先“為政在人”之“人”指的是政治傳播中的接受者,即受眾,也就是相對應于“蒲蘆”的“桑蟲”。鄭玄在解釋“為政在人”時認為“敏,猶勉也。樹,謂植草木也,人之無政,若地無草木矣。‘敏’或為‘謀’”。 在這里鄭玄是把人比喻成了草木,人如果沒有受到政治的影響,即所謂的“教化”,就好比土地沒有草木一樣,會失去生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是一種天生的政治動物,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政治的影響之中。不過鄭玄在這里似乎更強調的是一種作為受眾的“人”,這里我們可以通過鄭玄對于“政治”的理解可以看出,在他對“夫政也者,蒲蘆也”。做解釋的時候,他認為蒲蘆即蜾嬴,是一種土蜂。在《中庸》之中之所以以“蒲蘆”來比喻“政治”是因為“蒲蘆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蘆之于桑蟲然。”也就是說,政治就好比哺育桑蟲的蒲蘆一樣,它同樣也哺育著百姓。正如《論語? 顏淵》之中所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楊伯竣認為他說的是領導人的作風就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就好比草,風向那邊吹,草向哪邊倒。“政猶蒲蘆也”實際上也強調的就是這樣一種上行下效的古代政治傳播活動觀念。 當然,實際上“蒲蘆”式的政治傳播并不一定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魔彈論”式的上行下效理論,它實際上也強調了百姓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受眾主體性。鄭玄在箋《毛詩》時曾說過“喻有萬民不能治,則能治者將得之。今有教誨女之萬民用善道者,亦似蒲蘆。” 若說老百姓猶如桑蟲一樣,這樣的理解是沒有錯,但“桑蟲”如前所說需要變化成為“己子”,則萬民亦要教化而成為“己民”。而萬民是否能夠教化成為“己民”的關鍵就在于施政者本身是否是一位有德之人,即他是否是一位“能治者”。正如《尚書? 蔡仲之命》所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只有施政者本身是一位仁德之士,他的政治觀念才能夠被萬民所接受,進而接受教化成為“己民”。故“為政在人”它指的是一種具有主體性的受眾,他會自己去判斷施政者的政治理念是好是壞,再進一步判斷是否去接受它。 其次,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指的是臣子,“為政在人,家語作‘為政在于得人’,語意尤備。人,謂賢臣”。 如果說統治者有合適的政治理念,同時民眾也樂于接受正確的政治理念的引導,那么在他們中間,就需要一個中介,去幫助統治者將他的政治理念傳遞到每一個百姓中去。而這里的中介,或是我們所說的媒介,就是臣子。只有得到賢臣,并通過賢臣的治理,去傳播統治者的政策,政治才有可能上通下效,達到政治傳播的效果。俞樾在討論鄭玄所注《中庸》時說:“若從鄭注則下意不貫矣。孔子以蒲蘆喻政,蓋以文武之政不能自舉而必待他人,猶蒲蘆不能自生而必待桑蟲之子也。鄭解未得經旨。”俞樾想要提醒我們的是“文武之政”之所以能夠得到實施,并不是因為如鄭玄所說的那樣讓是通過統治者自身的教化即“自生”的教化而得以實現的,“蒲蘆”之所以能夠生子全在于“桑蟲”之功,而“桑蟲”即是我們所謂的“賢臣”。在這里,俞樾主要從“人存政舉”的角度來理解“為政在人”,前面我們說過受眾既然是具有主體性的受眾,那么要如何說服他們就是政治傳播的關鍵,所謂“人存政舉”指的就是要有適合傳播政治政策的人在,政治傳播才能夠行之有效。因此俞樾在解釋《孔子家語》時認為“《家語》作‘夫政者,猶蒲蘆也,待化而成’。此王肅所增意,固不足據,然待化而成之意,頗合待人而舉之意,轉視鄭義為長矣。” 既然“蒲蘆”不能自生“己子”,那么它就只 能依靠“桑蟲”待化而成,而這里延伸到了政治傳播之中就是“待化 而舉”了,俞樾認為統治者高明的政策并不能依靠自己的傳播就能夠 將它傳遞到萬民之中,而真正去傳播統治者政治傳播理念的正是統治 者底下的賢臣們。“人存政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政待人舉”, 統治者只有依靠賢明的臣子,才能夠將他的政治理念準確地傳達到萬 民的心中,進而形成一個上通下效的文明社會。 *后,在講到傳播效果時,“為政在人”它同樣也給我們提供了一 個可思考的方向即“人存易舉”。朱熹在解釋“政猶蒲蘆也”時,他認 為“敏,速也。蒲蘆,沈括以為蒲葦是也。以人立政,猶以地種樹, 其成速矣,而蒲葦又易生之物其成猶速也,言人存政舉,其易如此。” 可以說,在朱熹看來,“政猶蒲蘆”代表著一種政治傳播的速度,就好 像“風草論”所說的“風吹草偃”一般,只要是方法得當的政治傳播 策略,就可以使得政治傳播的速度像蒲葦生成那般迅速,這種得當的 政治傳播策略,在朱熹看來就是“以人立政”。至于如何“以人立政”, 朱熹認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即“人存政舉”,只要我們能找到合適 的人來進行政治傳播,政治傳播的速度就可以得到成倍性的增長。同 時“人存政舉”也相應對照著需要有一批人來接受這種政治傳播的熏 陶,即受眾,“人”對應的就是接受政策影響的百姓。由此在朱熹這 里,“為政在人”與“人存政舉”恰好連成了一條直線,打通了整個政 治傳播從傳播主體到傳播受體的過程。 綜上所述,“為政在人”一詞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庸》政治傳播的 核心概念所在,雖然楊少涵在分析它時認為鄭玄與朱熹代表著兩種理 解它的原則性差異,即教化政治哲學與德治政治哲學的差異,a 但如果 從政治傳播的角度去理解“為政在人”的話,這正代表著兩種政治哲 學的融合。它既代表著一種政治觀念,又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媒介化了 的物質力量,作用于人們的日常政治傳播實踐之中,同時它又代表著 《中庸》政治傳播之中主要的傳者即統治者及其群臣以及具有主體性的受眾“萬民”,而如果方法得當的話,這種政治傳播的效果可謂是十分迅速。可以說,“為政在人”一詞完全構建了中國古代政治傳播理想的“烏托邦”。
中庸的傳播思想 作者簡介
謝清果,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很好人才,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訪問學者,福建省傳播學會副秘書長,主持國家社科以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出版《華夏文明與傳播學本土化研究》《華夏傳播學引論》《中國近代科技傳播史》等著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