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2128
- 條形碼:9787508692128 ; 978-7-5086-921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本書特色
■ 戰爭,絕不僅僅是政治的延續,它幾乎和人類一樣古老,觸及人心*隱秘的角落。
人類文明的歷史,也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有時是文明的毀滅者,有時又是文明的推動力,戰爭與文明如影隨形。
■ 從遠古部落紛爭到現代全面戰爭,從毀滅一切的核轟炸到無差別殺戮的恐怖主義,戰爭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命運?
通過歷史學、軍事學、政治學、人類學、進化論、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非凡視野,從戰爭的角度,重新講述15000年的人類史。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內容簡介
《戰爭史》是“我們時代*卓越的戰爭歷史學家”約翰·基根寫給文明世界每個普通人的經典之作,它以戰爭的起源和變遷為主線,跨越4000年的歷史時空,講述戰爭如何影響文明,以及戰爭如何改變人類社會的命運。
從人類誕生之初,到人類進入現代世界,戰爭從未遠離。戰爭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也是文明演變的主要動力。它不僅引發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的一系列變革,而且促進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從復活節島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遺跡;
從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到羅馬帝國的重兵方陣;
從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戰車對決,到“二戰”太平洋戰場的原子彈爆炸,基根為我們描繪了不同文明形態下的戰爭,這些戰爭猶如一幅幅絢麗的掛毯,勾勒出文明背后的沖突與對抗。
全書謀篇布局獨具巧思,不是以編年形式單線羅列戰例,而是從石、肉、鐵、火四個主題,多維度解讀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原始部落的燧石矛頭、希臘戰士的青銅武器、馬背民族的戰馬和戰車御者,以及近現代軍事制度,每一次戰術、武器、戰爭組織等的進步,都催生了更高程度的文明。透過軍事、戰略角度的精妙分析,跨越人類學、生物進化論、演化心理學等多元領域,基根從戰爭的視角,引導我們發現不一樣的人類文明。
歷史的本質在于反思,反思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稇馉幨贰窂膽馉幍慕嵌确此既祟惿鐣拿\,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這是一部文明世界中,每個人都值得一讀的戰爭史經典。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前言
導言
我命中注定當不了兵。 1948 年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落下終身殘疾, 45 年來一直不良于行。 1952 年的一天,我按照義務兵役制的要求去做體檢。那天早上*后一項是檢查腿,負責的醫生搖搖頭,在我的體檢表上寫了幾筆,然后告訴我可以走了。幾周后,我收到一封官方來函,說我被列為永久不適于服兵役者。
然而,我又與軍人有不解之緣。我的父親參加過**次世界大戰。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大的,那時我家住在英國,附近便是英軍和美軍的駐扎地,他們集結在那里準備進攻日(D-Day)揮師歐洲。我感覺得到,對我父親來說, 1917—1918 年在西線服役的那段時間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經歷。 1943—1944 年間繁忙備戰的情景也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激起了我對軍事經久不衰的興趣,所以 1953 年我到牛津大學上學時,選擇了軍事史作為專修課題。
要想獲得學位,必須選一門專修課,僅此而已,所以我對軍事史的研究本可以隨著我大學畢業而結束。然而,我對軍事史的興趣在我做本科生的幾年里愈加濃厚,因為我在牛津的大多數朋友和我不同,都服過兵役,他們使我感到我的生活里缺了點什么。他們多數都做過軍官,許多人參加過實戰,在 20 世紀 50 年代早期,大英帝國正在解體,為此打了一連串小規模的殖民地戰爭。我的一些朋友曾在英屬馬來亞的叢林里或肯尼亞的森林里行軍,還有幾個在肯尼亞服役期間親歷過真槍實彈的戰斗。
從戰場歸來后,等待著他們的是古板的專業生涯;他們努力學習,爭取導師的好感,為以后的前程做準備。然而,我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當兵的那兩年給他們施了魔法,這魔法屬于與他們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迥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它部分地來自他們的經歷,包括奇怪的地方、陌生的責任和刺激,甚至危險;也來自對指揮他們的職業軍官的接觸和了解。我們做學生的都崇拜導師的學識和怪癖,而我的朋友們盡管離開了戰場,卻仍然對他們當時的上級指揮官欽佩備至,不過他們所欽佩的是完全不同的品質,是那些人的闖勁、銳氣、活力和不拘小節。他們經常提到那些軍官的名字,回憶他們的性格和做派,描述他們的事跡—尤其是他們對權威人物充滿自信的頂撞。聽了他們的話,我覺得好像我也認識了那些灑脫不羈的軍人。我特別希望能認識那樣的人,哪怕只是為了使我對軍人的世界了解得更加充分、完整,因為我的有限了解全是靠苦讀軍事史教科書逐漸形成的。
大學生活結束后,朋友們各奔前程。有的當律師,有的當外交官,有的當公務員,還有的自己成了大學導師。我卻發現他們對軍旅生涯的回憶給我施了魔法,促使我決定研究軍事史。這是個魯莽的決定,因為學校里沒有多少研究這個課題的職位。然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培養陸軍軍官的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很快有了一個空缺,于是 1960 年我成了那里的教員。那年我 25 歲,對軍隊一無所知,從來沒有聽到過戰斗中的槍聲,幾乎從未見過一個真正的軍官,對軍人和軍旅生活的了解完全出自我自己的想象。
在桑德赫斯特的**個學期,我一頭栽進了過去怎么也想象不到的世界。桑德赫斯特的老師分軍事教官和學術教員兩類,我屬于后者。 1960 年,桑德赫斯特的高級軍事教官清一色都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級別較低的也幾乎全部在朝鮮、馬來亞、肯尼亞、巴勒斯坦或塞浦路斯打過仗,或參加過其他十幾場殖民地戰爭中的某一場。他們的制服上掛滿了勛章、綬帶,許多是對非凡勇氣的褒獎。我的系主任是退役軍官,他出席集體晚宴時佩戴的是優異服務勛章和軍功十字勛章帶兩道杠,而學校里有他這樣榮譽的人不在少數。有的少校或上校佩戴的獎章證明他們在阿拉曼、卡西諾、阿納姆和科西瑪戰役中表現了杰出的勇氣[1]。他們隨隨便便戴在身上的小小綬帶訴說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十字勛章和獎章記載了戰爭的高潮時刻;但他們這些勛章獲得者對自己被授予的榮譽卻淡然處之。
使我眼花繚亂的不只是各式各樣的勛章,還有五顏六色的軍服及其代表的意義。上大學時,我的許多同學帶回了做軍人時的光榮標志—團制服的上衣或軍用雙排扣短大衣。當過騎兵軍官的在穿晚禮服的場合,腳上仍然蹬著屬于槍騎兵或輕騎兵制服一部分的漆皮靴,靴筒口邊鑲著一圈摩洛哥革,靴跟有安馬刺的小溝。這使我悟到了一個悖論,那就是制服(uniform)并不一致(uniform),每個團的制服都不一樣。至于有多不一樣,我在桑德赫斯特**次參加集體晚宴時終于見識到了。槍騎兵和輕騎兵穿藍色和紅色的制服,王室禁衛騎兵的制服裝飾著成堆的金色絲絳,步兵墨綠色的制服顏色深到發黑,炮兵的褲子緊繃在腿上,近衛兵團士兵的襯衫漿得筆挺,(蘇格蘭)高地兵團的制服分 6 種不同圖案,(蘇格蘭)低地兵團士兵穿著格子呢緊身短褲,各郡兵團的步兵制服上衣則鑲著黃、白、灰、紫或暗黃色的皮革。
我原來以為軍隊是一個整體,那天晚上我才明白并非如此。不過那時我還不知道,外表不同的制服所代表的內在差別要重要得多。
我后來發現,各團確定自我特點靠的就是自己的獨特性,而正是這種獨特性使它們成為有效的作戰團隊,使它們的成員贏得了我在周圍的人身上所看到的那些獎章和十字勛章。我那些當過兵的朋友*讓人喜愛的品格之一是豪爽好結交,彼此之間親如兄弟;但兄弟之情只到一定程度,對自己團的忠誠才是他們生命中的試金石。個人之間發生爭吵第二天就可以和好,但誰要是對自己的團不敬卻會被記一輩子。事實上沒有人會出此種不遜之言,因為這種行為是對部落價值觀的嚴重冒犯。
我看到的正是部落文化。按照表面的標準來看, 20 世紀 60 年代,我在桑德赫斯特所遇到的退伍軍人與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沒有什么不同。他們上的是同樣的中學,甚至同一所大學;他們熱愛自己的家庭;他們和別人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們也為錢操心。然而在軍隊里,錢,甚至晉升,都不是終極的或決定性的價值觀。軍官當然希望晉升,但并不以此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一位將軍可能會受人敬佩,但也可能不會。引人敬佩的是他的將軍軍銜之外的東西,那就是他在同袍中的名聲,而名聲是他在所屬的團這個部落的眾目睽睽之下,多年來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這個部落不僅包括別的軍官,也包括士官和普通士兵。“和士兵處不好”是*嚴厲的批評。一個軍官可以頭腦靈活、勝任能干、不辭勞苦,但如果他不能贏得同團戰友的信任,這些品質就都是白搭。他就不算是部落的一員。
英國陸軍的部落文化極為強盛;它的有些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 世紀現代軍隊初現雛形的時候;現代軍隊從各個封建領主的私人武裝脫胎而來,那些領主的祖先則是推翻了羅馬帝國后,開進西歐的侵略大軍的成員。不過,從我年輕時到桑德赫斯特學院任教開始,在以后的多年間,我在許多其他國家的軍隊里也看到了同樣的部落文化。從參加過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法國軍官身上,我就感受到了部落文化的力量;他們在戰爭中指揮的穆斯林士兵遵循的是伊斯蘭教開疆拓土時期的戰士—被稱為穆斯林英雄(ghazi)的那些人—的傳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重建德國的軍隊,一些德國軍官被重新征召入伍;他們曾在俄羅斯的大草原上同蘇軍作戰,并仍然為他們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挺了過來而自豪;他們所經歷的苦難可以與他們的祖輩在中世紀時期經歷過的戰爭相比,從他們對那段經歷的回憶中,部落文化也隱約可見。印度軍官的部落感十分強烈,明顯的證據是,他們堅持把自己稱作拉其普特人或多格拉人,這是印度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開始之前就征服了印度的那些武士的后代。曾在越南、黎巴嫩或海灣地區服過役的美國軍官身上也體現了部落文化的痕跡,他們信奉的勇敢無畏、盡忠職守的行為守則正是他們國家的立國之本。
軍人與眾不同,這是我從自己在軍人中間度過的一生中學到的一點。我因此對所有把戰爭與人類的其他活動相提并論的理論和敘述都抱有高度的懷疑。那些理論家說得不錯,戰爭無疑與經濟、外交和政治相關。但相關不等于相同,甚至不等于相似。戰爭與外交和政治完全不同,因為真正打仗的人在價值觀和技能方面與外交家和政治家迥然相異。軍人的價值觀和技能屬于另一個世界,那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世界,與日常的世界并存但不相屬。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世界都在變化,武士的世界按照平民世界的變化調整自己。然而,它總是和平民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永遠也不會拉近,因為武士的文化永遠不可能成為文明本身的文化。所有文明的起源都歸功于武士,文明的文化又滋養著保衛它的武士,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會使得一種文明的武士在外部表現上與另一種文明的武士判然有別。事實上,本書的一個主題就是,從外部表現來看,有3 種不同的武士傳統;然而歸根結底,只有一種武士文化。從人類起源到人類進入現代世界,這種文化在時空中的演進和變化就構成了戰爭的歷史。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目錄
導言
第1章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
何謂戰爭?
克勞塞維茨何許人也?
戰爭的文化表現
復活節島
祖魯人
馬穆魯克
日本武士
沒有戰爭的文化
插曲1:對作戰的限制
第2章 石
人為什么打仗?
戰爭與人性
戰爭與人類學家
幾個原始部族和他們的戰爭
雅諾馬馬人
馬林人
毛利人
阿茲特克人
戰爭的開始
戰爭與文明
插曲2:防御工事
第3章 肉
駕馭戰車的武士
戰車和亞述
戰馬
大草原上的騎馬民族
匈奴人
騎馬民族的興起之路,453—1258年
阿拉伯人和馬穆魯克
蒙古人
騎馬民族的衰落
插曲3:軍隊
第4章 鐵
希臘人和鐵
方陣戰
希臘人和兩棲戰略
馬其頓與方陣戰術的登峰造極
羅馬:現代軍隊的孕育地
羅馬滅亡后的歐洲:沒有軍隊的大陸
插曲4:后勤和供應
第5章 火
火藥與工事
火藥戰的試驗期
火藥在海戰中的使用
火藥導致的均勢
政治革命與軍事變革
火藥和普遍兵役制的文化
終極武器
法律和戰爭的目的
結語
致謝
注釋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節選
何謂戰爭?
戰爭不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克勞塞維茨(Carlvon Clausewitz)的名言如果屬實,世界就簡單易懂多了?藙谌S茨是普魯士人,參加過對拿破侖的戰爭。他退役后寫成的《戰爭論》后來成為有史以來關于戰爭的*著名的著作。他寫道,戰爭是“政治交往”(des politischen Verkehrs)通過“各種手段的混合”(mitEinmischung anderer Mittle)的繼續。人們經常引用他這句話的英文譯文,但德文原文表達的意思比英文更微妙、更復雜。然而,無論是德文還是英文,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表達的思想都是不完整的。它有一個未言明的前提,即存在著國家和國家利益,人為了實現國家利益進行理性的謀劃。但是,戰爭比國家、外交和謀略的出現早幾千年。戰爭幾乎和人類一樣古老,它觸及人心*隱秘的角落——在人的心靈深處,自我擠掉了理性的目的,驕傲、情感和本能占據著主導地位。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政治動物”。篤信亞里士多德的克勞塞維茨更進了一步,說政治動物是挑起戰爭的動物,但他也僅僅到此為止。兩人都不敢面對這樣的主張: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他的思想指導著他捕獵的欲望和殺戮的能力。
克勞塞維茨的祖父是教士,身為普魯士軍官的他是在18世紀啟蒙運動精神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對于上述主張,他難以接受,現代人也同樣無法面對。無論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對我們的世界觀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的道德價值觀依然是偉大的一神教所宣揚的——譴責殺害同類的行為,除了在極為有限的少數情況下。人類學的研究表明,我們野蠻的祖先可能嗜殺成性,這方面考古學也提出了佐證;心理分析諄諄教導我們,人人心底都是野蠻人,只蒙著一層薄薄的面紗。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愿意相信,人性表現在現代生活中大多數文明人的日常行為中,當然并不十全十美,但依然是合作性的,總的來說是善意的。在我們看來,文化是決定人的行為的主要因素;在就“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培養”這個題目進行的永無休止的學術辯論中,多數旁觀者還是支持“后天培養派”。我們是文化動物,正因為我們的文化豐富,我們才承認人的確有暴力的基因,但同時我們又堅信,暴力的爆發只是文化的反常現象。歷史表明,我們所屬的國家、國家的機構,甚至國家的法律,都是經過沖突,而且常常是十分血腥的沖突后才建立起來的。每天都有關于流血沖突的新聞報道,發生沖突的地區經常離我們的國家近在咫尺。促成沖突的情由證明,我們關于文化正常狀態的觀念是站不住腳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泰然地把歷史事實和新聞報道納入“另類”這一單獨的類別,使其完全不影響我們對世界未來的展望。我們告訴自己,我們的機構和法律嚴厲克制著人的暴力潛能,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為均以刑事犯罪論處,而我們的國家機構如果訴諸暴力,則采取“文明戰爭”的特定形式。
文明戰爭的界限由互相對立的兩類人確定——和平主義者和“合法攜帶武器者”。合法攜帶武器者一貫是受人尊重的,哪怕只是因為他有方法使人不得不尊重他;和平主義者在基督教創立以來的2000年間也備受重視。這兩類人的相互關系在基督教的創始人和請他給一個仆人治病的羅馬職業軍人的對話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我在人的權下,”百夫長這樣解釋說;铰牭桨俜蜷L說他相信美德的力量,說那是對他自己所代表的法律的補充,驚訝得叫出聲來。也許可以據此推斷,基督承認合法攜帶武器者的道德立場。如果上級要求他放棄自己的生命,他也必須服從命令,所以他可以與和平主義者相比,后者也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犧牲生命。這個概念相當復雜,卻被西方文化輕而易舉地包納進來。在西方文化中,職業軍人和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找到了共存的空間,有時甚至并肩而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頑強的作戰部隊“第三突擊隊”的擔架手全部是和平主義者,但指揮官對他們的勇敢和犧牲精神贊佩不已。確實,西方文化若是不能給予合法攜帶武器者和認為攜帶武器非法的人同樣的尊重,它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的文化是尋求折中的文化,在公共暴力問題上達成的折中是:不贊成它的表現,但把對它的使用合法化。和平主義被升華為理想,而在嚴格的軍事正義守則和一整套人道主義法的規范下,合法攜帶武器則被視為實際的必要?藙谌S茨對這種折中的解說是:“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個說法在尊重絕對主權、有序外交、條約的法律約束力這些普遍道德觀的同時,為國家利益這一壓倒一切的原則留出了余地。也許它沒有承認和平主義這個剛剛由普魯士哲學家康德從宗教領域轉移到政治領域的理想,但它的確在合法的攜帶武器者與叛亂分子、土匪和強盜之間做出了清楚的區分。它的前提是軍隊紀律嚴明,下屬對合法的上級完全服從。它設想戰爭依照嚴格確定的形式進行,如封鎖、對陣戰、散兵戰、突襲、偵察、巡邏和前哨警戒,每一項都有其公認的規矩。它假定戰爭有始也有終。但是,對沒有明確的起始和終了的戰爭以及在不代表國家的人群之間,甚至是國家出現之前的族群之間的混戰,它卻完全沒有考慮。在那樣的戰爭中,所有男性都是戰士,因此沒有合法和非法攜帶武器者之分。那種戰爭形式在人類歷史上漫長的時期內曾普遍存在,后來雖然被擠到邊緣,但仍不時地擾亂文明國家的生活。國家也時常對從事那種戰爭的人加以利用,招他們為“非正規”的輕騎兵和步兵。對于這些非正規的武士在戰爭中燒殺搶掠的非法暴行和野蠻的作戰方法,文明國家的軍官不忍卒視;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克勞塞維茨和他的同袍所屬的經過嚴格操練的軍隊就很難堅持作戰。所有正規軍,包括法國大革命時的軍隊,都招募非正規人員執行巡邏、偵察和突襲的任務;18世紀期間,哥薩克輕騎兵、“獵殺者”、高地兵團、“邊境兵”、驃騎兵等非正規軍隊急劇擴張,成為現代軍事史上重要的一章。關于他們洗劫、掠奪、強奸、綁架、勒索和大規模破壞的惡行,他們的文明雇主拼命遮掩。那些雇主不愿意承認非正規雇傭兵的野蠻作戰形式比他們自己的作戰方法古老得多,也普遍得多。克勞塞維茨這位軍官思想家一旦提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思想,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哲理上方便的空子,使他得以避而不想他的職業中那些更古老、更黑暗、更根本的方面。
不過,克勞塞維茨也勉強承認,戰爭并非完全如他所說的那樣。他*出名的一段話是以這樣的假設開始的:“如果說文明民族的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比野蠻民族的戰爭小得多……”他沒有進一步探討這個思想,因為他正借助各種哲學思想的力量,千方百計地提出一項普遍性的理論來闡述戰爭應為何物,而不是反映戰爭以往和現在的真實狀況。他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了。實際作戰中,政治家和*高指揮官首先考慮的就是他的原則;然而,在真實描述戰爭的時候,目擊者和史學家絕不能使用克勞塞維茨的方法。他本人作為戰爭的目擊者和戰爭歷史學家,一定看到過,也可以寫出許多與他的理論不相符的東西。經濟學家F.A.哈耶克(F.A.Hayek)曾寫道:“沒有理論,事實就是沉默的!边@句話也許適用于經濟學范疇內冷冰冰的事實,但戰爭的事實卻不是冷冰冰的,它們燃燒著地獄之火。把亞特蘭大和美國南部的一大片地方燒成白地的威廉•特庫姆塞•謝爾曼將軍老年時就悔恨地表達了這個意思,他的話幾乎和克勞塞維茨的話一樣出名:“我對戰爭厭煩透了。它的榮光全是虛的……戰爭是地獄。”
克勞塞維茨看到過戰爭的地獄之火,事實上,他目睹了莫斯科被焚的情景。莫斯科大火是拿破侖戰爭中*大的物質災難,它對歐洲產生的心理影響不亞于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在宗教信仰的年代,里斯本被毀似乎證明了全能上帝的駭人力量,結果刺激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地宗教的復興;在革命的年代,莫斯科的毀滅似乎證明了人的力量,它也的確是人力所為。莫斯科大火被認為是有蓄謀的。莫斯科總督羅斯托普金聲稱是他下的命令,拿破侖也把縱火嫌犯捉拿歸案,予以處決;但奇怪的是,克勞塞維茨不肯相信大火是有意而為,是為了不讓拿破侖獲得勝利而采取的焦土戰略。正好相反,“我堅信縱火并非法國人所為,”他寫道,“我覺得至少也沒有證據證明是俄國當局干的!彼J為莫斯科大火是意外事故。
我目擊(俄國)后衛部隊撤退時街上一片混亂,加上*早看到的濃煙是從哥薩克騎兵活躍的郊區邊緣升起的,這使我確信莫斯科大火是由于混亂造成的,是因為哥薩克騎兵習慣于先把東西搶掠一空,然后再將房屋付之一炬,不讓它們為敵人所用……對俄國的命運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的事件居然像偷情生的私生子一樣,沒有父親出來承認,真乃歷史上的一件怪談。
然而,克勞塞維茨一定清楚,莫斯科大火這件私生子式無人負責的事件以及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戰爭中無數其他的私生子式的事件其實根本不是偶然。哥薩克騎兵的參與本身就預示了縱火、搶劫、強奸、謀殺和其他的暴行必定多如牛毛,因為對哥薩克騎兵來說,戰爭不是政治,而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
哥薩克騎兵是俄國沙皇的士兵,同時又是抵抗沙皇絕對統治的反叛力量。他們的起源帶著神話色彩,世代綿延之間,他們肯定也有意給自己的發端披上神秘的外衣。其實,這個神話的實質簡單而又實在。哥薩克的名字來自突厥語的“自由人”。他們是基督徒,逃離了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統治者的奴役,寧肯到中亞廣闊無垠、豐足富饒又無約束的大草原上去冒險——去“尋求自由”。
等到克勞塞維茨見到哥薩克騎兵的時候,他們在自由中誕生的神話故事情節增多了,真實性卻減少了。他們起初建立了真正平均主義的社會——沒有王公,沒有女人,沒有財產;自由自在的戰士來去如風,這是世界各地的史詩中突出、永恒的內容,而哥薩克騎兵就是活生生的體現。1570年,伊凡大帝不得不用大草原不出產的火藥、鉛和金錢這三樣東西來換取哥薩克人的支持,幫助他把俄羅斯人從穆斯林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在他統治期間,就已經開始使用武力把哥薩克人納入沙皇的體系。伊凡大帝之后,歷任沙皇仍繼續對哥薩克人施壓。俄國在對拿破侖的戰爭中,建立了正規的哥薩克兵團。這聽起來自相矛盾,但當時這樣的舉措在歐洲風行一時,各國都把森林、山區和馬背上的流寇納入了正規的作戰部隊。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完成了這個進程,宣布他的兒子是“所有哥薩克人的首領”。帝國衛隊里設置了頓河哥薩克團、烏拉爾哥薩克團和黑海哥薩克團,他們與其他被馴服了的邊疆兵、萊斯坎人、穆斯林和高加索山地人的區別只在于他們形式各異的制服上的細節。
盡管為馴服哥薩克人花了很大的力氣,帝國卻從未迫使他們經受做農奴的屈辱,不要求他們交付作為農奴標志的“靈魂稅”,還特別免除他們應召入伍的義務,而入伍對農奴來說不啻一紙死刑判決書。事實上,直到沙皇制度終結之時,俄國政府都遵守著把各個哥薩克群體看作獨立的戰士族群的原則。發出作戰號召的對象是群體,而不是單個的成員。到**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俄國作戰部要求哥薩克人參戰還是以兵團做計數基礎,不提士兵的具體數目;這傳承了部分封建、部分外交加上部分雇傭軍這一由來已久的制度。幾乎從有組織的戰爭出現伊始,各國就都以這一制度的各種不同形式來募集已經熟練掌握作戰技術的軍隊。
克勞塞維茨見到的哥薩克騎兵,比后來托爾斯泰在他早期小說中以浪漫的手法刻畫的充滿活力的游蕩者,更加接近燒殺搶掠的哥薩克人原型。1812年,他們在莫斯科郊外放火,導致整個首都陷入火海,這種事只有他們干得出來。哥薩克人保留了殘忍的天性,莫斯科大火使幾十萬莫斯科人在氣溫接近北極的嚴寒中無家可歸,可就連那個悲慘事件也還算不上他們殘忍行為的極限。在接下來的大撤退中,哥薩克人追殺西歐人時表現出來的殘酷,挑動了埋藏在西歐人集體記憶*黑暗的角落里的影像,使他們想起歷史上來自大草原的侵略者的暴行:那些毫無憐憫之心的人舉著用馬尾做成的旗幟,鐵騎所到之處大開殺戒。在拿破侖大軍長長的隊列為了回到安全之地而踏著及膝的大雪艱難跋涉的時候,一隊隊的哥薩克騎兵就在火槍的射程外跟蹤著,等待著。每當一個士兵力竭倒下,他們就一擁而上;如果一組人落在了大部隊后面,他們就騎著馬把他們沖散、踩倒,再殺死。拿破侖燒毀了別列津納河上的幾座橋梁,但還有一些法軍沒來得及過河;哥薩克人抓住了他們后一個不留全部殺光?藙谌S茨告訴他的太太,他看到的“場面恐怖至極……如果我的感情不是已經練得很堅強的話,那情景會使我發瘋的。即使如此,我還要等許多年才能在回憶當時目擊的情形時不至于渾身發抖”。
然而,克勞塞維茨是職業軍人,父親是軍官,從小受的是軍人的教育,有20年打仗的經驗,經歷過耶拿、博羅季諾戰役,還有拿破侖第二場*血腥的戰役——滑鐵盧之戰。他目擊過血流成河的景象,經行過死傷者如收獲的田野上的谷束一樣累累遍地的戰場,看到過身邊的戰友被子彈打死。一次胯下的馬被打傷,他萬幸逃脫一死。他的感情的確應該磨煉得非常堅強了。那么,他為什么覺得哥薩克人追擊法軍犯下的暴行特別可怕呢?答案顯而易見:我們對于自己所熟悉的東西習以為常,我們可以為自己和與自己同樣的人犯下的殘酷行為找出理由,甚至百般辯解,但對于陌生人犯下的形式不同但性質一樣的殘酷行為,我們卻感到憤怒,甚至憎惡。哥薩克人是克勞塞維茨所不了解的陌生人。哥薩克人騎馬把法軍的掉隊士兵踩倒,用長矛刺死,他們把戰俘賣給農民換錢,把賣不出去的戰俘剝光,搶走他們的衣服。這些習慣使克勞塞維茨憎惡、反感。他可能還對哥薩克人輕蔑有加,因為如一位法國軍官所說,“我們直接面對他們時,他們從不反擊,哪怕(我們的)人數只有他們的一半”。簡而言之,哥薩克人對弱者殘忍,在勇者面前怯懦,這與克勞塞維茨這位普魯士軍官和紳士從小學到的行為模式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后來又多次發生。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巴拉克拉瓦戰役中,兩個哥薩克團被派去打退英國輕騎兵的沖鋒。一位從旁觀察的俄國軍官報告說,“(哥薩克人)被迎面沖來的整齊有序的大批(英國)騎兵嚇壞了,不堅守陣地,反而轉向左邊朝自己人開火,好奪路而逃”。英國的輕騎兵被俄方大炮趕出死亡之谷后,據另一位俄軍軍官的報告,“**個緩過勁兒來的就是哥薩克人。他們本性畢露,馬上開始做他們*拿手的事——把沒有了騎手的英軍馬匹聚攏起來拿去賣錢”。這樣的場景無疑會進一步加深克勞塞維茨的輕蔑,使他更加堅信哥薩克人根本不配“戰士”的稱號,盡管他們算是雇傭軍,但其實他們連正經的雇傭軍都配不上,因為雇傭軍通常是忠實執行契約的?藙谌S茨可能會把他們算作食腐動物,靠吃戰爭的下水為生,卻不敢參加屠宰。
在克勞塞維茨的時代,戰爭的主業就是屠宰。士兵沉默地一排排站好,一動不動地等著被殺,有時會站好幾個小時。在博羅季諾戰役中,據報告說俄軍陸軍上將奧斯特曼•托爾斯泰的步兵面對炮火站了兩個小時,“其間隊伍中唯一的動靜是死去的士兵倒下時造成的隊列的波動”。在戰斗中幸免一死并不意味著屠宰的結束。博羅季諾戰役后的那個晚上,拿破侖的高級外科醫生拉雷做了200例截肢手術,他的病人還是幸運的。據歐仁•拉博姆描述,戰場上縱橫交錯的“戰壕里幾乎全是傷員,他們在自然本能的驅使下爬到里面尋求安全……他們層層相疊,無助地泡在自己的血水里,有的人呼喊著求經過的人殺了他們,讓他們解脫痛苦”。
這種屠宰場式的景象是一種特定作戰方式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克勞塞維茨眼中殘暴的野蠻人,如哥薩克人,遇到這樣的戰斗一定會落荒而逃;如果他們沒有目睹,聽到別人描述這種作戰時則會覺得難以置信而哈哈大笑。1841年,日本軍事改革家高島秋帆首次向日本陸軍的一些高級將校示范歐洲軍隊的操練方法時,引起了一片譏笑之聲。軍械大臣說:“許多人同時起立,用同一個姿勢舉槍,看起來就像小孩子在做游戲。”這是近身格斗的武士的反應,對他們來說,戰斗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行為,不僅要表現勇氣,還要顯示出個性。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時,法國、德意志和英國支持希臘獨立事業的人——其中許多人做過軍官,參加過拿破侖戰爭——趕往希臘,幫助那里一半是土匪、一半是反抗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義軍的游擊隊員(klephts),教他們用緊密隊形操練。游擊隊員的反應也是訕笑,不過不是出于輕蔑,而是因為不相信這種新的作戰方法。他們的作戰方式十分古老,亞歷山大大帝進攻小亞細亞時遇到的就是這種方式的抵抗:他們在可能遭遇敵人的地方修建起短墻,然后對敵人百般辱罵挑釁,以此來激怒敵人動手;敵人一逼近,他們就跑。他們的目的不是打贏戰爭,而是活下去等第二天再打;他們壓根兒沒有贏得戰爭的概念。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有自己民族的作戰方式:他們一窩蜂地向前沖,完全不管是否會傷亡。前來援助希臘的歐洲人爭論道,希臘人除非和奧斯曼土耳其人面對面地干,否則就永遠打不了勝仗;希臘人則反駁說,他們若是像歐洲人教的那樣,站成一排,胸口對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火槍,就會全部被打死,那樣無論如何也輸了。
希臘獨立事業的支持者中*著名的拜倫寫道:“為希臘激情滿腔,為希臘熱淚盈眶!彼推渌麩釔圩杂傻臍W洲人原本希望和希臘人一起并肩戰斗,“重演溫泉關戰役”,卻發現希臘人對合理的戰術一無所知,而且冥頑不可教。這使他和別的滿腔熱血的歐洲人感到沮喪和幻滅。支持希臘的人真心相信,現代希臘人在骯臟愚昧的外表下,和古希臘人是同一個民族。雪萊在詩劇《希臘》(又譯為《海臘斯》)中謳歌:“世界的偉大時代重新開始/金色的年華再次降臨。”他在詩劇的序言里以*簡潔的方式表達了這一信念:“現代希臘人的祖先是那些幾乎難以想象和我們同屬一類的偉大人物。他完全繼承了他們的理性、聰敏、熱情和勇氣!钡,支持希臘事業的歐洲人一旦和希臘人一起作戰過,就很快放棄了現代希臘人和古希臘人血脈相通的信念。不僅如此,研究歐洲對希臘獨立事業的支持的歷史學家威廉•圣克萊爾(William St Clair)寫道,那些活著回到歐洲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希臘人懷有深深的憎恨和厭惡,他們罵自己愚蠢之極,居然上當受騙”。雪萊幼稚地歌頌現代希臘人勇氣的詩句讓他們聽在耳中尤其感到惱火。去幫助希臘的歐洲人本以為,希臘人會像古希臘的重裝步兵對波斯人作戰那樣,表現出同樣的頑強,排成緊密隊形,“傲然挺立直至戰死”。古希臘那種作戰方式經過歷史的迂回曲折,后來成為歐洲人自己在西歐的作戰特點。他們期望現代希臘人至少愿意重拾他們祖先的緊密隊形戰術,因為只有那樣才能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回自由。然而,希臘人“作戰的目的”只是要贏得維持他們游擊生活方式的自由,他們想要的是繼續在邊境山區無視權威,以搶劫為生,只要對自己合適,隨時轉投靠山,一有機會就殺害其他宗教的信徒,穿得花花綠綠到處招搖,揮舞著兇猛的武器嚇唬人,收受賄賂卻光拿錢不辦事,而且他們絕對不會戰斗到*后一人,如有可能,*好一打仗就逃跑。
歐洲人看到這一切后,沮喪之余只能得出結論,古希臘人和現代希臘人一定不是同一個民族,否則無法解釋一個英雄的文化怎么會墮落到如此地步。
去幫助希臘的歐洲人試圖使希臘人接受他們的軍事文化,但失敗了。克勞塞維茨沒有試圖使哥薩克人接受他的軍事文化,但即使試了也一定會失敗?藙谌S茨和支持希臘獨立事業的歐洲人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的西方作戰方式,也就是18世紀偉大的法國元帥德•薩克斯(Marshall de Saxe)在對土耳其人及其對手的敏銳評判中所總結的“秩序、紀律和作戰方法”,是他們自己文化的表現,而“活下去等第二天再打”的戰術則是哥薩克人和希臘游擊隊員的文化的表現。
簡而言之,克勞塞維茨對“何謂戰爭”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文化層面上失于片面。這也難怪。從自己的文化中抽身出去,超然地觀察它如何塑造和影響每一個人,*后形成他個性的定型,這對所有人來說都絕非易事。堅信個人主義的現代西方人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難以做到這一點?藙谌S茨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是受啟蒙運動教育長大的孩子。他生活在浪漫主義時代的德意志,是知識分子,也是改革的實干家。他注重行動,批評社會的弊病,并堅定地相信必須改造社會。他敏銳地觀察現在,熱切地希冀未來。但他沒有看到,他作為一個有中央權威的歐洲國家的職業軍官,與自己所屬階層的過去有著多么深刻的聯系。他的思想已經非常精微深邃,但如果他的思考再加上一個方面,或許就能認識到,戰爭包括的遠不只是政治。戰爭從來就是文化的表現,它還經常是決定文化形式的一個因素;在有的社會中,戰爭就是文化本身。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相關資料
《戰爭史》是我讀過的深具宏大視角和人文關懷的戰爭著作。
——何帆(北京大學教授、著名政治經濟學者)
戰爭是驅動人類歷史*重要的力量之一。約翰•基根的這部《戰爭史》,在短短400頁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戰爭的“大歷史”,以期我們銘記人類歷史的血腥和殘酷。一部無與倫比的作品。
——唐世平,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著名國際關系學者
約翰•基根的文字頗具可讀性,同一時代的軍事史學者無人能出其右。
——邁克爾•霍華德(耶魯大學教授、著名軍事史學者)
我們時代杰出的軍事史學家,為我們展開一幅引人入勝的戰爭歷史圖景,……這是一部曠世佳作。
——尼爾•弗格森(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
約翰•基根從歷史學、心理學、冶金學、遺傳學、后勤學、考古學、戰略和戰術等多個角度入手,考察戰爭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古巴比倫帝國,抑或索姆河會戰,他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并且提出新穎的觀點。《戰爭史》這部著作令人驚嘆,無與倫比。
——奈杰爾•尼克爾森,《每日電訊報》
1993年我接觸到這本書,它是我讀過的很好的一本書……刻畫了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戰火紛飛的恢弘圖景。
——保羅•約翰遜,《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
一部杰作,……即使再過一百年,它依然將是同類書中的佼佼者,經典性絲毫不會遜色。
——《紐約客》
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戰爭史杰作。
——《紐約時報》
戰爭史-重新解釋戰爭.以及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珍藏版 作者簡介
約翰·基根,當代杰出的軍事史學家之一,曾任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高級講師、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歷史學教授,被譽為二戰后英語世界頭號軍事史權威。著有《戰爭史》《戰爭的面目》《一戰史》《二戰史》《溫斯頓·丘吉爾》等。他因在軍事史領域的杰出貢獻獲得軍事史學會頒發的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獎,并曾獲得大英帝國勛章(OBE)和爵士勛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