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27765
- 條形碼:9787550627765 ; 978-7-5506-277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本書特色
★ 16開函套精裝,鳳凰出版社出版
★ 作者嚴明師從國學家錢仲聯,長期從事明清文學及東亞漢文學研究
★ 全書采用了從考證到演繹等多種研究方法,總結中國詩歌對各國漢詩影響的不同側重面
★ 揭示了中國古典詩歌長期以來在促進東亞詩歌文學繁榮和形成東方藝術傳統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內容簡介
本書觀察及概括近世東亞各國漢詩流變歷程, 也借鑒中國詩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東亞各國漢詩的表現形式及藝術特色。將近世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的漢詩放到東亞漢文化圈的歷史背景下進行比較, 細致探討東亞各國漢詩的社會功能及在鑄造本民族精神文化傳統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前言
本書研究觀察及概括近世東亞各國漢詩流變歷程,也借鑒了中國詩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東亞各國漢詩的表現形式及藝術特色。將近世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的漢詩放到東亞漢文化圈的歷史背景下進行比較,細致探討東亞各國漢詩的社會功能及在鑄造本民族精神文化傳統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注重研討在18、19世紀東亞社會文化轉型過程中漢詩的獨特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基本思路是把中、朝、日、越的漢詩發展放到東亞社會與文化在互相聯系中共同發展的背景平臺上進行考察分析;既確認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角作用,又關注在與中國詩歌進行交流、碰撞和交融過程中的東亞各國漢詩是如何創造出各自獨特面貌;既辨析各國漢詩藝術的變化及特色,更關注引發變化的時代、社會、民族文化的動因。
本書采用了從考證到演繹等多種研究方法。比如通過辨析近世東亞各國的漢詩流變歷程,總結中國詩歌對各國漢詩影響的不同側重面,其中涉及中國詩歌的各種總集、別集以及詩話評論著述傳入東亞各國的情況分析;東亞漢詩人的交往情況分析;東亞各國漢詩中各種意象、寓意、象征手法及抒情方式的對比分析等。從而證明漢詩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也是東亞各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代表。東亞漢詩雖然有著相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規范,但是從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來的東亞詩人,寫出來的漢詩卻往往有著形同神異的妙處。正是這些豐富的同中之異,表現出了東亞詩歌藝術精神的獨特魅力。
本書對現在通行的中國古典詩學和比較文學中的詩歌理論體系進行反思,因為在現行的詩歌理論框架內難以對東亞漢詩作出準確的詩學定位。本書不僅審視了東亞各國漢詩的歷程,而且還涉足到一些前人很少關注然而卻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譬如怎樣看待中國的漢詩傳統,不同國度的漢詩人在詩歌形式與抒情內容方面對這一傳統都有著明顯不同的選擇、解讀甚至誤讀。還比如不同的母語因素對各國漢詩創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像日本的伊滕仁齋、獲生徂徠等大學者的漢詩中,可以看出受到日本漢文訓讀法的影響;又如朝鮮李朝漢詩人的作品也深受朝鮮語諺文的影響;又如越南黎末阮初著名女詩人胡春香的字喃詩與漢詩創作之間的關系等等。細致辨析這些影響和差異,對重新評估中國古典詩學的價值以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本書通過探究漢詩作為古代東方的一種主流文學形式為何能夠長期影響周邊國家地區的文學藝術及社會審美意識,揭示出中國古典詩歌長期以來在促進東亞詩歌文學繁榮和形成東方藝術傳統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一個新的角度積極探索東亞漢詩在世界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通過總結東亞漢詩學的發展規律,對不同國家之間文學交流過程中的模擬及創造、民族性和國際性等重大文學理論問題皆進行了具有開拓價值的探索。
從15世紀到19世紀的五百年間的東亞近世,成為中國古典詩學全面繁盛的總結期,也是東亞漢詩創作全面發展的黃金期,其時間跨度包括了中國的明初(永樂元年)到清末(1403-1911),朝鮮的李朝(1392-1910),日本的五山、江戶(1603-1867)時代,琉球國尚氏王朝(1372-1879),越南的后黎朝、阮朝(1427-1884)。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東亞各國漢詩創作而言,從《詩經》到唐宋詩已經形成共同的經典傳統,而創作時空環境及語言因素的變遷,又促使著東亞各國漢詩人對經典詩學傳統作出了不同的解讀和選擇,因此便出現了流派紛呈、各具特色的東亞漢詩。
這五百年間的東亞漢詩創作所保留下來的詩歌總集和別集的數量是驚人的,中國的《全明詩》至今還在編撰的過程中,其詩篇數量*保守的估算也在五十萬以上,《全清詩》則迄今尚未能列入編撰的議程,其詩篇數量則應比《全明詩》翻數倍。日、韓、琉、越各國的漢詩存量至今還沒有精確的統計,但從近年來影印刊行的《韓國文集叢刊》、《日本漢詩詩集?詞華集》、《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及《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等大型古籍叢刊看,各國保存至今的漢文集(含漢詩集)數量皆在千種以上。因此,漢詩不僅是屬于中國的,作一種達到美輪美奐境界的語言藝術形式,漢詩還同屬于漢字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國。正是東亞各國詩人們的共同創造,才造就出東亞漢詩的繁盛輝煌。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目錄
**編 朝鮮漢詩的近世流變
緒論
**章 從高麗朝到李氏朝鮮時代的漢詩繼承
**節 概述
第二節 高麗末期愈演愈烈的隱逸現象
第三節 高麗后期的隱逸詩人
第四節 高麗隱逸詩的特色表現
第二章 朝鮮李朝初期漢詩
**節 朝鮮李朝初期漢詩
第二節 性理詩
第三節 三唐詩人
第四節 李朝使臣詩
第五節 許氏家族
第三章 朝鮮李朝中期漢詩
概述
**節 朝鮮中期漢詩
第二節 樂府詩
第三節 金氏家族文學
第四節 李朝女性漢詩人綜論
第五節 中朝女性詩歌“怨”“恨”之辨
――以李氏朝鮮與明清詩歌的比較為中心
第六節 佛教詩創作
第四章 朝鮮李朝末期漢詩
概述
**節 朝鮮末期漢詩概述
第二節 委巷詩人
第三節 實學派詩人
第四節 末代遺唱
第五章 朝鮮漢詩中的古體詩
**節 強烈關切民生疾苦
第二節 民族英雄的刻畫
第三節 三千里江山的頌歌
第四節 浪漫抒情的長歌
第五節 民俗風情的生動寫照
結語
一、李氏朝鮮時代漢詩的鼎盛
二、明清使臣與朝鮮詩人的唱酬詩
三、朝鮮李朝漢詩的特色
參考文獻
附錄
1.《朝鮮漢詩人目錄》
2.《朝鮮女性詩人集》
第二編 日本漢詩的近世流變
緒論
一、日本漢詩的源頭
二、明清時期漢詩典籍的輸入
三、江戶漢詩繁盛的原因
四、對江戶漢詩發展史分期的思考
**章 江戶漢詩的初期發展(慶長八年至延寶七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江戶初期漢詩的創作格局
第三節 木下順庵與江戶詩壇的“尊唐”風
第四節 伊藤仁齋、中江藤樹、德川光園等漢詩人的創作
第二章 江戶漢詩的繁榮期(上)(延寶八年至寶歷九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尊唐”論與詩壇的興盛
第三節 林門漢詩創作
第四節 木門漢詩創作
第五節 堀川派漢詩創作
第六節 萱園派漢詩創作
第三章 江戶漢詩的繁榮期(下)(寶歷十年至文政十二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反復古詩論的興起及其對詩壇的影響
第三節 江村北海的漢詩創作
第四節 幽蘭社漢詩人的創作
第五節 混沌社漢詩人的創作
第六節 江湖社漢詩人的創作
第七節 江戶漢詩繁榮期詩僧的創作
第四章 江戶漢詩的總結期(天保元年至慶應三年)
**節 概述
第二節 江戶總結期詩風的傳承與融合
第三節 幕末明初的漢詩風尚
第五章 江戶時期女性漢詩人的創作
**節 江戶時期女性漢詩人創作的時代土壤
第二節 江馬細香、梁川紅蘭、原采蒴等女性漢詩人的創作
第三節 江戶時期女性漢詩人的藝術成就及地位
第六章 江戶漢詩中的季節 詠嘆
**節 春花的寄托
第二節 賞春的心態
第三節 惜春的悲情
第七章 本土俗體的江戶狂詩
**節 江戶狂詩的名稱及來源
第二節 江戶狂詩創作的三次高潮
第三節 江戶漢詩的繁盛蹤影
第四節 江戶狂詩特征分析
第八章 近世日本漢詩中的絕句體
**節 東亞意識的覺醒
第二節 島國山水的頌歌
第三節 近代日本漢詩人群
第四節 血性強國之歌
第五節 入歐的驚奇與困惑
第九章 江戶漢詩對明清詩學的繼承與發展
――以《詩藪》對《日本詩史》的影響為中心
**節 《詩藪》傳播日本的背景
第二節 《詩藪》的體例結構對《日本詩史》的影響
第三節 《詩藪》“氣運說”對《日本詩史》的影響
第四節 《詩藪》詩歌審美標準對《日本詩史》的影響
結語
一、江戶漢詩成功的原因
二、江戶漢詩的特色表現
三、江戶漢詩學的本土化
四、近世日本漢詩的比較文學意義
參考文獻
第三編 琉球漢詩流變史略
緒論
一、從琉球到沖繩
二、琉球漢詩的發展軌跡
三、琉球漢詩研究現狀
**章 琉球漢詩的醞釀期
**節 琉球漢詩的起源
第二節 漢詩輸入琉球的途徑
第三節 明代琉球漢詩的保存現狀
第二章 琉球漢詩的發展時期(1636一1759)
**節 清代**批官生及其漢詩創作
第二節 琉球勤學生的漢詩創作
第三節 《皇清詩選》和《中山傳信錄》收? 嫉牧鵯蠔菏????????????????
第四節 《中山詩文集》――琉球**部漢詩總集
第三章 琉球漢詩的黃金時期(1760一1844)
**節 欲為海國無雙士,讀盡天都未見書
――官生漢詩的百花盛開
第二節 琉球本土漢詩人的崛起
第四章 琉球漢詩的落幕(1845―1884)
**節 林世功的漢詩創作
第二節 林世忠的漢詩創作
第三節 二林的試帖詩創作
第四節 晚期琉球漢詩人代表蔡大鼎
第五章 琉球漢詩文研究綜論
**節 琉球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
第二節 從《東游草》與西游草之比較看琉球對中華文化的皈依
第三節 琉球漢文尺牘的文學意義及史學價值
第四節 《中山詩文集》解說
結語
一、琉球漢詩的主旋律
二、琉球漢詩中的特色意象
三、琉球漢詩之于東亞漢詩的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附錄
1.琉球漢詩別集版本
2.琉球漢詩人統計
第四編 越南漢詩流變史略
緒論
一、越南漢詩的研究現狀
二、越南漢詩的概念和流變分期
三、越南漢詩的流變內容分析
**章 中越文化交流與漢詩傳播
**節 中越文化交流的淵源
第二節 越南漢詩產生的土壤與背景
第三節 中越兩國的漢詩外交
第二章 李朝漢詩
概論
**節 李朝前僧侶詩
第二節 李朝初期佛偈詩
第三節 李朝中后期儒士漢詩
第三章 陳朝漢詩
概論
**節 陳朝國君漢詩
第二節 陳朝宗室朝臣漢詩
第四章 后黎朝漢詩
概論
**節 開國文學家――阮薦
第二節 黎圣宗的詩歌創作活動及其影響
第三節 黎末南北方漢詩
第四節 安南文學巨擘――黎貴悖
第五章 阮朝漢詩
概論
**節 嘉隆時南北詩風
第二節 阮朝詩豪――阮攸
第三節 明命、紹治、嗣德三朝漢文詩
第四節 越南北使詩大家――李文馥
第五節 法人勢力下的愛國志士詩以及漢詩的厄運
第六節 越南漢詩創作的絕響――潘佩珠
第六章 越南漢詩中的七律體
**節 安南七律詩的淵源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長期浸染
第三節 安南科舉的影響
第四節 群臣唱和風氣的引導
第五節 近代詩風轉變中的七律體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越南漢詩古籍表
跋語
后記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節選
近世東亞漢詩流變 作者簡介
嚴明,1956年生于蘇州市,198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后師從國學家錢仲聯,1990年獲博士學位。先后任教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日本神奈川大學、臺灣東吳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日本明星大學、獨協大學任教、美國密蘇里大學,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全國明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文學會理事,江蘇省紅樓夢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明清文學及東亞漢文學研究,完成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至19世紀東亞漢詩學比較》。出版專著《清代廣東詩歌研究》、《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東亞漢詩的詩學構架與時空景觀》、《中國題材的日本漢詩》等10余種,發表論文100余篇。
- 主題:聚焦近世東亞漢詩的流變與發展的好書
本書聚焦于近世東亞漢詩的流變與發展,通過對中日韓等地區漢詩的比較研究,展現了漢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書中不僅分析了漢詩的風格、題材變化,還探討了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揭示了東亞文化圈的內在聯系。作者的論述深入淺出,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為研究東亞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感謝中圖網,以如此優惠的價格買到此書。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