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精誠大醫趙炳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257374
- 條形碼:9787117257374 ; 978-7-117-2573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誠大醫趙炳南 本書特色
趙恩道、張廣中、曲劍華、周冬梅主編的《精誠大醫趙炳南(精)》講述了趙炳南先生的行醫生涯中,其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對醫療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中醫醫道的無私奉獻,對患者的仁厚關切,折射出我國老一輩中醫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嚴謹真誠的做人態度。緬懷趙炳南先生,同時也是弘揚老一輩中醫的寶貴精神遺產——對祖國傳統醫療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我國廣大患者的無盡關懷。
精誠大醫趙炳南 內容簡介
《精誠大醫趙炳南》收集整理趙老的生平經歷、軼聞舊事,編撰成冊,記載了趙老的成長過程、行醫經歷以及趙老的格言、為醫處世之道。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趙炳南傳略、趙老學術淵源、學術特點、特色方藥和特色療法,有些內容為首次披露。全書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學術部分高度凝練,突出精髓。
精誠大醫趙炳南 目錄
**章 童年(1899年-1913年)
一、引子
二、兩座大山
三、三位貴人
第二章 學徒奇遇(1913年-1922年、)
第三章 知恩——恩師丁德恩先生與“丁氏三杰”
一、行醫
二、社會活動
三、教育
四、丁氏三杰
第四章 醫館春秋(1922年-1956年)——“北京有個趙炳南”
一、“施診”與“免費牌”
二、“到家”
三、“活菩薩”
四、中國時間
五、王朝末日
六、“為回族同胞做些實事”
第五章 新生(1956年-1984年)——晚年輝煌
一、“您”
二、行醫與做人
三、手表軼事
四、實至名歸
第六章 首長健康的衛士
一、偉大的“患者”
二、珍貴的生日禮物
三、專車里的診療
四、急病急治
五、老友訣別
六、保守治療
七、銀耳的遺憾
第七章 趙炳南學術經驗淺談
一、趙炳南治醫的一貫宗旨及原則
二、學習趙炳南在皮膚病治療中的部分經驗
第八章 追思與懷念
第二部分 緬懷先輩趙炳南
憶趙炳南醫館往事趙恩公
淡泊者致遠——記我的父親趙炳南先生趙桐鳳
難忘的老宅石君璽
懷念恩師趙炳南先生何汝翰
緬懷恩師趙炳南教授楊凱
壺天舊影——記趙炳南先生二三事哈毅
名門遺風王嘉然
六十年前的患者,一個甲子的感懷包春明陳鳳鳴
深切懷念趙炳南老師及其風范與學術思想方大定
懷念恩師——趙炳南國醫大師林秉端
追憶我的恩師趙炳南先生蔡瑞康
畢生為皮科,偉績留人間——憶恩師趙炳南教授二三事徐宜厚
略論趙炳南教授用藥之道徐宜厚
懷念趙炳南老師的醫德醫風張承志
憶趙老二三事——愿趙老英名永垂不朽虞瑞堯
懷念趙老李乾構
點點身邊事,娓娓心中情錢文燕
著名中醫皮外科專家趙炳南教授生平簡介陳凱
學習趙炳南先生,傳承皮膚病中醫外治鄧丙戌
德藝雙馨為傳承,傳承學子感師恩溫振英
敬仰趙炳南肖淑琴
我的師父——趙炳南高寶玲
第三部分 趙炳南學術思想及經驗淺談
燕京趙氏皮科流派的學術特點及特色療法曲劍華
趙炳南教授“從血論治”銀屑病探源周冬梅
趙炳南從風、濕論治皮膚病張蒼
第四部分 趙炳南發表文章全錄
用中藥治療瘢痕疙瘩的初步結果
中醫熏藥治療神經性皮炎的初步報告
白疕風(牛皮癬)廿三例中醫療效觀察
癬(神經性皮炎)103例中醫療效觀察
為創造我國新醫藥學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對發展中醫學術的幾點體會——從帶狀皰疹(纏腰火丹)的辨證論治談起
從往事說到黑豆對白發、癬斑的妙用
關于黑豆治白發、癬斑答讀者
甜口良藥——食糖保健妙用
嵌甲治驗
調和陰陽在皮膚科的臨床應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118例臨床追蹤觀察報告
嬰兒濕疹
嚴重創傷手術后合并敗血癥一例的中醫治療體會
燻藥療法治療61例神經性皮炎(頑癬)的初步臨床觀察
懸壺生涯六十年
試論中醫外科“消、托、補”法中的托法及761例治療分析
附錄
附錄1 趙炳南年譜
附錄2 趙炳南學術傳承鏈
附錄3 趙炳南誕辰115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之——游墳
附錄4 “趙炳南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
附錄5 趙炳南醫道格言
精誠大醫趙炳南 節選
《精誠大醫趙炳南》: 一、引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流傳已久的民諺,意思是一個人的童年表現將會折射他的成年際遇。據英國心理學*新研究成果顯示,三歲幼童的言行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如此一來,中西與古今、民間與科學競達成了共識——童年決定論。 懸壺濟世的一代名醫,他的童年際遇究竟如何影響了他成年后的人生、醫道?趙炳南的童年,多次徘徊于死生之間,贏弱的肩膀背負著兩座大山——貧窮與疾病,而引領他走出苦境、頑強成長的則有三位貴人,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把趙炳南送上了醫者之路。 二、兩座大山 19世紀50年代,山東德州地區連年遭遇大面積、持久性旱災,莊稼絕收,農戶生存處境極端惡化。趙炳南的祖父趙文異(趙貴)一家,正是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千萬農戶之一。1860年,咸豐十年,夏季的旱災成了壓垮山東農民的*后一根稻草,連年饑荒的折磨讓他們再也難以承受任何打擊。除了農活,趙文昇還會些廚藝,但即便如此也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于是他舉家搬遷,跟隨眾鄉親鄰里,拖家帶口,背井離鄉,沿大運河北上,*后來到河北宛平縣一處名為三里河的回民村落。 那一年,正處于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出逃京師,清軍在南方與太平天國僵持,大批山東饑民北上逃荒。趙文昇一家雖然落了戶,但身在異鄉,舉目蕭然,回想一路逃難,從山東到河北,披星戴月數千里,艱辛不已,可謂家破人未亡。原本的家庭雖不富裕卻也安居樂業,但身處異地,放眼四周只有貧窮與苦難。如此一來,全家的生計重擔都由多病纏身的趙文昇一肩挑起。 趙文昇7歲喪父,13歲喪母,但并未因自己是孤兒而自怨自憐,長大成人后刻苦習得廚師的手藝,盡管收入微薄,也算能負擔全家生計,逃過饑荒后,這個奔波的家庭總算緩過一口氣。旦夕禍福一瞬間,趙文昇操勞過度,突患重癥,很快就離開人世。于是,全家的生計負擔又轉而壓在兒子趙宏斌的身上。好在趙宏斌有制作清真糕點的手藝,依靠技術能掙些微薄收入,勉強讓一家人糊口。 1899年,趙炳南降生在這個生活窘困的家庭中。對這個飽受疾苦摧殘的脆弱家庭來說,趙炳南可謂“生不逢時”。增人添丁,特別是男丁,對一般家庭來說是特大喜事,但在這樣的貧苦家庭,增丁就意味著添口——吃飯的口,趙炳南的降生無疑是雪上加霜,并未給家里帶來歡樂,反而給父母趙宏斌夫婦平添愁容。 趙炳南自幼贏弱多病,營養不良,僅從5歲到8歲這短短三年中,他接連患過麻疹、傷寒、猩紅熱,甚至痢疾、天花,*要命的是瘧疾。惡疾頻發,一波又一波的摧殘,讓沒錢治病的趙炳南骨瘦如柴。他的童年,始終與病魔相抗,而病魔的幫兇則是貧窮。 三、三位貴人 趙炳南的童年,伴隨著疾苦,卻也蘊含著希望,疾苦來自兩座大山,而希望則源于三位貴人。這三位貴人,一位拯救他的性命,一位傳授給他知識,一位開啟他的未來。拯救趙炳南性命的貴人,是位民間醫者。 趙炳南5歲那年,染上痘瘡,也就是天花。他高燒昏迷,痘瘡出全之后,已經體無完膚。貧窮助長了病魔的威脅,家中沒錢給趙炳南治病,于是他就強忍著病痛,但是他本就營養不良,又何來力量抵抗?眼見趙炳南日漸虛弱,再這樣下去性命不保,父母一籌莫展。生死關頭,**位貴人出現在趙炳南面前,可謂天降神兵,正當其時。此后,她憑借高超的醫技多次將趙炳南從死神手中奪回,不僅如此,她高尚的品德也深深影響了年幼的趙炳南。 村子里這位善治小孩病的醫者姓王,在家中行二,人稱王二大媽。她雖不通文墨,卻粗曉醫理,多知多會,常以民間土方偏方為鄉人診病,尤其善治孩童,屢見奇效。趙宏斌夫婦請來王二大媽為兒子診治,她看過之后,就給趙炳南開了“化毒丹”,服后很快好轉,數日逐漸痊愈。愈后,趙炳南落下一身疤痕,甚至遍及面部,被村里孩子們取了個外號——“麻孩兒”。趙炳南就這樣帶著一身瘡疤成長,并不介意。然而令人稱奇的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趙炳南醫館開業后,他的疤痕竟全部消失,面部平復如初。 天花只是趙炳南童年苦難的前奏,5歲天花剛剛治好,6歲的他竟又染上了痢疾。當時紅白痢疾肆虐,排便中帶有膿血,痛苦難當,趙炳南未能幸免,染病持續數月,每日排便的次數難以數清。當時家境貧寒,別說是手紙,就連*便宜的豆紙都買不起,趙炳南的父母只好把破舊衣服撕成碎片給兒子當做手紙用,用后洗凈、泡在石灰水中消消毒、曬干后再用……半年多的時間里,趙炳南不僅用完了家中所有的破舊衣服,甚至把鄉親鄰居送來的破衣爛布都用光了。宛平縣城的大夫診治數月,雖癥狀稍緩,卻經久不愈。病痛折磨數月,本就消瘦的趙炳南只剩一身皮包骨。王二大媽雪中送炭,出了個偏方:無花果加蜂蜜蒸熟,每次4~5粒,日服三次。趙炳南連服三日,療效立顯,沒過幾天就痊愈了。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