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民:文藝的尺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7321
- 條形碼:9787519037321 ; 978-7-5190-373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民:文藝的尺度 本書特色
《人民:文藝的尺度/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共分十一章,內容包括:人民文藝的審美特質;人民文藝的主要理論文獻;關于人民性與人性、階級性、黨性之關系的理論探討;西化思潮中文藝的民族性與人民性;新世紀文藝人民性研究的幾種傾向;虛無人民與小文學史書寫的興起;賀敬之新時期人民文藝思想述要等。
人民:文藝的尺度 內容簡介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文藝在中國現當代文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民:文藝的尺度/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主要探討人民文藝的哲學和倫理基礎、人民文藝的理論文獻、人民文藝的意識形態功能、人民文藝的美學原則和敘事特征、人民文藝的實現路徑,以及新世紀文藝人民性研究的一些傾向等理論問題。通過這些探討,以期使人們對人民文藝的基本理論問題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為人民文藝的當代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提高并增強文藝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自覺和自信。
人民:文藝的尺度 目錄
**章 站在人民史觀的立場上
一、人民史觀的內涵及其確立
二、從人民尺度視角把握歷史
三、虛無歷史就是虛無人民
四、“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
第二章 人民文藝的審美特質
一、人民文藝的真實之美
二、人民文藝的正義之美
三、人民文藝的集體之美
四、人民文藝的勞作之美
第三章 走向人民的文藝大眾化
一、文藝大眾化的根本出發點
二、文藝大眾化的基本內涵
三、文藝大眾化的重要途徑
四、文藝大眾化的一般規律
五、文藝大眾化的核心標準
第四章 人民文藝的主要理論文獻(一)
一、重訪馬克思、恩格斯的三封信
二、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再思
第五章 人民文藝的主要理論文獻(二)
一、人民性:黨的文藝思想的靈魂
二、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
三、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
四、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
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第六章 關于人民性與人性、階級性、黨性之關系的理論探討
一、關于人民性與人性之關系的理論探討
二、關于人民性與階級性之關系的理論探討
三、關于人民性與黨性之關系的理論探討
第七章 西化思潮中文藝的民族性與人民性
一、西化思潮對文藝民族性的影響
二、文藝的人民性與民族性
三、人民性:西化思潮中民族文藝的必然選擇
四、一些文藝作品對人民性的抽離與扭曲
第八章 新世紀文藝人民性研究的幾種傾向
一、人民性被窄化的傾向
二、人民性被泛化的傾向
三、人民性被虛化的傾向
第九章 虛無人民與小文學史書寫的興起
一、小文學史書寫對私我性主體的鉤沉
二、人民文藝在一些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境遇
三、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手法
四、《與史同在》:一個對小文學史反撥的樣本
第十章 賀敬之新時期人民文藝思想述要
一、革命是我們生命中*美的東西
二、方法論:徹底的唯物主義
三、抒人民之情,敘人民之事
四、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
五、正確反對錯誤傾向
第十一章 幻滅與記憶:《二手時間》里的人民影像
一、人民理想的幻滅
二、人民身份的焦慮
三、人民“自由”的虛妄
四、人民記憶的褪色
結語
附錄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特征
附錄二 普列漢諾夫“社會心理”理論的闡釋學啟示
附錄三 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
后記
人民:文藝的尺度 節選
《人民:文藝的尺度/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本節以下簡稱《祝詞》)中*精粹的文藝思想,就體現在“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這一重要論斷上。鄧小平指出:“由誰來教育文藝工作者,給他們以營養呢?馬克思主義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①這里從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根本道路的高度來肯定人民對于文藝的根本意義,正顯示了社會主義文藝與人民文藝的高度一致性。 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首先要求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放歌,以高品質的文藝創作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求。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顧大局,守紀律。幾千年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的半個多世紀來,他們滿懷信心,艱苦奮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寫下了我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篇章。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沒有把他們壓倒。任何嚴重的困難都沒有把他們擋住。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②可以說,這個為人民放歌的過程,也就是文藝工作者發現人民的力量和品質的過程,是他們向人民汲取營養的過程。 應該說,孩子本身的存在對于母親而言就是一種滿足。在孩子身上,寓寄著母親的基因,寓寄著母親的血脈,寓寄著母親的希望,母親在孩子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因此,孩子本身可以給母親以滿足,特別是精神上的滿足。文藝工作者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如此,要在作品中植下人民的基因,傳遞人民的血脈,寄托人民的希望,讓人民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積極的影像。當然,這個滿足是一種引領性滿足,而非迎合性滿足。這就需要文藝家要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①。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通過自己的創作,在滿足人民多方面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提高人民境界,啟發人民覺悟,鼓舞人民前進。 可以說,以進步的精神力量感召人民、鼓舞人民,是人民文藝的一個基本功能和特征。面對災難和挫折,人們需要堅強和勇氣,需要振作和信心,而優秀文藝作品鼓舞和激勵人民的效果是無與倫比的。《紅巖》《紅旗譜》《創業史》等紅色文學經典,鼓舞了億萬人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激情,創造了很高的社會效益。早期的蘇聯電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鄉村女教師》等也給當時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很多人就是看了蘇聯電影毅然奔赴戰場、鄉村、戈壁、邊疆的,而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更是新中國幾代有志青年的枕邊書。透過優秀文學作品,長征精神、紅巖精神、延安精神等我國傳統革命精神也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人民艱苦奮斗、建國創業偉大實踐的巨大支撐力和推動力。 其次,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要求文藝工作者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的發展和長遠利益去考慮。這就“應當在描寫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文藝工作者要通過塑造“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創業者,表現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度、有高尚情操和創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②。 ……
人民:文藝的尺度 作者簡介
馬建輝,河北平鄉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處處長,現供職于求是雜志社宏碁文稿雜志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