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6515
- 條形碼:9787519036515 ; 978-7-5190-365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重點考察詹姆遜、伊格爾頓、奈格里、朗西埃等理論家的政治美學思想,并把他們各自的思想和理論把握為總體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關學的不同組成部分,進而展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研究思路、主要論題和理論方法等,并思考其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立足于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恕,緊扣美學與政治、審美與人類解放之間的聯系,對詹姆遜、伊格爾頓、奈格里和朗曲埃四位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政治美學思想進行考察,認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是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隨著社會歷史變遷和思想潮流涌動而不斷發展的產物,是從審美的角度對全球化語境下人類現實的存在境遇和可能的解放進行的深沉思考。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目錄
一、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章 開啟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從馬克思到當代
**節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思想及其審美維度
第二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全球化時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話語的轉變
第二章 全球化的“認知測繪”:詹姆遜的政治美學思想
**節 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與藝術
第二節 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空間
第三節 認知測繪美學的政治策略
第三章 審美與意識形態:伊格爾頓的政治美學思想
**節 文學與意識形態
第二節 重塑身體的審美意識形態
第三節 后現代話語的美學批判
第四章 藝術、審美與生命政治:奈格里的政治美學思想
**節 生命政治語境中的藝術
第二節 與生命權力對抗的審美和藝術
第三節 作為生命政治行為的藝術
第五章 政治與美學的融通:朗西埃的政治美學思想
**節 政治的美學
第二節 美學的政治
第三節 歧感:政治和美學的實現
第六章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總體分析與評價
**節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歷史定位與理論特色
第二節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理論成就
第三節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的局限性及其啟示
結語 走向政治與美學的統一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節選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書系》: 一、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轉向 詹姆遜是一個有著強烈歷史意識的學者,“永遠歷史化”(always histodeize)是他研究的重要特色。在他看來,歷史不可能一筆勾銷,今天必然是歷史的產物,如今的“在場”之物都是由過去的“不在場”的事物所決定的,現實必須在歷史中才能得到說明。另一方面,詹姆遜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方式主導論。他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生命力的領域,同時他又吸收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將生產方式看作“*終”的卻不是單一的決定因素。生產方式在歷史變遷中發揮的作用或許不是唯一的、直接的,但一定是基礎性的,能夠主導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正是基于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詹姆遜把對后現代藝術和后現代文化的分析深深扎根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中尋找其產生的根源。 詹姆遜根據曼德爾給資本主義歷史進行的分期,將資本主義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的或市場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或壟斷資本主義以及跨國的或晚期資本主義。曼德爾是以三次技術革命作為歷史劃分的標準,把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三次普遍的技術革命分為:1848年以來的蒸汽機機器生產;19世紀90年代以來的電力和內燃機機器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電子和核能源機器生產。詹姆遜從資本的發展人手,認為這三個時期分別以資本的自由競爭、高競爭導致的壟斷資本和資本的跨國運作為特點。他還把這三個階段與文化發展階段“對應”起來,認為與市場資本主義時期對應的是現實主義文化,與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對應的是現代性,與跨國資本主義時期(全球化)對應的是后現代性。也即是說,“全球化正是后現代性的經濟基礎,而后現代性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的上層建筑”,如同現代性是與早期帝國主義時期對應的文化,“而后現代性則是全球化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全球文化”! ≌腔谶@種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詹姆遜發現了后現代藝術五花八門的表象背后的總體性,即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也就是說,他不是把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藝術風格來孤立地理解,而是將藝術批評結合進對社會歷史進程的總體分析之中,從而對其進行歷史性的定位。因此,后現代主義就不只是某種顛覆性的、變幻莫測的、不可捉摸的藝術風格,而是資本主義第三階段的“文化的主導形式”。這是詹姆遜對后現代主義進行“祛魅”的關鍵一步。在他看來,對于后現代主義既不應該盲目稱頌,也不應該一味地從道德上進行口誅筆伐,而是應該采取辯證的態度,通過“文化主導”的概念對其進行理解,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把握當代藝術和文化的總體特征。作為“文化的主導形式”,后現代主義涉及的就不僅僅是藝術風格、藝術手段的創新或轉變問題,而是這種創新和轉變背后深層的歷史動力問題。通過對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考察,詹姆遜找到了后現代藝術興起、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后現代藝術的基本特點:(1)邊界的取消:不僅不同的藝術風格、手法、媒介被融匯一爐,而且商業與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分野也趨于消失。(2)深度模式被消解:只是在表面上玩弄符號、形象、材料,表意鎖鏈陷入斷裂,文本和形式不再有固定的意義和深層的表達,只是與偶然的“事件”相關。(3)歷史感的喪失:文本從歷史中脫離出來,現在與過去混為一談,懷舊的作品不過是拆解昔日一切風格,通過調配組合,創造出具有新鮮感的混合體。(4)主體的死亡與情感的消逝:個人的感受不再是藝術的中心,獨特風格的概念也逐漸隱退,后現代藝術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沒有個人化的情感,這是一種飄忽無所主的情感,是一種異常猛烈的欣狂之感,主體在欣快若狂之中陷入自我毀滅。 ……
人類解放的審美之維-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美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文苑仲,1982年生,安徽阜陽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講師,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后,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潮、現當代藝術琿論。曾主持江蘇省社會科學基會項目和江蘇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參與多項省部級項目。在《文藝理論研究》《藝術百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