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9378
- 條形碼:9787520329378 ; 978-7-5203-293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內容簡介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古代文論研究,西方文論研究,文化研究,電影研究,文學品讀,譯文選刊,附錄。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目錄
論審美人類學構成及跨學科研究趨向
?碌闹袊婵
——主體、理論與知識分子
從古今中西坐標中看“失語癥”論爭的三派
百年新詩編選的階段性與中國現代詩學的變遷
古代文論研究
魏晉南北朝批評緣由與文體興盛嬗變(下)
論石濤“尊受”說理論構成及藝術認識論意義
從《飲冰室詩話》看梁啟超詩學觀念的三重維度
承續與超越:葉燮的詩學觀念與《紅樓夢》的藝術建構
西方文論研究
現代性的拾荒與審美救贖
——齊美爾影響下的本雅明碎片思想解讀
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內涵新探
符號一結構文藝美學假設
視覺隱喻與空間生產
——視覺文化的思想資源和美學形態
世俗世界與神圣世界的和諧
——奧爾巴赫論《神曲》
“開放的作品”模式中一個特例
——對布萊希特戲劇獨特的“開放性”之探究
存在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
——以薩特戲劇〈魔鬼與上帝》為例
國內關于“空間形式”問題研究綜述及反思
文化研究
文化產業視閾中的科技決定論考察
游戲場景構建與青年文化實踐
——以“狼人殺”游戲為個案“
民族認同的”精英主義“敘事及其問題
電影研究
真實記錄、細節運用與平民視角
——電視片《遠方的家——邊疆行》的敘述策略
從影像到認知
——《心花路放》的”騙局“與”蹤跡“
浸入式數字體驗技術
——視覺奇觀還是詩意的現實?
也談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文學品讀
〈酒國》:中國當代美學的文學案例分析
《風姿花傳》與”花“論的中日轉換
以六如上人詠莼詩為例看日本江戶時期漢詩的本土化
——以和歌和漢詩中的莼菜意象比較為中心
《北方的河》中的時間審美化呈現
……
譯文選刊
附錄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節選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不過,要充分發揚詩歌的現實功用性,還需采取一種更為貼合現實國情的途徑,即賡續詩歌原本就有的歌詠傳統。對此,梁在《詩話》的第54則、第77則、第78則、第97則、第119則、第120則、第137則、第184則等章節內容中,表達出一個非常明顯的導向,那就是強調詩歌的音樂性。梁提出“音樂改良”,并對唱歌一科予以高度評價,一方面來說,是為了發揮詩歌的歌詠性質,如在第77則中指出,“中國樂學,發達尚早……前此凡有韻之文,半皆可以人樂者也。《詩》三百篇,皆為樂章尚也”,從發生學角度來看,詩歌是要吟唱的,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唐絕句、宋詞、元曲等,都呈現出歌詠的形態。但是,對于本朝(即清代)的詩歌現狀,梁卻尖銳地批評道:“音律之學,士夫無復過問,而先王樂教,乃全委身諸教坊優伎之手矣!痹诹嚎磥,這種詩、樂的分離,一方面失掉了詩歌的本來面目,另一方面使得詩歌無法對國民教育產生影響,職是之故,梁詰難道:“若中國之詞章家,則于國民豈有絲毫之影響耶?”沒有現實作用的詞章家,不過只是“社會之虱矣”。正因為詩歌失去了“歌詩之旨”,所以才招致了無補世運的弊端?梢哉f,梁在這里不僅對詩歌的衍生發展作了追溯,同時也對現實的詩歌狀況提出了批評,更為重要的是,梁還提出了一種救弊之道。在梁啟超看來,詩歌革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音樂進行改良,“調和之以淵懿之風格,微妙之辭藻”,譜寫出一些適用于今日時代,適用于今日之國民教育的軍歌和校歌,接續歌詩的古老傳統,進一步發揮詩歌的教育作用。據此,梁還以報刊《江蘇》上的音樂改良為例,認為如《練兵》之歌:“操場十里鬧盈盈,銅鼓喇叭一片聲,龍旗飛動當中一座演武廳,小炮連聲乓乓乓乓乓,大炮連聲轟轟轟轟轟;橫刀躍馬繞場性戰盔戰甲色鮮明,騎兵炮兵工兵步兵輜重兵,齊齊整整來昕將軍令,軍令嚴明預備臨‘大陣”等,乃是“中國文學復興之先河也”! £P于如何對詩歌音樂進行改良,使其充分發揮出對于國民改造的現實意義,梁啟超從兩個方面作了針對性的說明。**,從內容上來說,中國目前面臨“國權墮落”“道德墮落”的現實問題,要發揮詩歌改造國民品質的價值,就應該正視國衰民弱的社會現實,在詩歌內容中輸入國家思想、權利觀念以及尚武精神,發揚國民的蹈厲之氣,“以道相規,以學相厲”,進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舉例言之,梁啟超在《詩話》第54則中,提到黃遵憲的《出軍歌》,認為軍歌與“國運升沉相關”。在第119則中,梁提到岳飛的《滿江紅》、康有為的《演孔歌》以及他本人創作的《愛國歌》四章,另在第120則中,梁還以自創的《黃帝》四章為例,認為這些發揮傳統愛國精神以及尚武精神的創作,對于國民精神的改造有重要的意義。第二,從形式上來說,梁強調要輸入“淵懿之風格,微妙之辭藻”,實際上已經觸及詩歌形式的改革問題。那么,如何進行具體的革新,使詩歌形式更適于國民改造的用處,梁在《詩話》120則指出,“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雅與俗的問題,早在1897年梁就在《湖南時務學堂學約》中有所論及,他指出,“學者以覺天下為任”,所以應創作“覺世之文”而非“傳世之文”。在梁看來,“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備至,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①盡管這里論的是文,而非詩,但其基本的價值立場卻是相貫通的。同樣,關于詩歌的雅、俗問題,梁在《詩話》第184則中亦有具體討論,他指出要發揮詩歌之用,“雅樂與俗樂,二者亦不可偏廢”。中國的底層社會正是由一些俗樂在發揮著“轉移風化”的影響,俗樂是與下層民眾貼得*為緊密的詩歌形式。梁這種強調上層士夫與俗樂結合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新的適應時代的詩歌理念,體現出一種明顯的價值論色彩。與此同時,梁還在詩歌實踐策略上提出建議:一方面可以“參酌吾國雅、劇、俚三者而調和取裁之”,另一方面可借鑒日本改良唱歌的成功經驗,盡可能地用淺顯的文字來發揮詩歌的深意。正如在《詩話》第97則中曾志忞所言及的,“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直,與其填砌也寧自然,與其高古也寧流利!敝挥腥绱耍趴赡苷嬲l揮出詩歌的教益作用。 ……
中外文論-2017年第2期 作者簡介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文學所副所長,世界美學學會秘書長。,丁國旗,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美學、文學基礎理論,出版著作有《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研究》、《論藝術——承諾與守望》、《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等,論文百余篇,還有多本譯作,如霍耐特的《社會道德秩序取決于認知還是再分配?——變動視野中的社會道德秩序》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