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4907
- 條形碼:9787559424907 ; 978-7-5594-2490-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本書特色
◆百萬印量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全新續作。 ◆用108個有趣的歷史故事解讀《傳習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心學要點。 ◆知名歷史作家度陰山數十年研究《傳習錄》集大成之作。 ◆用通俗的語言講解《傳習錄》中的“心即理”“事上練”“致良知”等心學概念,在輕松的閱讀中領悟知行合一的心學真諦。 ◆輕松有趣,扎實有力,鎖定讀客“這本史書真好看文庫”!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書信集,是了解心學不可不讀的傳世經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很多心學愛好者望而卻步。 本書作者度陰山,研究《傳習錄》數十年,始終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深奧難懂的心學理念。在本書中,度陰山通過108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將《傳習錄》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概念解釋得十分透徹。 心即理:天理在我們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剛建立時,天災連連。朱元璋心憂百姓,于是讓劉伯溫占卜問上天,災年什么時候能結束。劉伯溫對朱元璋道:“陛下何必問上天呢?只要您存著勤政愛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這個‘理’自然會呈現。”朱元璋從此以愛民之心施行仁政,沒過幾年,大明帝國果然開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從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禮儀方面的專家。有一次他為一戶人家主持喪禮,在死者墳前痛哭,哭過后,他這一天都懨懨不樂。有人看到孔子臉上露出的悲傷神色,問道:“喪禮已經結束了,您為何還這么悲傷呢?”孔子正色道:“禮是由良知而發的行為,我之所以在喪禮上哭泣,是因為內心真誠地為死者感到哀傷,這種真摯的悲傷怎么可能在一天內消除呢?”正因為有了為死者哀傷的“知”,才有了規范禮儀的“行”,*終成就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致良知:克除內心的私欲,而不是總想著掩蓋它,如此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褚遂良,試圖看起居注,修改其中某些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褚遂良堅決不給看,李世民生氣道:“你把我的過失都記下來,后世人怎么看我啊!”劉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記,天下老百姓也會記在心里的!”李世民聽完后,為自己試圖掩蓋錯誤的想法大為羞愧,從此改正錯誤,終成一代明君。 翻開本書,通過108個歷史故事,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中的心學智慧。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目錄
作者序 / 001
傳習錄·上
徐愛錄 / 005
陸澄錄 / 041
薛侃錄 / 160
傳習錄·中
答顧東橋書 / 214
啟問道通書 / 250
答陸原靜書 / 258
答歐陽崇一 / 275
答羅整庵少宰書 / 283
答聶文蔚 / 291
答聶文蔚(二) / 298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 308
傳習錄·下
陳九川錄 / 317
黃直錄 / 349
黃修易錄 / 371
黃省曾錄 / 391
黃以方錄 / 491
《傳習錄》跋 / 528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節選
私欲真難克嗎 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今思之,看來亦只是為得個軀殼的己,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著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這都是為著軀殼外面的物事。汝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于目;汝心之聽,發竅于耳;汝心之言,發竅于口;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口鼻。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著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著這個真己的本體。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譯文】 蕭惠問:“自己的私意難以克除,怎么辦?” 先生說:“把你的私意說出來,我來幫你克。”又說,“人必須有為自己考慮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意。能克除自己的私意,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蕭惠說:“我也挺有為自己考慮的心的,不知為何還是無法克去己私。” 先生說:“且說說你為自己考慮的心是怎樣的。” 蕭惠想了很久,說:“我一心想做好人,便自認為很為自己考慮的。如今想來,恐怕也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考慮,并不是為了真正的自己。” 知行合一王陽明 4: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 199 先生說:“真正的自己又怎能離得開身體呢?恐怕你都不曾真正為自己的身體考慮。你且說說,你所謂的為了自己的身體考慮,不就是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四肢嗎?” 蕭惠說:“正是這樣。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聽美聲,口舌要嘗美味,四肢要享安逸,所以才不能克己。” 先生說:“《老子》里說過:‘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這些都是對你耳、目、口、鼻、四肢有害的東西,怎么是為了你的耳、目、口、鼻、四肢好呢?如果真正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便要考慮耳朵如何去聽、眼睛如何去看、嘴巴如何去說、四肢如何去動。必須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才是成就耳、目、口、鼻、四肢的作用,才是真正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你現在終日向外追求,為名為利,都是為了自己的身外之物。如果你為了耳、目、口、鼻、四肢的好,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難道是你的耳、目、口、鼻、四肢自己能夠不視、聽、言、動的嗎?歸根到底還是通過你的心才能做到的。視、聽、言、動都是心的作用。心通過眼睛而看,通過耳朵而聽,通過口舌而說,通過四肢而動。如果沒有心,就沒有耳、目、口、鼻、四肢。所謂心,并不是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只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經死掉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為何不能視、聽、言、動了?所謂心是指那個使得視、聽、言、動得以可能的東西,也就是天性,就是天理。有了這個天性,才會產生與性相對應的生生之理,這就是仁。天性的生生之理,表現于眼睛便能看,表現于耳朵便能聽,表現于口舌便能說,表現于四肢便能動,這都是天理的作用。而天理就其主宰具體的身體而言,便稱之為心。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原來就沒有不合乎禮儀之處。這才是你真正的自己,這個真正的自己才是身體的主宰。如果沒有真正的自己,就沒有身體。可以說是得之便生,失之便死。如果真的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必須時刻在真正的自己上下功夫,必須時刻保持著這個真己的本體。獨處時也持守德行,唯恐對其造成一點傷害。稍有一點非禮的念頭萌動,就像刀割、針刺一般難以忍受,必須將刀去掉、針拔除。這才是真正為自己考慮,才能克除私欲。現在你就好比是認賊作子,為何還說有為自己考慮的心,還說不能克除私欲呢?” 【度陰山曰】 李世民執政初期,自控能力特別強,他對所有的正確意見都聽從,克制自己的私欲,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正是在這種自控能力下,他把大唐推向一個高峰。但李世民執政后期,從前的戒懼和自我克制之心逐漸放松,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種情況,群臣紛紛諫諍,可李世民像換了個人,一概不聽。 某次,李世民居然要看起居注。起居注是由史官(一般是宰相)負責記載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這是歷代帝王公私生活的**手材料,史官必須如實、不虛美、不隱惡地來寫起居注,當事皇帝無權過問。 李世民這一要求讓負責這一工作的褚遂良大為震驚。褚遂良說:“不能看。” 李世民生氣道:“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記錄了?” 褚遂良說:“當然,這是我的職責。” 李世民惱羞成怒:“我有過失,你都記下來,后世人怎么看我啊!” 劉洎在一旁突然道:“就算褚遂良不記,天下老百姓也會記在心里的!” 李世民愕然。自這件事后,他稍有收斂,重新回歸自我克制。 蕭惠說:“自己內心的私欲很難克。”王陽明說:“你只是不想克,否則肯定能克。這和李世民看起居注的故事異曲同工。” 李世民為什么要看起居注?理由很簡單,他心虛。因為他知道自己做過錯事,也知道起居注里記下了,他恐怕是想在起居注上改正過來。這個“想改正”的念頭就是良知發現,就是知道了自己心上有私。 每個人做了錯事其實心里都知道,只是改和不改的問題。王陽明說:“蕭惠,你就是沒有為己的心,所以才覺得私欲難克。什么是為己?就是做一個毫無私欲的圣人。如果你真有為己的心,一做錯事,一有私欲,良知馬上會通知你,你立即去修正,這有什么難的呢?”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真沒有為己之心。如李世民,看似要留下美好形象給后人,其實是想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而不是靠實際行動,把自己修煉成真圣人。 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如此,都覺得私欲難克,有了私欲,鑄就錯誤后,又想掩蓋它,這就不是真的為己。你在掩蓋私欲和錯誤的同時,本身就是在犯錯。 想要真正克除私欲,其實沒那么難,只要有讓自己成為貨真價實的圣人的心,克掉所有的私欲不在話下。如果沒有這種心,你縱然每天都想著克除,也是水中撈月。
知行合一王陽明-輕輕松松讀懂《傳習錄》-4 作者簡介
度陰山,知名歷史作家,新時代“陽明心學”的研究者及踐行者,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碩士,大多數人通過他的作品《知行合一王陽明》了解王陽明。大學時便反復誦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至今已可倒背,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核心理論理解得十分透徹,遂以數十年之功,厚積薄發,著成這部結合歷史、通俗通透講解《傳習錄》的著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