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32375
- 條形碼:9787567132375 ; 978-7-5671-323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 內容簡介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在內容上考慮傳統武術的長拳、短打、剛、柔等特點,分別選取了太極拳(柔性拳種)、八極拳(短拳類)、劈掛拳(長拳類)、翻子拳(長短結合兼有螺旋翻轉的特點)和中國短兵(綜合刀劍器械的特點)進行介紹,以使廣大讀者和高校的學子對傳統武術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與學習。 此外,《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在保持拳種風格特點不變的前提下,根據短學期學制(比如上海大學采取的10周一學期)的特點,精選學習內容,并編創了適合實際教學的若干精要傳統套路。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 目錄
**節 武術概述
第二節 武術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第三節 武術的流派和分類
第四節 古代武術論著簡述
第二章 傳統武術與中國文化
**節 傳統武術的哲學淵源
第二節 傳統武術的古典之美
第三節 傳統武術與中醫的相互影響
第四節 傳統武術的倫理型文化特征
第三章 傳統武術功法訓練
**節 武術功法釋義
第二節 傳統武術功法的分類及其內容
第三節 傳統武術功力練習的常用方法
第四章 柔中寓剛——太極拳
**節 太極拳歷史溯源
第二節 太極拳的身心兼修功效
第三節 太極拳基本技法
第四節 傳統太極拳基本套路的教與學——武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
第五章 貼身短打——八極拳
**節 八極拳歷史溯源
第二節 八極拳的內容、風格特點及習練要領
第三節 八極拳基本技法
第四節 八極拳基本套路的教與學——八極拳小架十五式
第六章 體用兼備——劈掛拳
**節 劈掛拳歷史溯源
第二節 劈掛拳的內容、風格特點及習練要領
第三節 劈掛拳基本技法
第四節 劈掛拳基本套路的教與學——劈掛拳精要十八式
第七章 善之善者——翻子拳
**節 翻子拳歷史溯源
第二節 翻子拳的內容、風格特點及習練要領
第三節 翻子拳基本技法
第四節 翻子拳基本套路的教與學——翻子拳精要十六式
第八章 武之尊者——中國短兵
**節 短兵歷史溯源
第二節 短兵運動特點
第三節 短兵基本技法
第四節 短兵的輔助訓練方法
參考文獻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 節選
《傳統武術與健體防身》: 一、道家哲學構成傳統武術的思想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家思想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它決定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模式。比如,在社會政治領域,每當歷史上H{現戰亂后,國家需要恢復元氣,人民需要休養生息之時,道家主張清靜、無為的思想就會興盛,如漢初的文景之治,魏晉的盛行玄學。在思想領域,老莊的道為諸子百家之說提供了哲學基礎,可以說道家是“體”,其余諸家是“用”,“三教九流”莫不得益于道家;在文學藝術領域,莊子美學思想批判的、追求獨創的精神,給了歷代大師以積極的啟發,后世有關審美和藝術創造活動的特殊規律的認識,極大部分得自道家,中國古代藝術家所具有的重直覺、重想象、講究意境和氣韻、強調絕對自由、把審美情趣同超功利的人生態度聯系起來等特點,都受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道家哲學對中國武術思想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其本體論構成了中華武術思想認識論的基礎。一般認為,哲學范疇的本體論是關于世界存在的本原和本質規律的學說。道家有關本體論的論述,主要表現在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論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均成為武術思想認識論的根源。 1.道論與武術的“拳技”核心之理及其變化 “道”為何物?這是一種本體論追問。在說明事物的根本時,老子用了一個“道”字,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歷史上的“道”曾有過“道”“太極”“太虛”“太一”“大一”“常德”“孑L德”“大德”“大同”“大通”“理”“法”等同一系統的不同表達,這些本體范疇可見于《易傳》《禮記》《道德經》《莊子》《楚辭》等先秦典籍和后世儒、釋各家經典中,它們都從各個角度指向了“道”的本體特征。而老子的解釋是,“道”是萬物之始,又是萬物之宗。老子認為萬物之本的“道”即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章》)。中國武術則吸取了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本質特征。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原理是由無極而太極,進而才有動靜、陰陽等千變萬化。《太極拳論》又說:“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指出拳技的千變萬化中貫徹著一個“理”,實質上就是老子所謂的“道”。道家的本體論認為,由根本的“理”或“道”,才產生出剛柔、動靜、虛實等種種相反相承、互為因果或矛盾關系。這種本體論及對事物衍生規律的認識也構成了中國武術的思想認識基礎,即拳技的核心是被稱之為“無法言狀”的“理”或“道”,而這個“拳道”則又衍生出武術中動靜、虛實、起落、快慢、剛柔、開合等諸多相互矛盾又相互依托的技術動作和攻防意識。 2.氣論與中國武術的獨特修煉方式 “氣論”是道家的本體觀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影響了中國武術的思想基礎。“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范疇,是構成中國文化多彩內容的基本元素。“氣”這一概念的原始意義是煙氣、水蒸氣、云氣、霧氣、風氣、寒暖之氣、呼吸之氣等物質。哲學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氣”的概念,便是從這些具體的可以直接感覺到的物質升華發展而來。古人在論及“氣”時,就身體層面而言,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化生萬物之氣,即先天之氣,亦稱“元氣”“宗氣”“中氣”,即外物之本的“氣”;另一層含義則指后天之氣,即周流血肉之氣。就前者而言,莊子用“氣”來表示萬物之本源:“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至樂》)無形之氣為有形之物的基礎。莊子以“氣”的聚散來解釋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莊子·知北游》) 中國武術中,“氣”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可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氣”被視為武術的原力與根本,是武術功力的精微所在。“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就是對內在武術生命力修煉的形象比喻。其二,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如武術功能、神韻、技法等,均為“氣”的演化與體現。 正是秉承和發揚了道家的“氣論”的哲學思想,歷代武術家從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構建了中華武術獨特的有關“氣”的理論體系。如清代著名武術家萇乃周的《中氣論二十四氣》云:“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原陽,醫者所謂元氣,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備名日中氣……人自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稱天根,號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藏此中,神之賴之。”這段話說明了“氣”的本體性質,其中的“元氣”即“太極”,亦即老莊的“道”。在由長宵道人整理的少林武術重要典籍《羅漢行動全譜》中,對“氣”的性質有明確的闡述:“天地萬物皆一氣之所結成,天地無氣則陰陽息,萬物無氣則生機滅,養氣固不重哉。而人為萬物之靈,則養氣尤為重。養氣之道莫勝于十八羅漢功與所謂羅漢短打者,誠能煉氣歸神。”這里指出的“氣”既是武功的本源,又是武功修煉的對象與目標。 ……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