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325884
- 條形碼:9787122325884 ; 978-7-122-325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本書特色
本書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將民族樂器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讀者可跟隨書中文字,翻開塵封的禮樂華章,感受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聆聽精選名曲打開穿越時間的大門,對話古今;了解民樂與現代midi碰撞出的火花,看古老的樂器如何發出新的嫩芽,重現生機。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內容簡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出豐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陶冶情操、承載歷史、相輔禮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中國的民族音樂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樂器類、聲樂類、曲藝類、戲曲音樂,本書將重點帶領大家走進“民族樂器”。 本書,把民族樂器分為彈撥類、拉弦類、吹管類、打擊類和民樂合奏5大類、21種。力求用簡單優美,又略帶風趣的語言對每一樣樂器的起源、發展、特點、代表曲目做描述。其中每種樂器再分別推薦1至4首具有代表性的彈奏樂曲,大家可以拿起手機掃一掃旁邊的二維碼聆聽欣賞,在輕松閱讀的同時直接的感受音樂帶來的美好。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目錄
古琴 —— 高山流水遇知音/002
古箏 —— 清箏何繚繞,度曲綠云垂/010
琵琶 ——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016
阮 ——— 指尖歷歷泉鳴澗,腹上鏘鏘玉振金/023
三弦 —— 依桿三君子/028
箜篌 —— 始用樂舞,益召歌兒/034
拉弦類
京胡 —— 應運國粹生/041
二胡 —— 二泉風光好,映月伴哀鳴/046
板胡 —— 石破天驚奏鏗鏘/054
馬頭琴 — 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058
吹管類
浴火錘煉,古韻悠悠 —— 塤/064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簫/070
絲不如竹 —— 笛/077
紅河南岸情依依 —— 巴烏/084
筠管參差排鳳翅,月堂凄切勝龍吟 —— 笙/090
百鳥朝鳳,鶯飛燕舞 —— 嗩吶/098
打擊類
銅金振春秋 —— 編鐘/105
祥景飛光盈袞繡 —— 云鑼/111
翻飛如燕,脆似金聲 —— 揚琴/117
民樂合奏
中華傳統民樂合奏/125
新時代,新民樂/132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節選
指尖歷歷泉鳴澗,腹上鏘鏘玉振金——阮 “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有十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以方語目之,故云“琵琶”,取易傳于外國也。” ——傅玄《琵琶賦》 一段記載于魏晉學者傅玄筆下的文字,穿越歷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漢年間,為平定戰亂,漢武帝派人出使烏孫國,想實現兩國政治聯姻。劉細君原為宗室罪臣之女,后榮耀加冕為公主,出使和親。漢武帝擔心路途遙遠,公主思慕家鄉,于是就命人制作了一種集古琴、箏、筑、箜篌特點為一體的樂器,方便在馬背上彈奏,這便是阮,當時叫做秦琵琶。圓形琴箱,方形琴頭,四根琴弦代表著春夏秋冬,12個品位(當時叫做筑)立于長柄之上,一件小小的樂器便涵蓋了整個中國的人文系統。阮的音色極美,似泉水般清澈靈動。輕掃琴弦,優美的樂音就如一個個小水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嬉戲、跳躍…… 阮,原是中華姓氏之一,樂器阮的由來就與古代一位姓阮的音樂家有關。魏正始年間,阮籍、嵇康、劉伶、向秀、山濤、王戎、阮咸七位文人雅士,常聚于山陽縣的竹林,肆意酣暢、把酒言歡,有“竹林七賢”之美譽。其中通曉音律、擅彈古琴的阮籍和嵇康享譽盛世,也有名氣稍遜于二位卻偏愛彈阮的音樂才子叫阮咸。阮咸是阮籍的兒子,二人并稱為“大小阮”。為紀念這位音樂家,世人就以阮咸來命名這個樂器,這是中國民族器樂史上唯一一個用姓氏來命名的樂器 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聽到阮的演奏之后,寫出了《和令狐小飲阮咸》的詩句:“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古調何人識,初聞滿座驚。落盤珠歷歷,搖佩玉錚錚。似勸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時移音律改,豈是昔時聲。”精妙地詮釋出阮帶給聽者的觸動與驚喜。 阮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彈撥樂器,有品的彈撥樂器的形制,幾乎都與阮同根同源。西域琵琶作為較早傳入中國的彈撥樂器,它本身是無品的,是漢族琵琶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域,才使西域琵琶有了品。品的發明,讓樂器的音高音律更加標準。現在我們所常見的阮都是帶品的,也有無品的阮。無品阮類似于沒有琴碼的古琴,適合文人散板式的即興抒情。在演奏時,靠著演奏者手指上的演奏技巧、力度變化、以及瞬間位移,彈奏出有具中國古典氣質且韻味別致的音樂風格,營造出余音繞梁的效果。 在阮家族中有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阮,它們分別在樂隊彈撥組的低、中、高聲部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演奏者通過假指甲或撥片彈奏,右手演奏技巧有彈、挑、搓、輪,左手部分主要是推弦、滑弦、沾弦。除了能演奏單旋律線與和弦之外,特有的半啞音音色為這個樂器增添了不少魅力。曾有演奏家說過:“所有琵琶和吉他的演奏技巧,都可以在阮這個樂器上實現,它是兼具中國風雅氣質和現代音樂風格為一體的樂器”。 “出彩中國人”玩轉“中國吉他” 2014年央視推出了首季大型勵志公益節目《出彩中國人》,一位叫馮滿天的中年男子首次亮相就身背一把大家不太熟知的樂器。從外觀來看是中國的樂器,但表演者卻以抱吉他的方式上臺。大家都被這個樂器給迷住了!樂器琴身不大,演奏時卻兼具古琴的氣韻和古箏的音色,又同琵琶的演奏技巧如出一轍,這個樂器便是阮。 開場的一分鐘即興彈奏,仿佛帶領現場的觀眾穿過時空隧道,回到古時。曲風古樸典雅,意境縹緲而淡薄,仿若古人富有哲理性的思考;節奏散漫又不失規格,張弛有度,透露出灑脫不羈的人生態度。演奏者似乎在用音樂訴說心事,像極了中國式文人的內心獨白,這讓在場的評委為之振奮!一段引子之后,馮滿天改用吉他的彈奏方式,用阮彈唱搖滾歌曲《花房姑娘》,剛一張口現場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用白居易的詩句來概括這個樂器的亮相再恰當不過了。 馮滿天是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人稱“阮癡”,出身于音樂世家的他從小接受中國民族音樂的熏陶,年輕時,因認為阮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是伴奏的地位,便玩起了搖滾樂,在樂隊中擔任吉他手。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似乎漸漸在阮這件古老的樂器身上,參到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靈魂之音,因此,他重新拿起手中的阮,而這一次,就再也沒有放下。《出彩中國人》的上短短五分鐘的表演,讓觀眾認識了這個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中國樂器——阮。而他所彈奏的中阮,因音色*接近吉他,也被外國人稱為“中國吉他”。 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阮在早期的民樂隊中,主要是為其他樂器聲部做伴奏,所以在眾多優秀的民族樂器中很難脫穎而出。后來一些演奏家們吸收了中外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豐富了阮的彈奏技術,力求將阮從伴奏的領域逐漸提升到獨奏的地位。馮滿天參加《出彩中國人》,也是想通過節目讓更多的觀眾認識這個樂器,從而引起大家對民族音樂的關注。 名曲欣賞 阮曲《絲路駝鈴》 《絲路駝鈴》描述了一個駱駝商隊在絲綢之路上行進的場景:夕陽西下,放眼望去,一望無垠的沙漠里留下一排排駱駝的腳印……商隊的人馬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強光的照射下,他們的身影越拉越長,只有駱駝身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響聲,打破了沙漠原有的寧靜……用大阮的掃弦來模仿商隊行進的速度,奠定了這個樂曲開始的基調。隨著演奏者力度的加強,也展現出商隊在長途的顛簸中,腳步越發沉重。慢板之后的一段快板類似于舞曲的風格,將人們舞蹈的場面和歡慶的場景體現地淋漓盡致,而阮的彈撥技巧也在這個段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樂曲采用了新疆民歌作為創作的素材,并非中國民族音樂常用的五聲調式,而是在整個編曲上加入了許多帶有新疆風格特色的變化音,清新古樸的氣質,拉開了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帶有西域風格的曲調使這個樂器充滿異域風情。
鼓瑟吹笙-中國樂器尋珍 作者簡介
白雪,音樂制作人,音樂活動策劃人,即興鋼琴彈唱、編曲導師。作曲碩士學位。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北京市學校傳統文化促進會成員。 創作音樂作品《洛陽誠信日之歌》、《青春有你》、《When the breeze》、《夏》,戲曲音樂劇《潘金蓮》、《紅色木棉花》、《九鼎歌》等幾十余部。獲文化部“梨園杯”音樂新作品獎等多種獎項。音樂、文學作品在《教育家》、《善盧新茅》、“中國知網”等書刊、媒介發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