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3898
- 條形碼:9787510873898 ; 978-7-5108-738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本書特色
北魏帝國的輝煌與衰落, 一部幸存人間的傳奇巨著。 讀懂中國歷史的十本書,名師大家的解讀 暢銷臺灣四十年,一家人共讀的經典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內容簡介
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里,你會發現,北魏鮮卑族不但將荒廢已久的洛陽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國有史以來規模很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項活動中,更展現著極為繽紛生動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確、歷史的批判和文學的優美,幫助我們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進而了解南北文化透過怎樣的基礎來完成一次偉大的融合。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目錄
**章 導論篇
**節 序曲
第二節 《洛陽伽藍記》寫作的時空背景
第三節 《洛陽伽藍記》特殊的筆法與體例
第四節 《洛陽伽藍記》作者生平事跡之謎
第二章 地學篇
**節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第二節 北魏以前洛陽建都之經略
第三節 中國傳統都城規劃與洛陽城
第四節 北魏洛陽城
第三章 史學篇
**節 楊衒之的史家精神
第二節 北魏帝國興亡錄
第三節 楊衒之筆下的洛陽社會
第四章 文學篇
**節 前言
第二節 空間與時間的切割
第三節 冷筆與熱筆的變換
第四節 真實與虛幻的交錯
第五章 賞鑒篇
**節 永寧寺
第二節 建陽里
第三節 平等寺
第四節 宣忠寺
第五節 法云寺
附錄 原典精選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節選
北魏洛陽城的寺院 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雖然費盡心力地想保存洛陽城各方面的形貌和數據,但是全書*醒目的仍然是佛寺建筑。一方面由于:書名既為“伽藍記”,即使是借此為幌子轉而敘史存真,也必然要由佛寺的描寫開始;另一方面由于:北魏的洛陽城的確是個佛教王國,這種濃厚的宗教色彩,也使得楊衒之在構思一部帝國興亡史時,自然而然地選擇佛寺為全書的骨架! 䲢钚f之的說法:洛陽興建佛教寺塔,從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才開始有白馬寺,到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2)也才只有四十二所。結果到了北魏遷都洛陽以后,*多的時候竟多達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即使在孝靜帝天平元年(524)京師遷鄴城,洛城殘破之后,仍留有四百二十一寺。由此可以進一步想象出北魏當時佛教信仰的盛況。楊衒之在武定五年回洛陽時,就在這四百多所寺院中,選擇了六十幾所加以描寫。選擇的標準則以“大伽藍”為主,像永寧寺、景明寺等,楊衒之往往用力陳其構造之美。至于規模中小者,如果背后有重要事跡攀掛著,也會詳加介紹,像宣忠寺、追先寺等,主要是借題發揮。我們若要對洛陽城佛寺作建筑上的考察,大致上還是以大伽藍為主! ≡凇顿に{記》一書中,*先出場的是城內卷一的“永寧寺”。永寧寺在洛陽諸寺中的興建次序,根據服部克彥在續《北魏洛陽的社會與文化》一書中的考察,應該是排列第七,就單以城內諸寺算起,也還有一座宣武時期(500—515)的瑤光寺建造在前。而楊衒之特意以靈太后時期的永寧寺開首(516),系因永寧寺乃全洛陽建筑*高峻,裝飾*華麗的佛寺。永寧寺的歷史幾乎象征著北魏洛陽城的興盛衰亡! ∪闹*撼人心魄的是:永寧寺中有一座高達一千尺的佛塔,換算成公制等于今278米,幾乎要和法國塞納-馬恩省河上埃菲爾鐵塔的312米媲美。就算我們采取《水經注》低標準的“四十九丈”來計算,也高達一百三十多米。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國,出現這么高的建筑物,確實是建筑史上的奇跡! 「鶕顿に{記》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出:永寧寺的平面布局是采取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前面有寺門和院墻,門內建塔,塔后建佛殿?梢娺@個時期,雖然已經有佛塔、佛殿的出現,但是在有些正式的寺院建筑中,佛塔仍然為全寺的中心。所以楊衒之在永寧寺中,*用力描寫這座千尺的浮圖。首先敘述靈太后“掘基至黃泉下”事,暗示其塔基之深。今配合《水經注》卷十六谷水注及1973年考古勘察所得,知道塔基面積方十四丈,深至地下水,塔基以上則為九層浮圖,為四方立體形,共有四面,每面各三門六窗。門窗全部漆上紅色,十二扇門上,又釘了五千四百枚金碧輝煌的五行金鈴。在九層塔身上“有剎復高十丈”,剎是塔頂竿柱,直聳上天。塔頂上又有金寶瓶,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金盤周匝垂滿了金色銅鈴,又有四道鐵鎖將剎系在塔頂的四個角上。不但這四道鐵鎖也各自懸有金色銅鈴,其他九層塔的每一層屋檐四角也分別懸掛著這種金色銅鈴,一共是一百二十個。所以一旦夜深人靜,晚風襲來的時候,所有銅鈴的聲音可以響徹十里方外。 這么一座高峻華麗的浮圖,由于塔身九層都是用木材做成的,所以只要碰上火災,就毀成灰燼。果然在永熙三年(534)的時候,一場大火就結束了永寧浮圖十九年光輝燦爛的生命! ⊥鹾钯F族逐華的金窟 北魏到了宣武孝明胡太后之世,政事日益混亂,百官生活奢爛,尤其一些王公領頭競相以麗宅美食相互夸示角逐,國力更因此而消耗殆盡。楊衒之在卷四法云寺條中寫“王子坊”一段時,生動地反映出這種現象出來。 “王子坊”就是“壽丘里”,占地非常之廣。自延酤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這東西二里廣,南北十五里長的地帶,都是皇族所住的地方。據楊衒之所說,這里的王公外戚“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夸競”。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河間王琛。他成日只知大起宅院,廣置妓樂,和城南的高陽王雍爭衡。當他為秦州刺史時,并不注意政事,即一味熱衷于西域的名馬,甚至不惜遠至波斯訪求。終于得到一匹叫“追風赤驥”的千里馬以及其他名馬共十幾匹。這些馬嬌貴得都是用銀器作食槽,金器作鎖環,就這樣河間王琛終于把諸王折服了。他對自己這種行為非常自負,常常說:“晉朝的石崇只是平民,都敢于穿華美的衣服,住巧麗的室第,我身為堂堂魏室王族,豈能不過著豪華的生活?”于是又在后園中蓋了一座“迎風館”!坝L館”的規模更是令人目眩眼花。有一次令章武王看了以來,回家病倒臥床三天。因為章武王一直認為天下只有高陽王雍比他富有,沒想到居然又多了一個河間王壓在他前頭。楊衒之這段文字生動地寫出當時王侯爭相逐華的心態! ≡倏淳砣哧柾跤旱那樾巍8哧柾跽谥A美,楊衒之稱為“自漢晉以來,諸王豪奢,未之有也”。尤其是他對飲食的考究,更是驚人!耙皇潮匾詳等f錢為限,海陸珍饈,方丈于前!彪y怪洛陽諸王爭相以他為角逐的對手。 整個洛陽城就是籠罩在這種揮霍無度的風氣中,北魏之亡和這個因素當然不無關系,所以楊衒之在敘述這些奢華景象時,筆端時常流露譴責之意。像寫王子坊一段,在極力描寫諸王爭奇斗妍之后,收尾之處楊衒之突然提起河陰之役的慘劇,來和前面場景兩相對照,今昔相比。河陰之役是洛陽由盛入衰的大浩劫,是北方邊塞軍士對洛陽萎靡生活*嚴厲的譴責。楊衒之把這件事重新提醒,其心境可想而知。 經濟活絡的市集 中國北方自永嘉之亂后,分裂的政治形勢使得商業活動也陷入低潮。在兩漢時期,中國經濟雖然是以黃河流域為據點,但是經濟網的范圍,則隨著國勢的強大與統一而籠罩整個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帝國分裂為三,中間雖有西晉短暫的統一,無奈根基未固,旋又進入五胡十六國的割據之局! ∏扒剀迗詫⒒靵y了半世紀的北方理出一個小康局面。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大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易于道”。也就在這種情況下,才會造出像趙掇、丁妃這一些家累千金,車服之盛擬則王侯的富商來。可惜前秦的安定也是曇花一現,隨著淝水之役北方再度是風起云涌兵戈曳地,一直到北魏滅涼,北方才真正有統一的安寧! ”蔽弘m然統一了北方,但是長江流域已進入劉宋的朝代,南北雙方的貿易活動仍然只能分別在各自的國境內進行。中間偶爾有邊界設市、交易的情形出現,但那是在雙方政府監督下進行的活動。并且經過北魏入侵瓜步(今江蘇六合縣東南)之役后,這項活動也自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后撤銷。剩下的是南北使者利用報騁的機會,偶爾作些珍奇異物的交換與小型的貿易,以及民間商販冒險越境鬻貨! ∷员蔽旱纳虡I活動,事實上只有兩大宗。其一是和西域東方諸國的貿易,其二是北魏國境內本身的貿易。這些活動在遷都洛陽之后,正式蓬勃地發展起來。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開始鑄“太和五銖錢”,莊帝接著在永安年間續鑄“永安五銖”的措施,充分顯示洛陽城當時經濟的活絡,急需貨幣制度的支持。 楊衒之對于洛陽城的經濟性格,也有極生動的描寫! ≈性幕闹劓偂 。1)歷史掌故的追溯 首先我們注意到:楊衒之特別喜歡強調歷史文物的存在。從序文一開始,就詳切地介紹某門漢時叫某門,魏晉時叫某門,再來就是高祖沿承門名的情形。似乎有意開門見山地將北魏和漢魏晉歷朝緊緊相連。在敘述洛城各地景物時,凡是涉有歷史掌故的東西,楊衒之大都不輕易放過,像卷二明懸尼寺條,提及石橋建造歷史時,楊衒之特別根據實物指出此橋建于漢陽嘉四年,然后趁機嚴厲指責東晉戴延之及南齊劉澄之的錯誤。因為戴、劉二人分別在《西征記》及《山川古今記》中,誤認石橋建于晉太康年。楊衒之接下去則笑二人系因“生在江表,未游中土”,言下之意,對于自己能生在中原親覽古物極為自負。其次楊衒之對于現有建筑物的“前身”也極喜歡重加挖掘指認。像趙逸這個人物的功能,大部分是用來指認前朝舊物的。他**次在卷一昭儀尼寺中,就斷言寺旁的水池是石崇的家池,池南就是綠珠樓,引起時人遙想昔年綠珠之容。第二次在卷二龍華寺中,又指出建陽里的土臺是西晉時的旗亭,令人想起當年擊鼓罷市的場景。第三次則是在卷二建陽里條中,指出杜子休宅乃是西晉時的太康寺,并且是龍驤將軍王浚平吳之后所立的。第四次則是在卷二秦太上君寺條中,指出暉文里是晉時的馬道里;延實宅是蜀主劉禪之宅,延實宅東的修和里是吳主皓之宅;李韶宅是晉朝張華之宅。第五次是在卷四寶光寺條,指出寶光寺系晉朝石塔寺。楊衒之如此不厭其煩驅使趙逸來引古證今,就是為了加強北魏建筑的歷史感,進一步讓人相信北魏確實是繼承了傳統的一切! 。2)南人窘態的揭露 表面上,北魏朝廷對于投奔的南人甚為禮遇。像蕭寶寅在景明三年奔魏,尚南陽公主,封會稽王,后進爵為齊王;蕭綜來降,尚莊帝之姐壽陽公主,授齊州刺史,均寵渥有加。事實上民間對這些南人并不尊重,動輒呼來奔的南人為“吳兒”,甚至將其所居之地稱為魚鱉市,就連蕭寶寅也不愿意與“夷人同列”,急著想搬離歸正里。由此可以看出北魏人士在對待南人的態度上必然有極傲慢處。另外像王導的后人王肅在北奔后,雖然深受高祖寵愛,但是在一次宴會中,仍然不得不把南方的魚食比喻成邾小國,而將北方肉酪奉承為齊魯大邦,將南方的茗飲折辱成“酪奴”。由此可以看出北朝社會必然彌漫著一種自我陶醉的氣氛,才會對王肅造成這心理上的委屈! 。3)南北正統的辯論 楊衒之除了用以上兩種方式來暗示北方的絕對優勢之外,更在景寧寺條中,讓南北人士當面舉行一次爭辯,以判定孰優孰劣。這次辯論的緣起,是由跟隨蕭寶寅一起北奔的張景仁引起的。張景仁和蕭衍底下的主書陳慶之在南朝時就有交情。永安二年,陳慶之奉命送北海王元顥入洛即位。張景仁于是在家中宴請陳慶之。同座的還有北魏司農蕭彪、尚書右丞張嵩。由于彪也是南方人,當中唯有楊元慎和是中原人士,陳慶之于是借著酒意鼓吹眾人南奔說:“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秦皇玉璽,今在梁朝!币馑际钦f北魏國勢雖強,終究是胡族,若要談正統的傳續,還在江左的南方。因為從秦朝時候就移承下來的玉璽,現在就在梁朝手中。楊元慎聽后,立刻義正詞嚴地反駁說:“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濕墊,攢育蟲蟻,疆土瘴癘,蛙黽共穴,人鳥同群。短發之君,無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稟蕞陋之質。浮于三江,棹于五湖,禮樂所不沾,憲章弗能革。雖復秦余漢罪,雜以華音,復閩、楚難言,不可改變。雖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劉劭殺父于前,休龍淫母于后,見逆人倫,禽獸不異。加以山陰請婿賣夫,朋淫于家,不顧譏笑。卿沐其遺風,未沾禮化,所謂陽翟之民,不知癭之為丑。我魏膺箓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并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豈卿魚鱉之徒,慕義來朝,飲我池水,啄我稻粱;何為不遜,以至于此?” 這一段文字是史書中南北之爭的經典之作。楊元慎的意思是說你們江左只是在一個角落里茍延殘喘而已,不但土質不好,又潮濕又多蟲蟻,更可怕的是人鳥也混雜在一起,再加上浮沉在南方三江五湖的偏僻之處,完全受不到中原禮樂制度的熏陶。雖然表面上你們也有君臣的制度,但是一些用途都沒有,還不是時常發生以下逆上的事情。像劉劭就弒殺他的父親宋文帝;宋武帝更發生和其母亂倫的丑事。還有更不堪的是身為公主之尊,居然敢開口要求面首服侍。你在那里待太久了,對那些傷風敗俗的事看多了,反而不知道個中的丑陋。像我們北魏才是受天命而定都嵩洛的,周圍有五座名山鎮護著,又能德化天下。哪像你們這些南方人,既然仰望德義前來,喝我們的水,又吃我們的糧,卻說出這么不明體統的話來! £悜c之聽了這席話回到江南后,從此對北方人士欽佩異常。透過這場辯論,楊衒之的確把北魏的地位躍升為中原文化唯一的重鎮!
洛陽伽藍記-凈土上的烽煙 作者簡介
王文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東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治學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主,兼以六朝的歷史感,抒寫現代散文。論著有《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南朝邊塞詩新論》《南朝山水與長城想象》,散文集《豐田筆記》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