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知秋集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多年來一直關注和追蹤寧夏西海固文學的發展狀況。本書對西海固文學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紹和分析。
知秋集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文學評論集,分為四部分。**部分“西海固與西海固文學”對寧夏西海固文學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文化囚徒與精神旅人”對西海固文學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進行了深入探討;第三部分“走馬與觀花”對當代中國文藝界的許多熱門事件如汪國真現象、網絡小說、張藝謀電影等進行了點評;第四部分“閱讀與觀賞”收錄了作者的幾篇書評和影評。
知秋集 目錄
目錄
“西海固文學”斷想/003
“西海固文學”及其釋義/011
世紀回眸“西海固”/018
“西海固文學”發展述略/023
世紀末的“分娩”與“陣痛”
——西海固文學現狀分析/036
生存苦難與精神狂歡
——論西海固小說的題材與主題/040
男人?女人?錢及其他:兼談西海固文壇的女性寫作
——讀《六盤山》2001年第6期“女作家小輯”/050
依然是黃土大地的聲音
——評西海固文學作品選集《生命的重音》/055
評《西北狼》兼論寧夏“潛在的民間長篇小說創作現象”/062
疼著與醉著:關于小說題材與語言的價值
——評《六盤山》“原州區小輯”的兩篇小說/071
沒有終點的旅程
——為固原市文聯成立三十周年而作/078
苦難生存中的靈魂救贖
——釋讀被《小說選刊》選載的西海固作家的三篇小說/087
西海固“文星”“詩星”六家點擊/098
苦土上的歲月、人生和藝術
——評石舒清的小說集《苦土》/103
精神生命的禮贊與尊嚴意識的揄揚
——評石舒清的小說《逝水》與《背景》/115
尊嚴意識:人性的精髓
——兼論石舒清的小說《逝水》與《背景》/125
情愛精靈與生命燭照
——郭文斌散文集《空信封》閱讀札記/131
瑣細而智性的寫作
——評季棟梁的小說創作/135
一出貼近生活的輕喜劇
——讀王文清的眉戶小戲《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153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會點上
——讀李東東的《固原詞》/156
讓寫作成為一種愉悅和提升生命的方式:邊緣化寫作之一種
——讀馬吉福的三部人生隨筆/161
古老鄉村的現代書寫
——評馬金蓮長篇小說《馬蘭花開》/164
為山河立傳的跨界寫作
——讀唐榮堯有感/171
散淡而溫暖的寫作
——韓聆散文集《簡靜與沉浸》序/175
海燕一樣飛翔的情絲和文字
——高海燕詩文集《海燕之歌》序/179
一部砥礪警世之作
——火仲舫長篇小說《浪子吟》序/183
無聲的歌謠
——高琨花兒散文集《黑牡丹》序/189
后伯誠時代的學子情懷
——袁伯誠先生紀念文集《高山仰止》序/200
“汪國真現象”透視/213
詩化的現實主義
——孫犁創作藝術論/229
血寫的春秋,悲壯的史詩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研究/240
充滿矛盾的文學大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論略/255
世紀末文學現象個案反芻
——“茅盾文學獎”二題/270
文學要維護和謳歌人性與時代的尊嚴/280
不喜歡靜秋的理由
——讀艾米網絡小說《山楂樹之戀》/282
圓夢“蛋殼”
——在國家大劇院里看《十里紅妝?女兒夢》/286
魂兮歸來
——我看電影《歸來》/289
人性深層的藝術逼近
——《廊橋遺夢》析評/295
顛倒眾生的藝術魅力從何而來?
——《廊橋遺夢》及其續集的敘事圈套破解/316
如此“治療”,不治也罷
——對《馬語者》的一種解讀/331
人性的升華
——我看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334
知秋集 節選
“西海固文學”斷想 一 自古以來,無論是地球的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西部總是和神奇、蒼涼、曠遠、遼闊相聯系。東部的繁華喧囂和西部的貧瘠蒼涼成為亙古以來人類的一道生存景觀。在中國,誰都不否認西北大地的荒涼蒼勁、深沉悲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長著成排的參天白楊,生長著多情重義的西北人民,也生長著一種強悍、莊嚴、不屈的民族精神。在這樣的土地、人民和民族精神的哺育下,新時期以來,陡然崛起了一片文學高地,且不說“陜軍”不無悲壯色彩的一路“東征”,在這片文學高地的邊緣地帶——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就并排站立著一幫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文學壯士:石舒清、李銀泮、王漫西、郭文斌、火會亮、李方、虎西山、楊建虎、張嵩、王懷凌、左側統、拜學英、李成福、單永珍、馮雄、夢也、周彥虎、古原、張根粹、吳志明、穹宇、方石、蘭煜等百余人。他們是一群黃土地上的文化囚徒、精神旅人,長期以來,他們忍受著無人喝彩的無邊寂寞,抵御著世俗大潮的不斷誘惑,讓方塊字在這片多難貧瘠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讓它的光芒照徹黃土地的蒼涼寂寞。 西海固,這是三個水一樣浩渺、石頭一樣堅硬的字眼;這是一個一氣呵成、順溜鏗鏘、富有特定含義的地域名詞,它的閱讀口感遠比它所代表的這片地域要富有詩意和美感。 西海固,這是一片被康熙大帝金口欽定為“窮山惡水”的地域,它的地貌是典型的炎黃子孫的膚色;它的地形有如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苦難史:皺紋縱橫、滿臉滄桑。就當代社會而言,西海固可能是一片人類物質文明的荒原,但卻是一片滋長精神的肥地、孕育文學的沃土。它如同一本發黃的古籍,雖然陳舊、蒼老、疲憊、破損,浸透著苦難和屈辱,但卻蘊含著人類生存的答案和生命的奧義。于是,它的山川大地、河流瓦舍,就成了西海固作家孜孜求索、虔心翻檢的書頁。 二 公元1998年新春伊始,西海固作家的搖籃——《六盤山》雜志正式打出了“西海固文學”的旗號,提出了“西海固作家群”的概念,推出了“西海固同題散文專號”;與此同時,固原地委宣傳部、固原文聯和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籌辦“西海固文學研討會”,準備出版“西海固文學叢書”,這真是一大善舉,作家幸甚、西海固文化幸甚!(其實近二十多年來,據我所知,固原文聯的每一任領導都堅持把培養作家、辦好刊物、繁榮創作放在工作的首位。)早在此以前,寧夏文壇就有人驚呼:“寧夏的文學在西海固!”《朔方》雜志已先后于1997年4月號和7月號分別為海原和固原的作家們推出了“作品特輯”。《寧夏日報》1997年11月7日的“西部周末”頭版以整版的篇幅、彩色圖文的方式推介了海原作家群,張賢亮先生著文稱“幸虧寧夏南部山區還有幾位作家出來”。同一時期,西海固地區的*高學府固原師專中文系,也正在醞釀成立“西海固文學研究室”。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真可謂是所見略同、不謀而合。更叫人振奮的是,1997年歲末石舒清小說集《苦土》榮膺國家級文學獎的“駿馬獎”,其小說《選舉》《恩典》先后入選權威刊物《小說月報》,《逝水》被譽為“可與世界名篇相提并論”的優秀作品;李銀泮長篇小說迭出(已出四部,早在199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等有關部門在銀川就為其組織召開過作品討論會);虎西山、楊建虎、張嵩、王懷凌等一些代表詩人的詩作早已成功問津《詩刊》《星星》等國家一流詩歌刊物,代表著寧夏目前詩歌創作所能達到的*高水平;《銀川晚報》《佛山文藝》為郭文斌開辟散文隨筆專欄;王漫西的長篇小說《藍路》即將付梓行世;拜學英散文集《六盤霧中行》已正式出版;火會亮、李方等西海固作家在《朔方》《飛天》等刊物上發頭條已不再是一件令人稱奇的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文壇先后流行的先鋒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狀態小說已在郭文斌、左側統、王漫西等西海固作家筆下進行了較為成功的實驗……所有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姿容整齊的西海固作家群已基本形成,已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準備接受文壇的檢閱,西海固文學現象沒有理由不受到區內外文壇的普遍關注。
知秋集 作者簡介
鐘正平,男,漢族,1963年2月生,寧夏固原人,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現任寧夏師范學院副院長,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入選寧夏“新世紀313人才工程”。“鐘正平”三字,大學時代被同學編成字謎:“不上不下,不偏不斜,不凸不凹”,于本人中庸隨和的性格和規矩平淡的人生而言,真是一語中的。 幼年喪母童年艱辛,少年貧寒青年清苦,中年勞碌晚年估計也不得閑。種過地放過羊,北方農村的活大都干過,但沒有學會擺耬和犁地,村中老秀才說:“這娃兒扶不住犁把子,是個捉筆桿子的”,不幸被言中,與校園、書本耳鬢廝磨,與文章、文字相濡以沫。交友信奉“人是一本書,要挑好的讀”;為師尊崇“好的老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作文堅持“不動情,不提筆”。著有《文學的觸須》《文字的味道》2部,主編有《學人文萃》《堅守與創新》等多部,論著曾獲多種獎項。一介書生度日月,半百年華染杏壇,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人生如四季,我獨喜晚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