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29644
- 條形碼:9787550029644 ; 978-7-5500-296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本書特色
?各界人士感動推薦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獲國際著名導演侯孝賢、知名小說家盛可以、陳雪、朱天心、知名編劇柏邦妮、知名設計師聶永真感動推薦! ?侯孝賢、朱天心贊譽有加的創作者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是第67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獲獎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的首部文字作品,侯孝賢、朱天心都對她贊譽有加。 ?超出私人的表達,極具社會價值和意義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作者黃惠偵以慈悲樸素的筆調書寫了那些愛的、痛的過往,但她的表達完全超過了私人領域,那些涉及性侵、家庭暴力、原生家庭、同性戀平權的書寫是社會性的,她的表達將帶給那些被淹沒的聲音、被忽視的群體以勇氣和力量。 ?文字毫不遜色于影像 《日常對話》在海內外收獲了超高好評,騰訊大家、南方人物周刊、一條視頻、豆瓣時間、KnowYourself、深焦DeepFocus、剝洋蔥people、有束光等新媒體大號撰文推薦。而黃惠偵用文字建構的成長記憶《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更動人心弦,那些幽微的情感在她的筆下令人動容。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講述的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透過被記錄下的那些影像與這些文字,我希望大家看見的,是自己。看見自己的傷口,看見自己為何跨不過去,看見自己所遭遇的那些并非全無意義,看見自己,其實還有修復自己的能力。”——黃惠偵 ?所有與愛有關的事都值得被講述,愿我們都能擁有表達愛的能力。 ?“影像跟文字,都成為安神的*。”黃惠偵用自己的方式為她的人生做了溫柔的注解。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內容簡介
《遲來的告白: 我和我媽媽》是紀錄片導演黃惠偵書寫的一本關于她的成長經歷及與家人之間的親情故事。通過對母親、父親、母親的朋友等身邊人的描寫, 作者發出了關于人生、關于愛、關于如何處理親密關系的追問。看似日常平淡的記錄卻很容易喚起讀者的共鳴,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如何和母親相處、和解的故事更是作者如何尋找自己、如何學習愛人的故事。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目錄
Part2 缺席的父親:阿源
Part3 我的妹妹:阿娟
Part4 那些女人
Part5 記憶中的家屋與家物
Part6 我和我自己:阿偵
拍攝札記
后 記
推薦文
割不斷的生命循環
把愛與恨都重新理解一遍,回家的路就會明亮一點
無可理喻的日常
女兒的安神貼
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姐妹、我們的歷史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節選
如果要用電影來形容小時候身處的世界,**個浮現在我腦海的,應該是阿莫多瓦的電影。如同他的電影總是圍繞著各種女人的心事與故事,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同樣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女性人物建立支撐起來。她們的樣貌、個性、出身都不盡相同,但都分別為我的成長過程帶來些什么,或庇護、或關愛、或陪伴、或向往、或忌妒、或領悟。
感謝這些女人,讓我在認識她們的過程里,也學著認識我自己。
蓮 姨
記憶之中,**個在我媽之外讓我覺得親近的女性, 是我媽的兒時好友蓮姨。蓮姨和我媽在同一個村子里出生、成長,也同樣在十三四歲就離開村子到都市工作,只是后來她又離開臺北,去了外島。
我們還住在中和的那些時日,蓮姨大約每隔半年就會來我們家探望。每回知道她要來,我和妹妹都非常期待, 非常開心,因為蓮姨對我們來說就是海苔和禮物的代名詞。海苔是平時我媽不會買給我們的奢侈零食,因為價格不便宜,可是蓮姨每次來看我們,一定會帶上一桶紅色包裝的高岡屋海苔禮盒。我跟妹妹*大的樂趣就是將桶子里一串一串的海苔撕開成一小包、一小包,然后你一包、我一包地慎重分配,很珍惜地慢慢吃完。
蓮姨是**個讓我感覺到自己也是被疼愛的人。
除了海苔,有時候她也會帶來其他禮物,我人生中**個也是*后一個芭比娃娃就是蓮姨送的。那是我**次見到那樣的玩具,每天都仔細地幫這個有著外國面孔的娃娃梳頭發、換衣服,細心呵護。不過我也每天讓芭比跟我一樣練習劈腿、下腰、跳牽亡歌,鍛煉筋骨,結果不出一個月, 金發芭比的腿就整條掉下來,怎么樣都裝不回去。那一臉燦笑但缺條腿的芭比看起來實在很詭異,從此之后我就對類似的娃娃有了心理陰影。
有時我會聽到我媽對蓮姨說,不要這樣亂花錢,這是你的辛苦錢,應該好好存下來。而蓮姨總是用嬌滴滴的聲音笑笑地回答說,這些沒花多少錢不要擔心。她的聲音很特別,比名模林志玲的聲音更細、更嗲,聽她說話聽久了會有一種頭暈的奇妙感覺。
小時候我一直很好奇蓮姨究竟在外島做什么工作,怎么能夠時常買這些東西送我們,而且還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跟我媽完全不一樣。
蓮姨一直沒有結婚,也沒聽說她有男朋友,她的時間似乎都用來工作賺錢,因為她要一肩擔起留在故鄉年老父母的生計,以及他們二老的醫藥費。蓮姨的辛勤讓她很早就靠著自己攢下的存款在北部買了一間房子,當年我媽帶著我跟妹妹逃離家時,**時間就是躲到她的房子去,直到我們生活比較穩定之后,我媽才帶著我們離開蓮姨的家去外頭租屋。
在我們離開后沒多久,聽說蓮姨也結束了外島的工作回到臺灣,也是在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她之前一直在外島的特約茶室當侍應生。難怪蓮姨和我媽總是不在我們小孩子面前談到她的工作,那是個被污名化的職業,現實生活需要她們的存在,卻又賤視、指責她們的存在。很多后,當我因為在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工作的關系,接觸到“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關注性工作者權益的團體,成立于1999年)里的阿姨時,總是會想起蓮姨。她和那些阿姨有著很相似的氣質,既柔軟又剛強,能擔得起責任也能放得下身段。舍己為家人,幾乎是她們生命的常態。
即便自己過得也辛苦,但姐妹有難還是會盡力相助。蓮姨就是那種帶著花也帶著劍、擁有俠義之氣的好女人。
——《那些女人》(節選)
關于不被愛的想象
關于自己可能不被愛的猜想,來由不只是因為經常挨媽媽打,不只是因為媽媽不愿親近,不只是因為感受到媽媽對妹妹的偏心,更不只是因為知道自己身上留著的血液有一半來自我媽所痛恨的那個人,*主要的原因是心里有個聲音總是不斷地在告訴自己:“你是不可能被愛的,因為你已經臟掉了。”是的,盡管那時還是個對性幾乎一無所知的年紀,但我父親對我所做過的事情讓我感到莫名的羞恥,那種羞恥感是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此刻仍難以真正完全徹底地抹去。
整個社會深植于自己心中的那些扭曲觀念,就像是清不盡的余毒,隱隱地刺痛著我的神經。
我一直都知道,是那個曾經的秘密,阻隔在我和我*重要、*依賴的人之間,讓我們漸行漸遠,直到成為兩條平行線。現實里的我就跟在夢中一樣,就算再渴望能在我媽身邊,都沒有勇氣試著朝向她走近半步。
在我媽終于帶著我們離開那個家之后,我還是持續做著重復的夢,只是情節不同。在新的夢里,我總是坐在不知道開往何處的火車上,只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終點站,因為那里是我媽媽所在的地方。夢中的火車經過很多地方,有山川,有海岸,還有人們居住的平房。我看著列車窗外的景色一幕又一幕地變換,心底期待著那個越來越近的終點站。
但這個夢每次總是到這里就結束了,夢中的列車從來沒有到過站,我也從沒有見著我媽媽。這些夢境,就算不是心理分析師,大概也都讀得懂反映的是什么。
我一直不斷地在尋找我媽,以及那個自己到底是不是被愛的答案。
而我一直誤以為,那個答案藏在一個我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
有句老掉牙的臺語俗諺是這樣說的:“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才十個字不到,卻如此精準貼切。
在生下女兒成為母親之后,我的身體感受到了明顯的改變,包括怎么也平坦不了的松垮肚皮,天氣一變就容易酸痛的膝蓋,光澤不再的肌膚、頭發和指甲,大概肉眼看得見的一切都是衰退。唯獨有一事是增長的,那便是對于母親這個角色的感觸與體會。
因為自己身份的轉變,那個過去向來只能從“女兒”這角度去理解的世界,突然多了另一個可以觀看的視角。從“母親”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那是我之前從來不曾有過的經驗。
即便那句老掉牙的俗諺老早已經在我們跳牽亡時聽過千百遍,但只有當它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才終于明白在那樣簡短的句子背后所形容的萬千感受。
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日常。把屎把尿的日常、喂奶喂飯的日常、生病發燒出疹子的日常、翻身坐立爬行學走的日常。
不用說教,不用什么理論,就自然讓人都懂了。懂得了身為母親的有限,也懂得了身為母親心理機制的微妙復雜。其中*深刻的,是在察覺自己遇到孩子生病受傷時,那種無法抑制的自責感。
每當見著我女兒生病受傷,心里除了難過不舍,總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責。就算醫生再怎么解釋那只是每個孩子都至少會出一次的玫瑰疹,就算那只是因為孩子學習走路免不了磕磕碰碰得來的小傷口,都忍不住覺得自己沒能保護孩子不受一點病苦傷痛,實在是個太糟糕的母親。
那是個多么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在天底下許多擔任母親這個角色的女人身上。
在察覺到自己身上那個不管是生物天性或是后天社會文化所設定的“母職自責程序”之后,我突然想到我媽,也突然驚覺自己從未真正想過,在過去那些年,當我在心底怨懟她沒能阻止女兒被自己父親傷害的時候,當我因此懷疑她可能并不愛我的時候,她獨自承擔著的感受是什么?
那恐怕是無人能想象,也無人能為她分擔絲毫的愧疚感。我媽在心底所承擔的那些,不會比我實際經歷的苦痛少,而我,卻一直沒有看見。
這個初為人母的新發現,讓我忍不住對母親感到歉疚,也讓我再一次為自己感到羞愧。
在片子拍攝的期間我又重新想起了那些夢。站在橋上的母親背影,從來不曾走到那條短橋的另一端消失離去。
她總是那樣地緩慢,慢到幾乎像是定格在橋的中間,有如在等待著我一般。那輛載著我要去與母親見面,卻從來不曾抵達終點的火車。當我帶著失望醒來,卻把母親一直困在夢中等待。
于是我一一記下了那些夢境,并且為她們寫了新的腳本,然后在現實人生中去實現它。
不再等在原地,我終于鼓起勇氣走向前。
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拍完了一部關于我們家的電影,才終于懂得自己在尋找的答案一直都在眼前,只是自己看不見。又或是看見了,卻沒發現,只因為那個答案,并不是我之前所能想象的模樣。
你愛我嗎?
原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肯定句,也不是否定句。
而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感嘆句。
——《我和我自己 : 阿偵》節選
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 作者簡介
黃惠偵花了將近二十年將自己的人生故事拍成紀錄片,短版的《我和我的T媽媽》放映時大受好評,長版《日常對話》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亞太影展年度觀眾票選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像她的紀錄片一樣,這本《遲來的告白:我和我媽媽》同樣真誠、有力。在這本書里她用樸實的文字寫下了毫不掩飾性向的母親、缺席的父親、母親的女朋友們,還有那些累積了許多回憶的老物件。這些再次被翻攪出的記憶,都直直指向了那個在她心底埋藏許久、說不出口的秘密和以及“你是否愛我”的疑問。
“影像跟文字,都成為安神的*。”黃惠偵用自己的方式為她的人生做了溫柔的注解。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