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閩江叢書林紓古文論綜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63830
- 條形碼:9787561563830 ; 978-7-5615-638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閩江叢書林紓古文論綜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博士論文《林紓古文論綜論》為基礎修改而成。當前學術界,林紓研究是個值得進一步挖掘的課題。本書主要以林紓的古文理論為主要的考察對象,以林紓的《春覺齋論文》為文本中心,并聯系林紓的其它批評文本,研究林紓古文理論的內容、特色、價值、意義。全書分為五章,靠前章主要論述林紓古文論的學術淵源和取得的理論成果。第二章為林紓文體論。第三章為林紓的古文藝術論。第四章為林紓的批評論。第五章為林紓古文論的拓展研究。全書約計20萬字。
閩江叢書林紓古文論綜論 目錄
第二章 林紓古文論的學術淵源
**節 林紓早年學養
第二節 林紓與桐城派
第三節 林紓文論的取法
第四節 林紓文論的新學影響
第三章 林紓古文文體論
**節 林紓古文文體論的取源
第二節 林紓的文體觀
第四章 林紓古文藝術論
**節 林紓論古文的意境
第二節 林紓論古文的審美形態
第三節 林紓論古文的審美追求
第五章 林紓古文批評論
**節 林紓古文選評概況
第二節 林紓的韓柳文研究
第三節 林紓的《莊子》研究
第六章 林紓古文論的拓展研究
**節 林紓與中國現代文學
第二節 堂吉訶德:是宿命,也是榮耀!
附錄 林紓古文理論作品概貌
參考文獻
后記
閩江叢書林紓古文論綜論 節選
《林紓古文論綜論》: 個人文學素養的養成既是天賦資質與后天努力的結果,也離不開時代文風與文學傳統的渲染。林紓在應聘北京之前與桐城派并沒有直接聯系,但我們知道,時代與傳統的因素對人的作用同樣至關重要。桐城派及其支流陽湖派和新生代湘鄉派在綿延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擁有眾多的服膺者,是清代古文創作與理論*具深遠影響的文學流派,其影響何止限于桐城一派。雖然林紓否認自己文學桐城,甚至不認為桐城有派,但這并不能否認他受到桐城派影響。桐城派是時代文學的主潮,是士人們必須呼吸的空氣和身處其間的大環境,它對林紓的影響并不一定借助師徒相承的關系。國學大師錢穆自述為學時說:“人中學,遂窺韓文,旁及柳、歐諸家,因是而得見姚惜抱《古文辭類纂》及曾滌生 1901年,林紓以文名就聘于北京金臺書院講席,從此在北京定居。據林紓自述,他是當時書院中唯一的布衣,“金臺書院主講者,多退老之六卿,次亦詞臣,余獨以布衣受聘”③。后來又任五城中學堂國文總教習,期間,林紓有機會接觸到當時的古文大家吳汝綸。吳汝綸是桐城派古文的末代宗師,時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1901年,吳、林二人初次見面:“故余治古文三十年,恒嚴閉不以示人,光緒中桐城吳摯甫先生至京師始見吾文,稱日‘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氣者’。”①林紓以三十年“嚴閉不以示人”的古文作品呈于吳汝綸,而后者以蘇洵稱韓愈“抑遏掩蔽”之語贊揚林紓之文能斂氣蓄勢,可謂贊譽有加。之后,二人結為知己,時時相互論文,據說,林紓還曾向吳汝綸“執贄請業,愿居門下,而公謝不敢當”②。林紓記載:“辛丑人都,晤吳摯甫先生于五城學堂,論《史記》競日……先生深韙吾說……余尊先生如師保。”③后來,吳汝綸將自己收藏的曾國藩編 事實上,林紓雖然為桐城派護法,但他對桐城派也不乏自己的思考。他不太贊成“桐城派”這種說法,認為他們不是有意立派。1913年,林紓在《與姚叔節書》中說:“桐城之派,非惜抱先生所自立,后人尊惜抱為正宗,未敢他逸,而外軼轉轉相承,而姚派自立,仆生平未嘗言派,而服膺惜抱者,正以取徑端而立言正。”④1916年,林紓的《春覺齋論文》針對所謂“桐城派”之說反問道:“夫桐城豈真有派?惜抱先生亦力追古學,得經史之腴,熔裁以韓、歐之軌范,發方既清,析理復粹,自然成為惜抱之文,非有意立派也。”⑤林紓晚年似乎更加堅執桐城無派的說法,1919年,他在《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說:“實則文無所謂派,有提倡之人,人人咸從而靡,不察者,即指為派。余則但知其有佳文,并不分別其為派。”⑥1921年,林紓在《答甘大文書》中說“古文之衰久矣,然衰而弗歇者,以每代必有一二人提倡之。惜抱之后,傳衍尤盛,遂爾成派”⑦,接著又說:“古文固無所謂派。襲其師說,用以求炫于世,門戶始立,古文之道轉從而衰亡……則知桐城固無所謂派,以派名之,實不知文,即其自命為桐城者,而亦不謂之擅于文也。”⑧同年,林紓途經上海造訪康有為,康有為問其奈何學桐城,他辯解道“紓生平讀書寥寥,左、莊、班、馬、韓、柳、歐、曾外,不取問津。 ……
閩江叢書林紓古文論綜論 作者簡介
張勝璋,女,漢族,閩侯人,一九七七年生。福建師范大學文學博士,閩江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和福建近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級課題兩項,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二〇一二年獲“福建省高校科研杰出青年”稱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