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380034
- 條形碼:9787544380034 ; 978-7-5443-8003-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本書特色
◆人類文明史從未如此簡明扼要!
◆人類文明史就這6個關鍵點,讀懂這6個點,就讀懂了人類文明史!
◆通過六大人類文明轉折,了解人類從智人一步步發展至今的文明歷程。
◆輕松有趣,扎實有力,鎖定讀客“這本史書真好看文庫”!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從走出東非大裂谷到如今的21世紀,經歷了數千年的風云變幻。
在8000年的滄海桑田里,有六次關鍵的文明轉折,串聯起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前世今生。
尼羅河、新月沃地、長江黃河、印度河附近誕生了四大古文明。地中海、西亞、印度世界、中華民族各自形成了輝煌的帝國。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用鐵騎踏破了歐亞的邊界,從此歐亞大陸連為一體。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正式讓人類步入“優選化時代”。工業革命的爆發解放了人類生產力,也讓整個地球朝現代文明高速邁進。而始于20世紀的信息革命有效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其影響將永遠地持續……
通過六大人類文明轉折,了解人類從智人一步步發展至今的文明歷程。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目錄
**章 從人類起源至首次空間革命 / 013
**節 一切皆始于東非大裂谷 / 013
第二節 首次空間革命 / 018
第三節 對比鮮明的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 023
第四節 注重商貿的印度與政教掛鉤的中華世界 / 030
第五節 人類的軸心時代 / 037
第二章 馬與戰車創造了各區域世界 / 044
**節 第二次空間革命始于西亞 / 044
第二節 互相對峙的利維坦與比蒙巨獸 / 051
第三節 印度中心從干旱地帶移至潮濕地帶 / 063
第四節 不斷改朝換代的中華帝國 / 071
第三章 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開啟了歐亞一體化 / 082
**節 第三次空間革命與東西方文明交流 / 082
第二節 單峰駱駝孕育的伊斯蘭帝國 / 085
第三節 形成歐亞規模的商業圈 / 091
第四節 游牧突厥人登上世界舞臺 / 100
第五節 蒙古人創建的超級帝國 / 106
第四章 歐亞帝國崩塌與“小世界”重組 / 121
**節 歐亞商業圈解體 / 121
第二節 伊斯蘭空間的多樣化 / 124
第三節 回歸傳統的中國明朝以及*大的中華帝國——清朝 / 131
第五章 萌芽于大西洋和森林地帶的空間革命 / 137
**節 歐洲大西洋沿岸的活力 / 137
第二節 統一北方大森林地帶的俄羅斯帝國 / 144
第六章 成為分水嶺的大航海時代 / 148
**節 大西洋成為新的世界史引擎 / 148
第二節 推動世界步入海洋時代的葡萄牙 / 156
第三節 第四次空間革命與開拓大西洋 / 161
第四節 吞并美洲大陸的西班牙 / 170
第五節 構筑大西洋空間結構的荷蘭 / 178
第六節 轉型為首個海洋國家的英國 / 185
第七章 與大西洋空間密不可分的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 / 192
**節 甘蔗種植園與資本主義經濟 / 192
第二節 工業革命與第五次空間革命 / 199
第三節 環繞地球而動的道路 / 205
第四節 大西洋沿岸的國民國家 / 210
第八章 歐洲的膨脹 / 221
**節 英國與新的國際金融制度 / 221
第二節 海洋空間孕育的“大歐洲” / 226
第三節 “大歐洲”與亞洲各帝國的沖突 / 230
第四節 被納入“大歐洲”的東亞 / 239
第五節 帝國主義時代與英德間的沖突 / 243
第六節 美國進軍太平洋 / 249
第七節 被“大歐洲”吞并的非洲與大洋洲 / 257
第九章 全球一體化的世界 / 261
**節 **次世界大戰與19世紀秩序的崩塌 / 261
第二節 令“大世界”分崩離析的全球恐慌 / 272
第三節 美國的經濟霸權與冷戰 / 282
第四節 跨國企業的普及與地球空間秩序的轉換 / 289
第五節 第六次空間革命與多樣化的世界 / 294
總 結 / 306
參考文獻 / 309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節選
人類在大裂谷地區的進化以及遷向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大洋洲的“偉大旅程”是歐亞大陸世界史也即“小世界史”的起點。
緊接著,世界空間發生了多次變化,所囊括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這些變化分別是:大河流域出現農耕、畜牧,形成了大農業空間(**次空間革命);帝國在西亞、地中海、南亞、東亞等區域崛起(第二次空間革命);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第三次空間革命)。本書的**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紹了以干旱地帶為核心的三大空間革命,作為“經濟中心”的南方大河流域和作為“軍事中心”的北方大草原是兩大重點區域……
大河流域誕生大農業空間后,不懂耕作的牧民在空間周邊發展起了商業網絡。沙漠的駱駝、草原的馬匹成為交通運輸工具,形成了連接大農業用地與草原、沙漠的巨大空間。**次空間革命出現了城市與國家,創造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明—— 以城市為中心的高級文化。在這場革命中,各部落聯手的“引水造田”工程是一股重要的推動力。
……
城市是一個管理中心,由灌溉所需的知識、技術、手藝人及人們的集體協作建立而成。當然,城市的普及與小麥種植的傳播密不可分。目前發現的*古老城市是耶利哥城遺址,這座城市被護城河與3.6米高的城墻所環繞,位于*早種植小麥的約旦峽谷……不懂耕作的牧民利用馬匹、駱駝和毛驢成為干旱地帶的商貿力量。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使用單峰駱駝的北非與西亞、馴養雙峰駱駝的中亞以及駕馭馬匹的草原組成了龐大的商業網絡……馬具有強大的空間形成力。騎馬技術的發展讓馬不再只是移動、負重的工具,還是一種能用來擴張空間的有力武器。因此,采用騎兵集群作戰的游牧民族成為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空間革命”的旗手。
……
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后期至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中國的城市戰爭空前激烈,空間領域的統一不斷地得到促進,各地的掌權者開始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法。為了順應統治階級的需求,這一時期涌現了各類學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諸子百家”,他們周游列國,暢談治國之道。聚集于城市的學者作為新興勢力,各自成立學派,提出有利于國家統治的學說思想。中國的學術具有濃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學術的主要目的也是用來服務國家,便于統治者統治人民。
在百家爭鳴的各色學派中,儒家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創立人孔子主張實現以家人間的愛為基礎的“仁愛”。正如“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詞所言,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家族的延長線上就是國家乃至天下。除孔子外,崇尚兼愛這一無差別之愛的墨子、強調性善論的孟子、提出性惡論的荀子、講究自然無為的老子、論述萬物齊一的莊子也是當時的代表性人物。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其中儒家學說更是長期為中華帝國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撐。
……
第二次空間革命時期,西亞、地中海、印度半島和中華世界都發生了區域性的空間革命,并分別形成了龐大的帝國。空間革命的核心人物有統攝西亞和地中海的大流士一世、亞歷山大三世,地中海的奧古斯都、印度半島的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和中華世界的秦始皇。受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第二次空間革命給各地帶來的新秩序具有不同的特點與風格。西亞是世界史上*早誕生帝國的地區。在該地區,農耕民與游牧民共存,并會進行日常貿易,這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歐亞大陸實屬特殊。
在歐亞大陸各地展開的第二次空間革命基本上都是貧窮的游牧民族使用馬與戰車征服農耕社會的過程,因此大部分區域都建立了側重軍事的社會體系……
西部與北部的高山、沙漠、草原堵住了中華世界通往歐亞的出口,兩者間的隔絕程度甚至比印度還要嚴重。另外,黃河每兩到三年都會決堤泛濫,河水改道頻繁,因此也切斷了中華與海洋的連接,使中華帝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內陸帝國。,中華世界的統治觀念遵循了天命論,天帝代理人接受天命,以天子的身份統治天下。在有限的空間內,統治階級圍繞至高無上的霸權地位展開長期戰爭,戰爭的勝利者*終執掌整個帝國。中華世界正是以這種獨特的模式推動著歷史前進。基于獨特意識形態的戰爭延綿不斷,贏得戰爭、成為霸者的開朝皇帝在中華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天下乃其囊中私產。王朝的更迭被賦予了天命轉移的觀念,一個又一個相似的王朝周而復始地運轉下去。中華世界的政治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循環往復地追求至上權力。
……
公元7世紀至14世紀,是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創建大型帝國(歐亞帝國)的時代。在這些大帝國崛起的背景中,發生了以“大撤離(Exodus)”為形式的第三次空間革命。在極限之地掙扎的部族強烈希望擺脫貧瘠的游牧生活,這種意志驅使他們發起了一連串空間革命。在第三次空間革命中,阿拉伯人、突厥人以軍事征服與遷移實現了部族的大撤離,另外,一部分蒙古人也移居至歐亞各地。騎馬游牧民結合強大的軍隊(使用馬與單峰駱駝作戰)與商人提供的信息,制定了歐亞規模的空間秩序(歐亞帝國)。當時游牧民崛起的關鍵因素是農業帝國拜占庭、薩珊王朝與中華世界宋朝的衰落。他們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創建帝國,*終誕生了蒙古人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
……
繼馬之后,小到可以放入網球場的帆船和勇往直前的水手成為了“空間革命”的主要推動力。始于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把世界史的舞臺從歐亞空間擴展至占七成地表面積的大洋,連接三大洋、五大洲的嶄新時代(“第四次空間革命”)由此拉開帷幕。大航海時代孕育的海洋物流,遠遠凌駕于以歐亞干旱地帶為中心的陸地物流,令世界格局發生了大規模的變換重組。
世界觀的轉換是不言而喻的,物資運輸原本依靠家畜,而現在則不得不依賴風向、洋流等海洋自然現象。此外還必須制定契合海洋這一特殊空間的新秩序。人們在海洋空間開辟航線,把物流中心從歐亞、北非的干旱地帶(以沙漠為中心的“陸地之海”)轉移至海洋,由此進入了歐洲躍進時代。“歐洲時代”的**次來臨正是出現在大航海時代后。
堅信大西洋是亞洲之海的哥倫布迅速準備了包括旗艦圣瑪利亞號(排水量127噸)在內的三艘艦船,招募了90名水手(另一種說法是120人),然后帶領艦隊從西班牙南部的帕羅斯小漁港起錨出海。他們在加納利群島停留了一個月的時間用以等待合適的風向,接著便順著季風駛向對岸的亞洲。而引導哥倫布進行航海的不過是一張基于想象的航海圖,毫不夸張地說,哥倫布是憑借先人的幻想航行于海面之上。但是,被幸運之神眷顧的哥倫布在漂泊30多天后,抵達了位于加勒比海外緣巴哈馬群島中的瓜納哈尼島。他在登島首日把小島改名為“圣薩爾瓦多島”(意為神圣的救世主)。正如島名所言,這次航行宛如受到神明祝福般順利。
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日本人氣歷史作家。
1942年生于東京,畢業于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曾擔任筑波大學附屬高中世界史教師、
筑波大學教師,后成為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1975年至1987年擔任NHK高校講座“世界史”科目講師。2007年退職,現為中央教育審議會專門委員。著有《日本傳說》《航海圖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解》《快讀世界史》《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海上世界史》等書籍。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